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珊·朗格丨艺术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任何文化肯定都要发展一些艺术,就象要发展语言一样。有些原始文化并没有真正的神话或者宗教,但全都有一点艺术——舞蹈、歌曲、图案(有时候只画在用具或人体上)。尤其是舞蹈,好象是最古老的精致艺术。

目前流行着一种见解,认为艺术是文明的奢侈品,是文化的装饰,是一种社交的点缀,但是艺术在古代的普遍性强烈地否定了上述见解。

艺术在古代的普遍性是和多数艺术家的信念相符合的;他们认为艺术是人生的概括,是洞察和情感的真正记录;一个在军事上、经济上最强大的社会如果没有艺术,这个社会和最原始的野蛮画家、舞蹈家或偶像雕刻家的部落此较起来,也是贫乏的。一个社会只要真正取得文化成就,它就产生了艺术,而且并不是在文化后期,而是在文化的一开始就产生了。

艺术实在是人类发展的矛头,不论是个人发展或社会发展。艺术的庸俗化是种族衰微的最真实的征候。一种新艺术的成长,甚至一种伟大的、崭新的风格的成长,都标志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充沛的心灵的出现,这里的心灵也指个人,也指集体。

艺术既然能在人类进化上担任这样重要的角色,那么它是个什么东西呢?它不是一种理智研究,然而却是理智生活所少不了的;它不是宗教,但和宗教一起成长,为宗教服务,而且大体上决定了宗教。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真正性质或者主要职能是什么,前人在这方面的许多见解没法在这里详谈;这次讲演只谈艺术的一个方面,即艺术的文化影响,所以我在开头只能告诉你们我自己的艺术定义;这样做简略得有点近于专断。但这并不是说我是以武断精神提出我的定义,只是说我们没有功夫来展开辩论罢了;所以诸位不妨把我的这个定义当作是我下面一些话里面的假设看。

艺术,按照这里所指的意义来说——即作为一个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的一个总名辞——可以定义为一种创造实践,它所创造的是表现人类情感的可知觉形式。我说“可知觉的”形式而不说“感觉的”形式,因为有些艺术是诉诸想象的,而不是诉诸感官的。例如一部小说往往是用眼睛默诵的,而不是象绘画一样要用到视觉;声音在诗歌里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语言在诗歌里并不象在音乐里那样,主要是一种声响的结构。舞蹈是要人看的,但是舞蹈所吸引是感觉的更深处。这一点,我们只要把舞蹈和生动的雕刻一比较,就立刻变得明显了。但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纯粹的可知觉的形式,而且好象都体现某种情感。

“情感”(feeling)一辞,照我在这里的用法,要比它在心理学专用辞汇里的含义包括得多得多;在心理学里,它只指快感与非快感;在日常谈话里,它的意义时常有变动,有时候指感觉,有时候指感受,有时候指情绪,或者指带有情绪的态度,甚至一般的心情或身体状态。在我用这个字眼时,即把艺术定义为创造表现人的情感的可知觉的形式时,它具有上述的所有意义;它适用于一切可以感到的东西。

定义里另一个说不定会被人提出问题的字眼是“创造”。我觉得提出这个问题也有道理,并不是象它听上去那样托大;但是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却有点离题;所以让我们把它搁起来。如果有人愿意说“制造”或“构造”表现形式,我看也是一样。

我们须要理解的是“形式”一辞的意义,特别是“表现形式”的意义;因为这个字眼牵涉到艺术的真正性质,因此也就牵涉到艺术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形式”一辞在当前有好几个意义;多数都和我这里用的意义有点关系……我在这里用的意义此较简单,那就是你在一个有雾的夜晚隐隐看见有些形状在雾里走动时使用的意义;这些形状之一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成为人的形状。树都是高大的形状;雨迹在窗子上流出蜿蜒的形状。这些痕迹并不是固定的东西;它们是动作的形式。当你望着空中蚊蚋乱飞,或者大群鸟儿在头上盘旋,你就看见动的形状——即运动造成的形式。

一件艺术作品是呈现于知觉的形状,艺术作品所以是形式就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是持久的形式,如一座建筑或一只花瓶或一张画,也可以是飘忽的、动的形式,如一支曲调或者一出舞蹈,甚至是诉诸想象的形式,如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纯想象事件。但是形式总是一个可知觉的、有其本身面目的整体;象一个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它的特质是有机统一性,自足性,个体实在性。一件艺术品就是作为表象来判断其好坏的——这也就是说,作为表象,而不作为对它本身以外的世间事物的解释,或这些事物的提示者。

这就是我所指的“形式”,但是我称这些形式“表现人类情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表象是怎样“表现”情感或其他东西呢?首先,让我们问,这里的所谓“表现”究竟指的什么,我们谈的“表现”究竞是些什么?

“表现”一辞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个意义指自我表现——即发泄我们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它指称一个我们情感的征候。自我表现是对一个实在的当前情境的自发的反应,如对一个事件,对我们的交游,对人们谈的事情,或者对天气给我们的影响等等;它道出我们身体和心灵的状态,和使我们激动的情绪。

可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表现”是指陈述一个观念,这往往是靠正当和适合的语言运用而达到的。可是我们用以陈述一个观念的手段被我们叫做符号,而不是征候。例如一个字就是一个符号,词的有意义组合也是一个符号。

句子是词的特殊组合,它表现了关于某些真实的或想象的事态观念。句子是复杂的符号。语言可以传达旧观念,也可以陈述新观念,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知道许多他们仅仅听到或者读到的事情。所以符号的表现是将我们的知识扩充到实际经验范围以外去。

如果一个观念靠符号传达得很清楚,我们就说这个思想表现得很好。一个人为了赋予自己的陈述以最好的可能形式,为了给自己所要说的话寻找准确的词句,以及为了最直接地把自己的陈述或者论证从这一点谈到另一点,可以工作很长的时间。但是这样搞出来的一篇论述肯定不是一种自发的反应。表现一个观念和表现一种情感显然是不同的事情。你并不说一个发火的人把自己的愤怒表现得很好。征候就是征候;征候是没有评判标准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发火的人想要告诉你他气的什么事情,他就得使自己镇静下来,约束一下自己的情绪表现,寻找词句来表现自己的观念。因为把一个故事讲得连贯就得用上另一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表现”:这种表现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可以称做“概念性表现”。

语言当然是我们作概念性表现的主要工具。我们所能谈说的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能思想的事物。字和词既是我们用以表达我们思想的名辞,也是我们用以思维的名辞,因为它们把思维的对象传达给思维者本人。语言在传达观念之前,先赋予观念以形式,使观念变得清晰,事实上是使观念成其为观念。任何一个有名称的东西都是思想的对象。没有词,感官经验只是印象之流,和我们的情感一样是主观的;词使感官经验成为客观,并把这些经验斧削为事物和事实,使我们能注意,记忆,或思索它们。语言使外在经验具有形式,使它变得具体,清晰。

可是现实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却是语言的赋形影响所不容易达到的,即所谓“内在经验”领域,亦即情感和情绪的生活领域。语言在这里所以那样无力,并不是如许多人设想的那样,是因为情感与情绪是非理性的;相反,它们所以看上去是非理性的,是因为语言不能使它们成为可以想见的事物,而多数人又是没有语言的逻辑的施工架就不能想见任何事物。语言不适合传达主观经验,是一个相当专门的题目,逻辑学家要比艺术家容易理解到;但是要紧的一点是,语言的形式不能反映情感的自然形式,因此我们就不能靠通常的、推理的语言的帮助,来形成情感的广泛概念。就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用以陈述情感的词语只能指出一些非常一般的内在经验——兴奋、冷静、乐、忧、爱、恨,等等。可是要形容某一快乐不同于另一个快乐,有时大大不同于另一个快乐,就没有那种语言了。情感的真正性质是现存的语言——即作为推理符号的语言——所不能表述的。

有这个缘故,情感和情绪的现象往往被哲学家当作非理性的东西来看待。推理思维在情感和情绪里面所能找到的唯一图案,只是引起这些情感和情绪的外在事件图案。恐惧有不同的程度,但这些不同程度的恐惧却被看作是这许多程度的同样简单情感。

但是人的情感是一片纺织品,而不是一块模模糊糊的东西。它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的图案,有各种可能的组合和新涌现的现象。这个图案是许多有机地相互倚赖、相互决定的张力和分解力组成的,是一个具有无穷地复杂的活动化和抑扬的图案。我们感受性的整个幅度都包括在这个图案里面——这里面有紧张思维的感觉,一切的精神态度和动向。这些都是藏在我们情绪的表面波浪下的更深部分;是这些使人们的生活成为情感的生活,而不是一个仅为情感打断的无意识的、新陈代谢的存在。

我觉得在艺术中获得形式表现的正是这种动力的图案。艺术的表现性就象符号的表现性一样,而不象情绪征候的表现性;一件艺术作品所以能够称得上是表现性的,在于它将情感陈述得使我们能于认识。除此以外它也可以满足某个人的自我表现需要,但是作品的好坏却和这一点没有关系。按照一种特殊意义来说,一件艺术品不妨称做一个情感符号,因为艺术作品和符号一样,陈述了我们关于内在经验的观念,正如论说陈述了我们关于外在世界事物和事实的观念一样。一件艺术作品不同于一个真正符号——即我们通常称做的十足的符号——之处在于它并不指向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它和情感的关系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关系,我们在这里没法加以分析;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情感看上去就象是直接和它在一起的——就象一句真正的比喻的意义,或者一条宗教神话的价值一样——因此和它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我们谈一件作品的情感或者一件作品里面的情感,而不谈一件作品所指的情谈。我们这样说是没有错的;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象是使我们直接看见了生命力、情绪和主观实在。

艺术的主要功能是将情感客观化,俾使我们能够静观并了解这个情感。艺术是陈述人们称做的“内在经验”,“内在生活”;这种经验或者生活是无法靠推理思维来陈述的,因为它的形式是不能用语言及其一切导数(如数学、符号逻辑等)的形式来衡量的。艺术使感觉和欲望,自我意识和世界意识,情绪和情态——使这些客观化,而这些一般都被看作是非理性的东西,原因是语言不能使我们对这些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这样一种判断隐隐含有这样一个假设,即凡是语言所表现不了的东西,都是没有形式和非理性的;在我看来,这个假设错了。我相信情感的生活并不是非理性的;只是它的逻辑形式很不同于论证的结构形式罢了。可是情感的逻辑形式和艺术的动力形式却非常相似,所以艺术就成了情感的天然符号。通过雕塑、音乐、小说、舞蹈或者戏剧形式,我们就能想见生命力和情绪是什么一种感受。

这就使我们终于接触到艺术在文化上的重要性问题。为什么艺术往往成为文化进程的先锋呢?埃及、希腊、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都是如此——更不用谈古代的穴居人了,因为我们知道唯一关于穴居人的事实就是他们的艺术。人们谈到文化,就想到经济增长、社会组织,想到理性思维和科学对自然的控制逐渐代替迷信的想象和巫术的应用。然而艺术并不是实用的;它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它不是宗教,道德,甚至也不是社会批评(如许多戏剧批评家把喜剧说成的那样)。艺术对文化究竟有什么贡献使它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呢?

艺术仅仅向想象提供形式——有时候是不可触摸的形式。艺术直接接触的那种能力,或者功能,就是培根称做理智道路上的主要绊脚石,就是蔡司(Stuart Chase)那班开明作家不断地斥为一切谬论和光怪陆离的错误信念的泉源。艺术确是如此;但是艺术也是一切洞察和真实信念的泉源。想象大约是人性里面最古老的心灵特征——比推理的理智还要老;它大约是梦、理智、宗教和一切真正的、普遍的观察的泉源。是这种原始的人性能力——想象——产生了各种艺术,而且反过来也受这些艺术产品的直接影响。

在人类进化的动物性的初步进程的某一点开始出现心灵的最高工具——语言。我们把语言看作是社会成员之间的通意手段。但是通意只是语言的一个功能,甚至也不是第一个功能。语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击破威廉·詹姆士叫做的感官知觉的“乱嘈嘈一片”,把它分成许多单位和群,事件和事件链锁——事物和关系,因与果。所有这些图案都是语言加在我们的经验上面的。我们的思考和我们的说话一样,也用客体和客体的关系进行的。

但是这样打破我们的感觉经验,使实在成为可以认知,可以记忆,有时甚至可以预测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原始的思考就是想象。语言和想象是在一种相互提携的情况下一起生长起来的。

推理的符号运用——即语言的正确运用——是使我们觉察到周围事物和我们自己与这些事物的关系,艺术则是使我们觉察到主观的实在,觉察到情感和情绪;艺术赋予内在经验以形式,从而使这些经验成为可想见的。我们要能真正想见生命的运动,想见情绪的蠕动、生长和起迄,以及最后直接感到整个的人类生命,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一个有音乐才能的人想到情绪时,是用音乐来思考的。除掉很一般地谈论外,情绪是不可能用推理语言谈论的。然而情绪仍然是可知的——可以使其客观化,使其为公众所知——而且情绪丝毫不意味着必然是混乱的,是没有形式的。

当主观经验的天然形式被抽象到可以用符号陈述的程度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形式来想象情感,并了解其性质。自我知识,对生命和心灵的各个方面的洞察,都起于艺术的想象。这就是艺术在认知上的价值。

但是艺术在人类生活上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理智的水平。当语言的确使我们的感觉经验具备了形式,把我们的印象分别聚集在那些有名称的事物周围,并使感觉配上那些具有形容词名称的质地,等等时,我们所生活在一起的那些艺术——我们的图画书、故事和听的音乐——实际上就形成我们的情绪经验。每一代人都有其情感风格。这一个时代震慄、发頳、昏晕,另一个时代高视阔步,再一个时代象上帝一样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在实际情绪上的风格并不是不真诚的。它们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由许多社会原因决定的,但却是艺术家形成的,往往是电影上、唱片里、装饰商店橱窗、画报上的那些通俗艺术家形成的。欧文·艾德曼在他的一本书里就说过,我们的情绪大部分是莎士比亚的诗。

艺术对生活的这种影响给我们指出,为什么一个艺术昌盛的时代往往导致文化上的进展:它为情感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这就是一个文化时代的开始。这也提示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对艺术教育的广泛忽视就是忽视情感的教育。多数的人都被灌输有这种思想,认为人的情感和动物的情感一样,都是一种没有形式的、完全有机的兴奋,因此听到人们谈情感教育,谈发展情感领域和情感质地,即使不认为荒唐,也觉得很古怪。我觉得,情感实在居于个人教育的中心。

艺术另外还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的好处倒不在推进文化,而是在稳定文化方面——这就是艺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个功能是情感客观化的反面和补充,是艺术里面的创造推进力:这是我们看、听、阅读艺术作品时所受到的想象教育——是发展艺术家的眼睛;这种眼睛把通常看见的东西(或听见的声音,或者运动,或者事件)化为内在境界,而给予世界以表观性和情绪内容。不论艺术从现实世界里采撷什么题材——一枝花,一片风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段个人回忆,或任何从生活中来的主题——这种功能就将它改变为一个想象的东西,并给它的形象注进艺术生命力。其结果是使寻常的实在具有创造的形式。这就是自然的主观化,使实在本身成了生命和情感的符号。

艺术使主观实在客观化,使自然的外在经验主观化。艺术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而一个社会如果忽视这种教育,就是向无形式的情绪屈服投降。坏的艺术是情感的腐蚀。独裁者和政治野心家利用的非理性主义,大部分就是情感腐蚀造成的。

选自《哲学素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家花建玉——把真诚质朴的艺术语言融入到绘画技法当中
【段炼】艺术史学的当代性之六:叙事重建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现状和展望
绘画是什么
诗歌是一种思想,能够无限反思自身
论油画观念的创新,品味率真可爱的儿童油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