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犯罪辩护研究的主页
网络爬虫是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网络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网站经营者出于各种目的对爬虫的态度存在禁止爬取或者欢迎爬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就使得确定爬虫技术使用的边界和如何正确认定爬虫技术使用者的刑事责任成为该领域绕不开的话题。
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与普通大众的“常识”相违背的边界,举例而言,某短视频app的视频向其app的注册用户免费开放,注册用户在观看数量、次数等方面均没有限制,该app的视频等信息处于公开的状态。那么利用爬虫技术爬取该部分“公开视频”的行为是否具有刑事风险呢?如果有的话,是否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答案是的确可能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原因在于,网络公开信息不代表数据公开,获取网络公开信息和获取数据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行为人通过“侵入”的方式“获取”“数据”,自然是属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禁止的范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计算机犯罪研究系列(二十二)利用爬虫技术获取网络公开信息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辩护要点
大数据公司入罪风险研判 | 爬虫篇
对使用爬虫程序获取内部公开数据的刑事责任分析
利用“爬虫”采集数据的刑事风险全解析
「刑事律师解读」爬虫有四大法律风险,抓数需谨慎
爬虫采集东方财富股票人气榜数据(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