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伯温祖孙二人与泰顺:一个为了三魁的治安,一个到山交寺避祸

刘伯温祖孙二人与泰顺:一个为了三魁的治安,一个到山交寺避祸

陈能雄/文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老百姓常把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足智多谋,近乎于神。他辅佐朱元璋定鼎中原,为明朝的安定繁荣建言献策,在他的众多提议中有一项是为了泰顺三魁一带的治安。

▲《授经图》中间刘伯温,左一为刘琏,右二童为刘廌、刘虒

刘伯温奏设三魁巡检司

《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记载:“初公(刘伯温)言于上(朱元璋),瓯栝间有隙地,曰谈洋,及抵福建界,曰三魁。元末顽民负贩私盐,因挟方寇(方国珍起义军)以致乱,累年民受其害,遗俗犹未革,宜设巡检司守之。”

▲《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刘伯温奏请设三魁巡检司

明洪武初年,刘伯温向朱元璋进言时,提到两个地名:一是谈洋(今文成县二源镇),二是三魁,三魁就是现今泰顺三魁一带,因境内赵洋尖、西岙尖、牛顶尖三峰高耸而得名。元朝末年,闽浙边境有些山民在三魁一带贩卖私盐,他们依附方国珍的义军与官府作对。三魁本地人张四三就组织过一支乡兵队伍,与元朝官兵在东溪一带交战。

▲《分疆录》记载三魁人张四三带兵与元朝军队交战

后来,朱元璋降伏方国珍,建立新的大明王朝,可是,三魁一带旧的遗俗仍未革除,时有民变事件发生。而当时泰顺尚未建县,处于瑞安、平阳两县的偏远地区,为官府统治薄弱之处。为防“盗贼”作乱,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设立三魁巡检司,以类似于派出所的机构来缉捕贼盗,维护当地治安。

刘伯温提议设谈洋、三魁巡检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多年来与方国珍等义军交锋中得出的策略。他在元朝为官之时,就多次参与浙江平叛的军事谋划。如元至正十二年(1352),朝廷委任刘伯温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征讨盘踞在台州、温州一带的方国珍义军;元至正十六年(1356),朝廷命刘伯温回处州自募义兵,去招安势力遍及处州、温州、金华、闽北建瓯的“山寇”吴成七。

▲刘伯温画像

在长期的军事谋划中,刘伯温对温州、处州一带的地理风情了如指掌,知道何处需要设防,何地适合驻军,何计可以安民。元末明初的三魁地处通衢要道,私盐交易频繁,境内的峻岭险谷,易守难攻,有盐贩队伍啸聚山林。刘伯温提议在此设立巡检司,是有其战略眼光的。他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朝廷在三魁龟岩(今张宅村附近)设立巡检司。

因巡检司之事遭奸臣毁谤

刘伯温奏请设立巡检司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地方安宁,然而,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明洪武五年(1372),茗洋逃兵周广三聚集六百多人反叛,义军攻入三魁巡检司,并处死巡检。地方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温州、处州两地的官员却隐瞒不报。当时,已经辞官回乡的刘伯温,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就命长子刘琏上京汇报情况。刘琏没有报告中书省,就直接把奏章呈送给朱元璋。

▲《分疆录》记载周广三弄兵三魁

时任中书省左丞的胡惟庸对刘伯温怀有旧怨,今又见其子越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奏事,心中愈加不满。胡惟庸就趁机指使别人诬陷刘伯温父子,说刘伯温看中谈洋这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想据为己有建造墓地,当地百姓不肯,他就奏请设置巡检司,由此激发民变。

朱元璋听了这谗言,大为光火,剥夺刘伯温的俸禄。胡惟庸等人还想逮捕刘琏,幸亏朱元璋没继续追究。刘伯温担心朱元璋会心生猜忌,就前往京城面圣,引咎自责 。

▲中间为刘伯温塑像,两边是刘琏、刘璟的塑像

刘伯温、朱元璋去世后,刘伯温的子孙又陷入明初的另一场政治风波中。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的计策,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拜李景隆为大将军,统率大军征讨朱棣。当时,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李景隆军中做参谋,在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皇权之争中,他站在朱允炆这一边。

▲明成祖朱棣

后来,李景隆兵败,刘璟回归乡里。壬午年(1402),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他征召刘璟入京。可是,刘璟忠于建文帝,见了明成祖仍然称呼“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刘璟在人臣大节上坚贞不移,正如他当年与朱棣对弈时,不让棋子,他说:“能让的地方我可以让殿下,不能让的地方,我是不会让的。”刘璟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哪怕“这步棋”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他也丝毫不退让。

这激怒了明成祖,把他关入大牢,刘璟自知难以幸免,在狱中上吊自杀。

▲刘璟像,左边文字评他“折服成祖,尽节建文”

来过泰顺的“刘豸”是谁

刘璟殉难的消息传到南田(今文成县南田镇),刘伯温的四个孙子预感大祸将至,各自寻求避难之法,有的隐姓埋名,有的逃到金堡,有的到穗丰躲避,其中,刘伯温有一个孙子曾到泰顺山交寺避祸过一段时间。《分疆录》中记载:“刘豸,青田诚意伯文成公孙,閤门使璟次子,博学笃行,居盘谷,著有《盘谷集》,永乐壬午寓龙护寺,与僧启元谈禅最为相得。”

▲《分疆录》记载“刘豸”寓居龙护寺

龙护寺位于泰顺罗阳山交山麓,为日本太初和尚(俗名张启原)于明洪武年间所建,俗称“山交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又兼通晓汉学,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甚多,一时间山交寺成为浙南名刹。

▲山交寺遗址(在罗阳镇山交村)

按《分疆录》所记,刘豸为刘伯温之孙、刘璟之子,可是,刘伯温四个孙子的名字分别为:刘廌(zhì)、刘虒(sī)、刘貊(mò)、刘骁,并没有一个叫“刘豸”的。这个“刘豸”会是谁呢?是另有其人吗?且来看下《分疆录》中这句话:“居盘谷,著有《盘谷集》。”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在刘伯温的孙子中著有《盘谷集》的人只有刘廌,他是第二代诚意伯,因厌倦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归隐南田盘谷,在今文成县南田镇刘基庙附近、伯温泉对面有一座“盘谷第”,为刘廌旧居。

▲盘谷第

若是此人确定为刘廌,那么他并非是刘璟次子,而是刘琏长子。泰顺《分疆录》为何会把“刘廌”误写成“刘豸”呢?其实,也不能说完全错误。“豸”与“廌”的读音相同,都念(zhì)音,且二字古意相通。獬豸(xiè zhì),也可写成“獬廌”,是古代的一种独角异兽,能辨别是非曲直、忠奸善恶,传说古代用它来辨别罪犯,一发现奸佞之徒就以角相触。是以,獬豸象征着司法正大光明,古代的御史等司法官员头戴獬豸冠。

而刘伯温曾任御史中丞,参与制定大明律法,他给长孙取名为“刘廌”,或许就与他的官职有关,表明他公正立法之决心。还有,刘廌字士端,也许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诗句“獬廌冠朝端”,又或是晚唐黄涛的“戴豸惭端士” 之句。刘廌之名与“士端”之字连在一起,可以理解成戴着獬廌冠的正直之士。

▲诚意伯刘廌造像

刘廌在山交寺谈禅论道

刘廌生平喜欢寻幽探胜,写过许多吟咏山寺以及与僧道酬唱的诗篇。但他在“壬午殉难”这一年来到泰顺山交寺,并非是寻僧问道那么简单,更深的原因是躲避灾祸。在那段时间里,他与山交寺住持太初和尚一起品茶谈禅、吟诗作赋,相交甚是投缘。刘廌视太初和尚为知己,向他倾诉心中的困惑和烦恼,他谈到自己曲折的为官经历,说起祖父刘伯温、父亲刘琏遭胡惟庸陷害的事情……太初和尚好言宽慰,一一点化。

▲山交寺大殿

不久,从朝廷传来消息,明成祖感念刘伯温为大明立下的赫赫功勋,对刘家宽大处理,没有因刘璟之事而株连其子侄,刘廌等人虚惊一场。刘廌也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离开泰顺山交寺,返回南田的。

临别时,太初和尚为刘廌饯行,写诗相赠,其中一句是:“道服再传韩文公。”韩文公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典出韩湘子点化韩愈的故事。传说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儿,得道后成为八仙之一。有一天,韩愈过生日,韩湘子回来贺寿,劝叔叔弃官学道。韩湘子献上一副对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解其意,后来他因谏迎佛骨惹怒皇帝,被贬到潮州当刺史,途经秦岭蓝关,大雪封道,马儿疲惫不前。韩愈想到了韩湘子的联句,若有所悟。这时,韩湘子忽然出现,再次以言语点化韩愈。

▲山交寺遗碑

太初和尚在诗中把刘廌比作韩愈,以“道服再传韩文公”之句相赠,既有挽留之意,也有劝他看淡功名利禄、安心归隐的意思。刘廌心领神会,他同韩愈一样经历过官场中的大起大落,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让他承袭诚意伯的爵位,特进光禄大夫,倍受恩宠,可是,第二年他就因事获罪,贬归乡里,几年后他又被流放到甘肃数月。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刘廌自此无意仕进,退隐林泉,寄情山水,过着闲云野鹤一样的生活,泰顺也留下了他行吟的足迹。

▲据说是山交寺遗留下来的青石大水缸

结 语

人生有沉浮,世事多变迁,刘伯温、刘廌的宦海生涯是这样,山交寺亦然,而今山交寺早已废弃,只留下一座残破的大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过往的人,难以想象这里昔日香火鼎盛的场面,唯有寺旁那两棵苍翠依旧的古柏,曾见证山交寺的兴衰荣枯。

六百多年前,这寺旁的崎岖山道上,一个僧人与文士依依惜别,目送他渐去渐远的身影。一句“道服再传韩文公”的声音,在文士耳畔来回萦绕,他挥一挥手,没接收“道服”,却将“道心”系于胸怀!

▲寺旁的侧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国勇:通山县安平寺玄机千古谁知晓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要送给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朱元璋恍然大悟
对联趣闻(38)刘伯温联对朱元璋
哪位名士促成朱元璋称帝野心 最终又招其忌恨?
朱元璋冷酷逼杀刘伯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伯温已经隐退,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