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三遍”读书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然,这并非真是要求每本书都得读上一百遍,而只是强调,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本好书,往往要反复读,多读几遍才能得其真味。

  书海茫茫,人生有限,如果一本书要读上百遍,一辈子能读几本书?退一步说,即便时间允许,精力充沛,读一百遍的必要性也基本上不存在。成书虽然不易,有的书甚至是作者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所著,但读书毕竟比写书省心,方法得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其精髓。

  读书也有一个成本问题,要讲究效率,力争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那么,一本书究竟要读多少遍?我以为,对于绝大部分书来说,要知其义,三遍足矣。

  第一遍:跳读,又叫囫囵吞枣。拿上一本书,不要急于“一气呵成”,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先随便翻翻,看看封面设计,通览序言、后记和目录等“附属品”即可。借此匆匆一瞥,求一个一知半解,明白大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明确这是一本讲述哪方面知识的书,书的基本质量怎么样,以便决定是否有读下去的必要;二是通过一览概貌,把握书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以此给下一步的阅读引路。

  第二遍:通读,又叫细嚼慢咽。通过前面的跳读,认定这本书值得一读,并大体知悉书的概况。接下来,老老实实逐字逐句循规蹈矩地精读、细读,把整部书“吃”进去,掌握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在通读过程中,遇上硬骨头不要硬碰硬地僵持,舔几口就放下;味道太浓的地方也不要恋栈,舍不得读下去。免得因此费时过多,中断“阅读流”,阻隔思路,以至于读到后面忘了前面,影响阅读效果。对于那些不大明白或很是有味的地方,不妨先作个标记,等把全书读完后再来作重点研究和品味。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与体会,及时作好眉批或旁注,防止遗忘。

  第三遍:选读,又叫老牛反刍。经过通读,对全书内容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时要回过头来,像老牛吃草一样,把吃下去的东西重新卷上来,潜心研读通读过程中“没有啃烂的硬骨头”,以及味美印象深的地方,重点突破这些难点,鉴赏这些亮点,某些可能为自己将来所用的内容还要及时作好笔记,用以备存。这些地方即使不多,却都是书的精华,值得吸纳。读书决不能贪多求全,指望面面俱到,将全书所有内容“通收”,这一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选读是选择性地消化吸收,即化为己有、为己所用的过程,这是读书的目的所在。

  跳读、通读、选读,三者实际上互为联系,有机地组合成为阅读的全过程。以纵情山水为喻,跳读是站在高岗上,看山水是否奇秀可游及其大致特点;通读是深入山水间,且行且观赏;选读是知山水险峻处或大美所在之后的选择性重游。因此,跳读好比是翻阅地图,通读好比是实地考察,选读好比是胜景重游。三个阶段前为后启,后为前继,环环相扣,自从一体。

  一个人是否善于读书,从其对待跳读、通读、选读三个阶段的表现可以看出。不会读书的人往往只剩通读,拿到一本书,从头至尾一古脑儿读完,甚至不看前言后记,结果是读得快、忘得也快。会读书的人,三个阶段基本上一个不落,并且特别注重选读阶段。因为注重选读,他们在通读过程中,经常在书上划划写写,即兴写下自己的思考。于是,书成为了读书人的再创作,已不再完全是作者写的书了。正是这个原因,读书人总是不大愿意把读过的书借给别人。为此,近代学者叶德辉曾在书橱上标示“老婆不借书不借”,很可以看出读书人对所读之书的珍爱。鲁迅先生也是如此,据说,别人实在要向他借书,他总是想方设法另买一本新书聊为应对。当然,之所以不愿外借,根本原因在于担心有借无还。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以为书不同于钞票,还不还无关大体。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此一语道破,“千万不要把书借给别人,因为我书架上的书都是问别人借的!”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不知“书有借难以还也”,而这“难以还”的书,却是三遍读书法之后的“孤品”。

  读书三遍,知其要领,无用穿肠过,有用且留存,这似乎是读书的真谛。毕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谁都不可能也无须读遍天下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跳读阅读法
吴欣歆 | 整本书“通读”过程的三种指导方案:多次走进同一个文本
我会读书09
怎样利用书籍更高效的阅读?
王者速度法之三十分钟读透一本书(读书笔记)
阅读《王者速读法》,让我在30分钟可以看完一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