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七)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陈雄老师聊太极373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阅读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1、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一) 

2、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二)

3、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三)

4、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四)

5、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五)

6、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六)

7、关于太极拳推手的问答()

六十五、什么是“直来横截,横来直截”的技法?
答:冯国栋与裴锡荣编著的《太极拳推手要义》一书中说:“清代乾隆时儒学拳师叶乃周,在他所著的《叶氏武技书》中曾说:‘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这一原则,在推手中应用起来,颇起作用。”“十八在”诀的“中在得横”(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横就是在和对方交手时,我转身找对方的侧面,对方的侧面在我面前叫做横,得着对方的横,立即发着进击。)和五字经诀的“披从侧方入”(披是经过对方的侧身进师进着,也就是找对方的横线,以我的竖线正身进着攻击。)也是说类似的技法。冯国栋先生对此比如说:“对方用直劲来打我,我用横劲发他出去;对方用横劲来打我,我用直劲发他出去。如果对方以变手大力按我胸部,封得很牢,欲化也化不开。此时我越是胸部挣扎,则对方越逼越紧。我惟有略为含胸,以一手抚对方之臂或肘,向旁推去(虚实劲),彼必脚跟浮起而跌出。对方从横侧打我,我本应因不稳而倾跌,但我在对方打我之一霎那,用手向对方胸前一伸,对方反而跌出矣。”
六十六、什么是“相手”?
答:太极拳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练拳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苦功,四要相手,缺一不可”。必须有一整套既严密又系统的训练方法,才能练出较好的太极拳功夫和推手技艺。推手和散手的搭档,称为“相手”,亦俗称为“陪练”。相互在对方身上试手,务必使身法、步法、手法熟练,随时可以应用。

六十七、能用日常的例子说明整劲是怎么回事吗?
答:至于什么是整劲,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已经说的够明白了,他讲整劲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要把自己的劲完全放到对方身上去,而不是指外形,更不是说要把自己象扔石头一样撞出去。所以作用的效果是体现在对手身上的,而不是体现在自己身上的。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原由,实因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透出。其自觉无劲者,彼劲已全部透出。故发劲须如放箭,曲中求直,当完全吐出,勿俏停于手臂中。
六十八、为什么太极推手最忌讳精神紧张?
答:太极推手切磋时最忌讳精神紧张,因为精神紧张必然导致血气上浮,周身肌肉僵硬,这样听劲不清,判断不准,反应迟钝,与人交手必然失败。懂劲是建立在听劲的基础上的,能听出彼劲,才能懂劲。听劲是千变万化的,全凭毫毛肌肤的神经感知判断。练好听劲关键是要严格按照“沾、粘、连、随”这一推手“四要”去做。其关键是在与人推手时要做到平心静气、全身放松、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周身关节处处张开,不能有丝毫拙劲。只有这样长期锻炼下去,才能逐步使周身神经日感敏锐,从而达到微感灵知的地步。

六十九、拳家的应物自然和动作反应快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何谓“应物自然”,就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沾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拳家的应物自然是一种自然反应,神一动人就出,是一种气势,没有经过大脑想,如果经过大脑就会慢一拍节,是来不及的,不容空的,是在是是而非中,是有是无中,心想用意就慢了,神动时发人的动作是一瞬间心脑不接状态,是平时正确的练功习拳与物来顺应的自然反应结合。太极拳名家李经梧以王茂斋的真实故事说出了太极拳的“应物自然”,故事是这样的:太极拳名家王茂斋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一条胡同里,过去胡同里没灯。王茂斋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踽踽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在……”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个人触及王茂斋的肩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已被王茂斋身上的自然反应打了出去。看到这里,应该大概知道“应物自然”是怎么回事了吧。动作反应的快慢也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心理调适,其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的熟练程度。老练家说的“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动作反应快,然而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与“应物自然”比起来,还是有差别的。
七十、“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和“三圈”是怎么回事呢?
答:民间记载:杨露禅晚年离开北京时,全佑恋恋不舍,杨说“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已没有可授之技了。然而这个“圈”是怎么来的?当然中心是由腰胯旋转来的,手圈、肘圈、肩圈、胯圈、腰圈、膝圈、脚圈等都是由腰胯带动而得,不是强调独立地各自为阵地自转,而是强调对腰胯的公转。与人对招,引人入圈,空以待敌,随即以内有整劲之圈干扰他的运动规律,制之或打之不难,实为顺手至极。人若不入圈,在圈外推挪,随劲引空,自有周旋,彼伤不了我身。圈圈连环(乱环诀),可大可小,小到腰胯自转一般大小或更小而视之无形,也可大到手脚外弧之大小而视之较大,若意道放远,与外界融融则意圈大到无外。腰胯之定为虚定,不僵不死,故有中定状态。
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从三圈的划分得知,是不以肘、手为准,而是以膝、足为准,且含着一个意思是,中、外圈的大小是变化的。有些习拳者注意了不能出圈的规律,但还是出圈,原因就在于中、外圈没有以下盘为准,而且以为自身的中、外圈的大小是不变的。比如:走架的时候,下盘较低,膝足距离圈心远,中、外圈就大,这时候只要直身居中,肘就不容易出中圈,手也不容易出外圈;但是到了推手的时候,站得高,圈小,如果还按走低架的习惯,手、肘就很容易出圈;只有等出于推手的需要而上步,步子大了,中、外圈扩大,手、肘才能随之扩大动作范围。部分拳书里介绍是以手臂平伸时的肘、手位置为准,这样划分使习拳者容易认为圈子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步子小的时候,肘、手出了圈还没意识到是出了问题。如是简单的划分,只说肘膝为中圈,手脚为外圈,全靠习拳者分析总结摸索,免不了容易出错。很多人还真没注意,处于被动地位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手出了圈,失去了中心,影响了稳定的结构,被人牵引时,如不借机上步(变出圈为不出)出招,对方有可能变招选择“捋、挒、采、拿”。“脚不够,手来凑”,就是自找挨打,使自己处于被动局面。“手不够,脚来凑”,实在!身势松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三点维护稳定架势,夹角一定保持90度。为什么?因为,人与地面成90度夹角,所以,人站得稳。如果有虚实之分,则夹角的角度跟着变化。实的部位则度数大一点,根据虚实的变化情况而定。这就是运动力学的基础。这么练法,如是靠着人则人出,靠不着平衡不失,不但不会被人所乘机,还能接着使技术。这都是不出圈的好处。

七十一、何谓顺、背?
答:推手时利用“粘连黏随”,使自己身法处于顺势,而对方处于背势,则是有利于我而不利于对方的身势。那么何谓顺、背呢?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有拙力则背、无拙力则顺。)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
七十二、推手中劲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答:与人推手当你发劲或引劲、化劲时,感觉并没发着点,可对方失重的跌得很惨,为什么?这就是顺!顺者妙手啊!顺者,有一丝一毫顶就不对了。
七十三、大臂的力量比小臂大,那么推手时动用大臂化劲好吗?
答:在走化对手劲力时,肘和肩尽量不要动,尽量让肩沉肘坠的情况下,让小臂以肘为圆心进行运作,千万不要抬大臂来化劲。这种运动方式在杨式太极拳里面叫肘坠腰圈的练法。有人认为大臂的力量比小臂大,而且运化大臂看起来更优美,其实运用大臂来化劲比运用小臂吃力得多,而且极容易架肩。不是说肘完全不动,而是肘只在腰圈附近小辐度运动。

七十四、如何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推手中的拳诀?
答:比如“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便,若是面对面,撒开及时变”这句有关推手的拳诀,是强调如何不顶牛、如何打点、如何变化的意思。对推手竞技比赛有着丰富经验的王继祥举了一个面对面的极端例子,他说:“那就是上个世纪在八十年代中期刚刚推出推手的实验赛时,很多现在的大师都是当时的参赛人员或参加实验的人员,当时也有有的举重冠军训练没几天,在比赛时打完轮就迅速的将双手插入对方腋下,与对方形成面对面,用蛮力将对方推出圈外,很多人(现在的大师),练太极拳多年,也没有办法,场面极为难看,练得多的大师比不过力气大的。后来,我在与当时的全国冠亚军一起训练着玩的时候,就规定不能双插,只能单插,单插也容易控制对手的点的变化。其实双插这个动作极为有用,看到最多的就是拳击近距离打斗时的保护动作,双手插入及搂抱(推手的双插不允许搂抱),形成面对面,两不便,有效保护自己,最后只能被裁判分开。想起这句拳诀,是看到了有讨论太极大师的视频问题,其实:从玩劲角度看,那就是真的,高龄的大师技巧高,打对手打到点上了,控制住对手了,对方自然就蹦出去了。推手练习不是竞技,是训练手段。”网络上一些太极大师的推手视频,功夫是真的,是玩劲,是练习,是练习牵动四两拨千斤,不是真实的推手较技,在推手赛场中没有这些。因为,有四两拨千斤,也有一力降十会,是相对而言的。如果面对面,倘若自己没有足以抵挡的太极内功和技巧,对方的蛮力也有用,过于迷信“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不客观的。看在什么场合,如果换在民间的太极推手较技,没有了出圈输分的心理负担,待得机得势再出手,那“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又不一样了,所以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拳诀。
七十五、如何理解“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这句话?
答:老练家说的:“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道出了练拳意识的层次,太极推手的训练就有这个过程。所谓“无意识”,是“有意识”的反义词,说白了,就是别管它,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反应和动作。何谓下意识?从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心理术语,俗话说不加思考的意思。虽然说“下意识”也是“别管它”,但是它是你“前期”的记忆、习惯的一种爆发和体现。
七十六、太极拳推手里的抢把,是不是和摔跤里的抢把一回事?
答:无论摔跤,还是太极拳,都是在抢占有利位置,抢控制权,抢一个结果:我顺人背。控制主要是对劲道的控制。太极拳不允许一直抓死,紧要少,松要多;刚要少,柔要多……阴阳是往复变化的,劲道被别人控制了,你抓死他有什么用?摔跤抢把,是抢抓对方衣服的不同部位;同理,太极拳中控制的是对方肢体稍节和中节。摔跤抢把抓衣领叫抓大领,相当于太极拳的拿根节;抓胸口叫抓门子,相当于太极拳的迎门靠;抓腰带叫抓中心带,诸如抓褡裢、抓褡裢背后等发人抓后契,同理,太极拳的手掌捋和小臂挤也喜欢抢摔跤所谓的后契位置。但是,殊途同归的抢把,太极拳与摔跤是同理而练法不一样,不少现代竞技推手者和部分传统太极推手者为了快速上手而争赢夺胜,几乎照搬使用了摔跤里的抢把技法,把太极推手沦为没有多少“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摔跤式推手,是否急功近利呢?得不偿失啊。
于2019年7月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宗师用八个字道出太极攻守“玄机”,练拳深思!
【陈雄聊太极拳68】答初学弟子问的太极推手(六)
答初学弟子问太极推手(节选四)
练太极拳不能出圈儿,怎么讲?
一个太极拳研修者的习拳心得
从太极推手走向散手的“三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