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受寒”,畏寒怕冷,机能衰退,用过大量附子也没用
userphoto

2023.06.04 内蒙古

关注

前段时间,跟一个旅居海外多年的同学聊天,我问到当地人如何治疗痹症,就是风湿一类的疼痛疾病。回答:光照疗法,就像一个能够加热灯照在疼痛的地方,“热化止痛”,像我们“神灯”治疗仪。然后就是各种西药止痛药。后来这个同学去了之后,用中医的方法很快就改善了当地人的诸多“寒症”问题。

这使得我更感受到中医的理法是多么的智慧。可能我们在国内,处处都能看上中医,不当回事了,“医缘”是另一回事了。而真到了没有中医的地方,全靠化学药品治疗,真的就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了。我们有中医是幸福的,比如对于阳气的认识,以及病态气化的把握,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人类来说真的是称得上“伟大”。面对智慧,就不要生搬硬套“科学”一词了,哪里是一回事!

从中医角度看,寒有多种方式。风寒在表为表寒,发汗则去之。但若体弱之人,就得加温阳之法,这就是少阴病的寒,麻附细辛汤去之。寒邪之中多从口鼻,肌肤而入,直接中脏了,比如胃痉挛,腹痛,或者更严重的脏腑发病。此等寒气或温中散寒或散寒止痛。寒邪再深则病入骨髓,亦可由内而发,逐渐蔓延至全身表里内外。以至于发病之后,整个人“身体心”全然耗竭,此等寒气为最深入。

先明白什么是体质之寒,什么是病症之寒?

同样是得了某个病,有的人就怕冷明显,有的人就不怕冷。说明此人体质不寒,病症也非寒症。

而有的人虽然没什么确诊的疾病,但就是异常怕冷,此为体质之寒,将来也是某些疾病的基础病理体质。

此二者机理往往互相为用,相互影响,没有绝对之分。先天体质、气候、饮食、生活习惯、作息、包括是否有过误诊误治的经历,这都是引起寒性发作的加分项,分值越高,寒冷越明显。

阳气是生命之力,但中医的理法还不只是阳气,反而只盯着阳气,忽视了更重要的病机,必然不会有好的疗效。

什么是“精神受寒”?

《伤寒论 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个“但欲寐”,就是精神受寒。放到现在的疾病中,等同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惊恐症、选择障碍等一系列大脑皮质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善体质,促进脏腑气化,而使得此类疾病的治疗获得进展。

扶阳、温阳的方法很多,十几年前我就接触到此流派,对其中如何认识人体阳气的机理甚为敬仰。但临床多年,也总结出一些个人的经验。从“医话”角度看,实际上人体的虚寒也好,实寒也罢,一方面为触诊可及,就是别人一摸这身体确实冰冰凉,一方面为自己主观感觉异常寒冷,究竟是哪个状态,我想逐步谈一谈这个认识的过程。从治疗角度,此类体质一旦发生,急不得。

就诊者多为畏寒怕冷而来,此为主观感受,不会有任何客观的方法去判断这个人到底寒不寒。但机能的弱化,依然是能体现出来的。比如大便经常不成型、穿的就是比平常人多、一天之中的精气神还没干什么事很快就蔫儿了,除却性格因素其精神方面特别容易焦虑、抑郁、惊恐,手脚的温度就是低于正常体温且比身边人凉很多,只要是接触到低温的环境,食物,马上就做出寒冷的反应,对于低温风寒的敏感度大增稍有不慎就外感鼻炎发作。

为此,通过中医辨证为机能减退则更为客观的展现了此类患者的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我们判断该患者“元阳不振,肾火不足,脏腑气化无力”。

而符合这一系列问题的病机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六经辨证—少阴证”。

为什么一个人会出现少阴证?

我总结四个字“虚劳至极,虚寒而生”。可以说是积攒而来的,可源于先天,亦是后天“五劳七伤”所至。

对于寒热的分类,实际依托于阴阳,中医早就有了足够的经验。放眼我们现在的复杂疾病。很多人讲,时代进步了,疾病也变化了。这话是对的,但也不够全面。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我们的眼界不同了,确实有很多疾病是过去医案中可能见到,但未明确证实的。而中医发展几千年来,一代代的人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而我们今天搞“实证中医”,就是站在经方的基础上,做到符合临床的思考,理法。所以,我们看到了变,也抓药了“变”,最终受益的就是患者。阴阳之象为类比划分的作用。寒热更替就是一种变化的趋向。

少阴证,就是一身之寒中,最久远,持久的那部分。换句话,一个人身上的病症,从发作开始如果长期往返,这就符合了少阴证的特点。所以,始终离不开如何温煦阳气这一点。剩下的就是如何温煦了,怎样才能机能恢复体质,又能避免上火等问题。虽然有的上火为排病反应。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互通互用,互为因果。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放到哪都是如此,阴阳是,寒热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天你单方面的强制,换来的必定是将来另一方面的反弹。所以,气化重点就在于还原,而不是压制,更不是过用。一切以个体差异的体质特点,做到生理角度的还原。

中药方证误诊误治扰乱身体气化,生活中损阳的事情不断在做,回阳的方法不符合自身体质,已经产生了某些疾病又增加了身体体质的复杂性,时间日久身心俱疲无力应对,最关键的是有了一定效果后坚持不住无法彻底根除。

以上是临床上所遇到此类疾病常见的原因,无一不是有深刻体会的。

用对了少量肉桂,照旧可以扶阳固本。病机不明,理法偏执了,大量附子也只能引火竭阴。

对于虚寒象的认识非常重要,怕冷就一定得温阳?虚寒就一定得大量附子吗?

我想先学会什么是“通阳、温阳、回阳、升阳”的理念再去用药。我们不能只盯着寒,实际上很多病症出现,都可以通过少火生气逐步改善,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想要了解阳气的生理,一定要反复阅读《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想要了解阳气的病理,可以翻阅扶阳学派的诸多典籍。而真的想要解决问题,务必根据自身情况辨证论治,拿出一段时间来,通过辨证方药结合生活、作息、运动等方法综合调整。这条路没有什么绝招,有的也是为你用心解决问题的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晒太阳”提阳气一定要有限度,不是晒的越久越好。
瘟疫过后的恢复期,导致心率变快的原因,不只是气阴两虚。还有元阳不振引起的形寒怕冷的肉桂证,此类证型需...
附子理中丸: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
如何提升脾胃功能
三种食材贴肚脐,效果出人意料,帮助了无数阳虚宫寒湿重的人!
为什么说夏天是告别阳虚的最佳时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