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圳皮影戏的“守”艺人:传承光影下的匠心

说到皮影戏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看过?

别着急,

小编先放上视频,

让大家体验一波民间艺术的美妙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摄

2月9日下午,在深圳市大鹏所城粮仓皮影馆内,甘肃省国家级非遗项目“通渭影子腔”第七代传承人刘满仓和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进行了一场南北派联袂合演。在白色幕布背后,蔡劲笋双手娴熟地操纵着戏曲人物,刘满仓一边用豪迈的腔调唱述着故事,一边尽情地打击乐器和弦乐。

一南一北,不同的流派,

一样的传承人,

在深圳将皮影戏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

演绎得惟妙惟肖,神形具备。

▲皮影道具惟妙惟肖。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摄

春节期间,他们还将继续留在深圳驻场表演,将南北派各具特色的皮影戏带到基层,送进市民生活。这并不单纯是几个民间艺人的表演,也是南北派皮影戏会师深圳后,一次关于保护、传承、融合与发扬光大的尝试和探索。

北派:“通渭影子腔”七代传承

隔帐陈述千古事,

灯下挥舞鼓乐声。

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是民间形容皮影戏的诗句。据史书记载,黄土高原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十几个不同的流派,东南西北中唱腔不同,风格各异。

据《通渭文史》记载,“通渭影子腔”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由常家河镇固堆河村刘纯儒所创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皮影艺术受到猛烈冲击,戏班难以维持生计,只能闲时务农,忙时演出。

原本第七代传承人本该是刘满仓的父亲,但迫于生计,他的父亲在刘满仓8岁时就外出打工。因此,继承衣钵的担子落在了刘满仓身上,他从12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唱腔、弹拨三弦、雕刻皮影。

出师后,刘满仓依然难以改变皮影艺术日渐式微的局面,只是偶尔挑着担子在大山深处行走,走乡串村表演皮影戏。

▲甘肃省国家级非遗项目“通渭影子腔”第七代传承人刘满仓。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摄

2月9日,刘满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传承的这门非遗项目叫“通渭影子腔”,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即便现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但外出演出机会并不多,皮影戏依然面临着传承和发扬的难题。

缺人是最大的难题之一。刘满仓所在村子里的人大多前往南方打工,更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当然,他也不愿意让儿子继承衣钵。如今,他戏班成员,多数是65岁以上老人,他是最年轻的一位,53岁。

事实上,这也是皮影戏当下普遍面临的难题,作为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的蔡劲笋也不例外。

南派:潮俗皮影戏在深圳的传承与创新

在广东,潮俗皮影戏非常有影响力。

说起潮俗皮影戏的渊源,不得不提及陆丰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不过,两者实际上同根同源但不同流派

蔡劲笋1965出生于陆丰,自幼耳濡目染,15岁考入陆丰县专业皮影剧团,正式拜潮俗皮影戏陆丰卓家班第三代传承人卓顺意为师,后来又经多位名家指导,成为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潮俗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受访者供图)

随着时代发展,受到冲击的皮影戏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艺人们纷纷到深圳打工。

1992年

蔡劲笋也调离皮影团。这一年,蔡劲笋和家人一同入户深圳,为了重拾皮影事业,他在八卦岭工艺品市场卖起了皮影工艺品。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过去的一些老艺人,在积攒启动资金后,蔡劲笋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

2006年

借着深圳“文化强市”的春风,潮俗皮影成功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还成立了“深圳金丝猴皮影剧社”

2012年

蔡劲笋带领的潮俗皮影戏项目被引入大鹏新区。大鹏不仅是深圳“鹏城”别称的由来,更素有深圳“文化之根”之称,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大鹏古城皮影艺术馆”

蔡劲笋来到大鹏后,尝试着将皮影戏的传承与深圳文化融合创新。于是,他将打响鸦片战争第一枪的九龙海战,以及抗日英雄刘黑仔与皮影戏相融合,编成了大鹏潮俗皮影戏。

2013年,大鹏潮俗皮影戏被列入区级“非遗”名录,一年后,又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蔡劲笋告诉记者,如今,潮俗皮影戏已融入深圳的文化发展,经省、市专家建议,目前已更名为:《皮影戏(深圳)》。

为了让皮影戏在深圳传承下去,这些年来,蔡劲笋将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带进深圳各区大大小小的校园以及社区。平均每年下来,潮俗皮影戏在深圳的演出能达到100场。同时,蔡劲笋还动员全家传承皮影戏。儿子从4岁开始就练习皮影戏,现年11岁的他已经成为了继承人。

不过即使如此,蔡劲笋也感到有些焦虑,他尝试通过培养大学生等年轻的一代来传承,但由于赚钱少,许多人都不愿继续做下去。后来只能招收一些退休又爱好皮影的老人,因为他们没有经济负担,目前年轻人只有5个。

会师深圳:在碰撞中融合与创新

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如何传承皮影戏成为当前共同面临的问题。正因如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促就了这次通渭皮影“南下”深圳之行。

2017年10月,在一次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皮影雕刻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中,刘满仓和蔡劲笋成为了同学。两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流派,但在交流中非但没有“同行相轻”,反而是惺惺相惜,在蔡劲笋看来,通渭皮影是非常有特色的流派,产生了引入深圳的想法,希望让更多深圳人能够领略这种别具一格的皮影戏。

于是,蔡劲笋向刘满仓发出邀约,春节期间到深圳大鹏所城驻场演出,免费提供场地、食宿。事实上,这并非蔡劲笋第一次引入北派皮影戏,早在2014年,蔡劲笋也曾引入唐山皮影。

这是南北派皮影戏在深圳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

1月16日,刘满仓一行坐高铁来到深圳。在这里,刘满仓看到了政府对非遗传承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也看到深圳市民对非遗文化的喜爱。

2月7日、8日,他更是应香港非遗保护协会邀请前往交流。2月9日当天,刘满仓回到大鹏所城。

“我们看到大鹏的皮影戏与时俱进,撰编了许多与时代相近的故事,而自己的皮影戏演绎更多的是关于孝子忠臣,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故事。”刘满仓坦言,如何让皮影戏与时俱进正是他所要学习的。

他打算与蔡劲笋联手将大鹏所城流传的将军故事,改编成“通渭影子腔”的剧本,也让这座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海防遗址能够为更多人所知。

“两个戏班合在一起,南北结合,在深圳既能看到深圳皮影戏,又能看到甘肃皮影戏。”蔡劲笋告诉记者,春节长假和元宵节,两个戏班每天都会在大鹏所城驻场表演。这也是双方一次合作的尝试和探索,如果这种合作模式可行,未来双方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共同将皮影戏发扬光大。

在他们看来,这既是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皮影戏该往哪走?路在何方?”在蔡劲笋看来,这不是钱的问题,皮影戏传承与发展,最起码要有一个稳定的场所,有个安身立命之处。

深晚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福利 | 新年你是哪一种汪?测运势还能领红包!

爱喝奶茶的人注意了!深圳8岁男童一颗“珍珠”卡体内半年不化......
女子在公交车遭袭胸,结果……令人大快人心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编辑 | 林冬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沈阳:东陵顾氏皮影 三代人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国潮”遇见“双语” 以传承之心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
成定余,会宁杨崖集一位皮影戏非遗传承人
四川皮影戏皮影
四川皮影戏皮影「1982年」
皮影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