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邘国故城:商周更替的见证者,水利设施比都江堰早1200年

邘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邘邰[yú tái]村南,是一处始建于商朝后期,并沿用到东汉时期的古城遗址。

邘地毗邻商朝后期国都朝歌(今河南安阳、鹤壁附近),属于商王朝的畿内。商纣王帝辛封鄂侯于此,称鄂侯国。纣王时期,鄂侯、鬼侯与西伯侯(姬昌)同为商朝三公,共同辅佐纣王管理商朝朝政。

鬼侯之女由梅伯做媒献与纣王,史记中记载以“不憙淫”的罪名被纣王杀害,其父鬼侯亦被施以醢[hǎi]刑(即剁为肉泥)。鄂侯为此事极力劝谏纣王,却也被纣王杀害,做成肉干。

纣王荒淫暴虐,西伯侯姬昌却在周地大施仁政,周边诸侯纷纷归附,国力也迅速壮大。这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借故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周国大臣散宜生通过向纣王进献美女和宝马等财物换取了姬昌的自由。

姬昌归周后,由于其长期树立的崇高威望,常有诸侯国来找姬昌评判。虞国(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和芮国(今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想请姬昌主持公道。两国的人走到周地后,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序,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两国人因此没再去找姬昌评判,相互礼让而去,两国争端消于无形。其他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对姬昌和周国更加敬重。(《史记》卷四《周本纪》)

姬昌断虞芮之讼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引得其他诸侯纷纷归附。姬昌此时虽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楷模。不久后,姬昌率周人在今陕西鄠邑区附近建造了丰邑并迁都于此,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文王受命(称王)的第二年即发兵伐邘。邘地位于周都丰邑与商都朝歌之间,是进逼商朝首都朝歌的门户,占领邘地也为武王克殷奠定了基础。

武王灭商后,根据当时 “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为了安抚殷商遗民,收买民心,展示自己的宽宏仁义,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为了防止武庚和殷商旧民作乱,武王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驻守在殷都周围的卫、鄘、邶三国,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

邘地处于殷商旧地与周朝京畿之间,战略位置十分突出。鄂人在商周交替之时已南迁至荆楚一带(湖北省的简称即起源于此),武王遂封次子姬诞于邘地,立邘国(爵位等级不详,推断为侯爵)。姬诞也被称为邘叔。

邘国故城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在商朝鄂城的基础上加筑城墙,修建城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城墙防御系统,但邘国的历史在目前的史籍中再无记载。

北墙西段

北墙东段

东北城墙

推测在春秋初期,邘国为郑国所灭。邘国亡国后,邘人以国为姓,后去邑(阝)为于,成为于姓的起源之一,现在于姓一般认邘叔姬诞为始祖。

之后邘地又先后归属晋、魏、韩、秦等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邘地为秦军征赵的必经之地,也是秦军的重要兵源所在地,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即今沁阳一带),赐河内之民加爵一级,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均发往长平战场以阻断赵军的援军和粮道。

由于邘城地处太行山南麓,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地处战略要冲,长期成为古代的军事重镇。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武帝宠臣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构陷太子,刘据恐惧,起兵诛杀了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刘据向东逃到隶属京兆尹的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县西南),隐藏在泉鸠里(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鸠水西)的一户人家。此地西距潼关三十里、长安三百里,东距函谷关八十里,紧靠当时贯通关内关外的交通驿道,又隐藏在峡谷中,位置非常险要。

主人家境贫寒,依靠织卖草鞋来奉养太子。后来刘据听说有一位富有的旧相识住在湖县,便派人去寻找他,却导致消息泄露,附近大批地方官员带人去围捕太子。当储君三十八载的刘据不愿被擒拿受辱,自缢而亡。

前来搜捕的兵士中,有一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男子名叫张富昌,用脚踹开了刘据藏身的房门;新安县令史李寿则跑上前去,将刘据的尸首抱住解下。房屋主人与搜捕太子的人格斗而死,二位跟随太子出逃的皇孙也一同遇害。

因缉捕太子之功,根据汉朝律法,新安县令史李寿被封为邘侯,食邑一百五十户。不过虽为邘侯,但并非封在邘地,而是在长安城任职。

不久之后,汉武帝幡然醒悟,便转手报复当初参与谋害太子的人,将构陷太子的江充灭三族。曾在泉鸠里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也遭族灭。因缉捕太子封侯的李寿也不例外,因擅出长安界及谋杀方士而以“不道”罪被诛。

这是周朝之后唯一跟邘国有关的史料。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邘国故城历经商、周、汉三朝的修筑和沿用,汉代之后废弃。

邘国故城地表尚存有北城墙中段百余米及东北侧城墙百余米,残高2-7米不等,宽约20米,可见较为清晰的夯土层。北城墙外仍存有宽约40米的城壕,其余城墙均已不存。

古城墙夯土断面

北墙

根据地表城墙遗址推断,故城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20米,南北宽约580米,总面积约480000平方米(720亩),这种规模在西周初期已经属于较大级别了。城墙西北角的外部为邘国古墓群,目前尚未发掘。

邘国故城范围

城内现在大部分为耕地,中间有数条道路穿城而过。古城内尚未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但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推断,古城的地下文化层及遗迹未经扰动,保存较好。

当地人之前会将古城墙作为临时或永久性的墓地使用,因此残存的古城墙内部有许多墓室,不过大部分都已清空,在城墙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空穴。在北城墙南侧,则依然遍布了大量坟茔。

城墙上的空穴

城墙上的空穴

在邘国故城西北处还有一古城,创建时代不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曾经对地面残存的一段城墙夯土进行分析,推断西城的筑城时间晚于东城,可能是战国时期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建(或为拱卫东城)。西城在清代曾进行过修筑,也是现在邘邰村之所在,部分古建筑一直残存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邘国故城西城(清朝)

在邘国故城东侧100余米处的龙门河西岸,有一条南北长2.5公里的防洪堤,北起太行山南麓,南至古城东南的景明村。因其蜿蜒似山岭且历史悠久,当地人称之为“故岭”。筑堤材料系就地取材,用土夹杂当地遍布的鹅卵石夯筑而成,南段保存较完好,宽6—12米不等,高2—4米,应该是古人为保护邘城而修筑的人工堤防。

199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曾经对故岭进行了横截探沟式发掘。根据当时的发掘资料看,故岭夯土层厚4—20厘米不等,夯窝直径4—6厘米,其夯筑形态与邘城城墙中层(西周时期)一致,由此推断,该堤防的修筑年代至少应为西周。虽然体量相对较小,但修建年代比郑国渠和都江堰要早1200余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0页
王姓探源
中国历史“四大人物”之“四大妖姬”篇
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发
解读《诗经》,需知西周那些事(一)
武王伐纣——一场周人压抑数百年的复仇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