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课本

这两天,人教版教材插图引起不少争议,有关部门觉得不妥,纷纷作出了回应,表示又要查、又要改。这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群众盯住的问题,总是有问题。

我认真看了那些插图,确实不好看。若是不具备一定的审丑标准,应该很难画出来、更难出版出来。这件事值得关注思考的地方很多,比如,它是小学教材,是培养下一代用的,关乎百年大计,关乎后继有人,怎能如此随意;它是人教版的,人教版在教材届的江湖地位应该是绝对的“一哥”,闹出这么一出,实在有失体统。个中道道,不好评论。但说到这件事,我马上想起我以前用过的教材来了。

我认为,“教材”这一称呼,更多是从老师的角度讲的,简单理解就是教学用的材料,学生称其为“课本”更妥当。我习惯“课本”这一叫法。

细算起来,我上小学,已经是差不多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在我小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我只读过为期一年的学前班。学前班的规范说法是育红班,意思是:培养红色幼苗革命接班人的班级,听着高大上吧,其实就是玩。学前班是没有课本的,但老师会教一点很基础的算数、识字类的知识,为上小学打基础,算是农村版的“幼小衔接”了。

小学一年级,正式发课本。入学第一天一次性发齐,大约六七本书。书不多,每本不算厚,开本也不大。但第一次拿到课本,感觉特别激动,一股清新的油墨味、纸张味扑面而来,有如沐春风之感,记忆犹新。

同学们迫不及待翻开书,前前后后的快速翻阅看热闹。为什么说看热闹呢?因为根本不认识几个字,都是看插图。看图最简单,一看就明白。我记得语文课本上,基本上每篇文章都配一副插图。插图多数是素描,寥寥几笔勾勒出大概模样,线条不复杂但很耐看,像那么回事、有那个意思。我清晰记得,插图所绘的男孩子多数浓眉大眼圆脸蛋,头发习惯性遮住一点额头,女孩子多数梳辫子,圆脸和瓜子脸结合,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戴着红领巾,笑意盈盈,十分阳光。描绘当时插图中孩子的模样,我觉得,用毛主席那句“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容最贴切。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接触到的插图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意思。其中有很多经典插图永远都忘不了,比如,周总理接见环卫工人,真挚温暖的情怀跃然纸上;小英雄雨来坚毅果敢的眼神,直抵人心;狼牙山五壮士那种视死如归的气魄和血性,通过配图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鲁迅文章的插图也很经典,跟他的语言表达非常契合,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少年闰土、穷困潦倒的孔乙己,皆是惟妙惟肖。

现在想来,课文插图虽是绘画艺术,但特殊在一个“插”字上,它是插入文中的图片,不是用来单独观赏的画作,绘制时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艺术水准,其作用是辅助阅读,得跟课文内容相配合,配合度越高,学生的印象就越深,效果就越好。所以,绘制插图必须得走心。如果把少年闰土画成少爷公子、把孔乙己画成达官贵人,那可能就失去了插图的意义。

识了一些汉字和拼音后,孩子们不光爱看图,也开始爱阅读了,对书也更加爱护了。每每拿到新课本,都赶紧带回家让大人给包书皮保护起来。那时没有现成的书皮书套,多数是用牛皮纸包书皮。牛皮纸很厚实,耐磨,用一年半载都磨不破。包书皮并不是简单的事,是一门技术活,得剪裁合适,有的书厚有的书薄,需要量体裁衣,否则很容易松垮散架。第二天到了学校,同学们掏出课本,像比谁的衣服好看一样,比谁的书皮更精美。包书皮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保护动作,关键是需要平时用心呵护。有些女同学对课本极其爱惜,一个学期下来,课本像新的一样,看着很舒服。但男孩子保管书籍就没有那么精致了,课本内页处处卷曲,有的还缺边少角,页面上也脏兮兮的,甚至还粘着米粒,还有的学生到了本学期临期末晚,找不见课本了,老师通常予以严厉批评,大吼一句“你把书给吃了吗?!”

有一类事情最搞笑。有的同学家里有人抽烟。农村人习惯自己卷旱烟抽。卷烟需要纸,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散落的课本不太在意,随手拿来就扯掉一页,再撕成一条条二指宽的纸条,放一小撮烟丝,卷起来抽。据说,用这种有油墨的纸条卷烟还香。这可害苦了孩子,课本少了一页甚至几页,上课时被老师发现怎么交代啊。

那时的课本,除了封面外,内页基本上都是黑白印刷。内容编排也很简单,比如说语文课本,一般都是课文正文、课后思考题和本篇所涉生字,数学按单元来编排,基础知识、公式定理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每一节都是知识要点外加几道练习题,看起来一目了然,干净利落。这几年,我在书店也看过现在的小学课本,开本很大,全部彩色印刷,纸张质量也很好,但翻开书看里面的内容,感觉云里雾里,各种类型的标题层层罗列,这一下那一下的,知识点像是山坡上吃草的牛羊,四处散着。编者本意可能是让孩子更感兴趣,但实际上看起来没那么清爽通透,显得很乱。还有,彩色印刷无形中变成了弊端,因为色彩多就显得头绪多,搭配不好就更是杂乱,难以理清头绪。

我在书店中还看到有很多教辅书,各类课外读物、练习册五花八门,教辅市场已经别有一番规模。孩子除了接触课本,还要借助各类练习册予以强化,其实挺累的。我们小学时基本上没接触到练习册或者辅导书,每天就是抱着课本学。老师会有一本教学参考书,那本书是配合课本用于讲解的,有时老师不经意落下,我们会偷偷跑到讲台翻一下。一看才知道,里面写着各种“宝典”“秘籍”,怪不得老师什么都知道。

上了中学,市面上就有各种辅导教材了。我记得那时有一个叫《走向清华北大》系列的辅导书,书名吊得胃口很高,很多学生都想图个吉利,买吧。辅导书“别有洞天”,各种知识点归纳、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应有尽有,果然“名不虚传”。渐渐的,我们就忽略了课本,甚至对老师讲解也不怎么在意了。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考试就露出了马脚。老师给我们狠狠批评一顿。我记得有位老师说了一句话,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忘了课本,就忘了根本。

师命不可违,我们赶紧投入到课本中,课本的方法和内容虽没有辅导书那样丰富,练习题也相对浅显,但都是很基础的知识点。这也提醒我们,学习一旦忘了基础,不管学到什么自以为上的方法,都如同空中楼阁,不安稳。其实这跟学生不能自己随便看教参一样,如果没有老师引导很容易被误入歧途,这也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体现。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学习化学这门课时,很多基础知识,如果只顾着做题目做实验忽略课本,就很难拿到理想成绩。我的班主任是化学老师,她也强调要死抠课本。一个暑假,我在复习化学时,选择只读课本,什么题目都不做,更不去看那些辅导书,方法就是反复读。课本百余页,一个假期下来我差不多把整本书的内容都背下来。开学后再接触题目,感觉心里有底,应对自如。那是我从读课本上尝到最大的甜头。其实不止化学,各学科都是如此,比如说,语文,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再基础再经典不过的了,反复诵读,必有所获。但我曾看到一则消息,说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课本中消失了近二十年,近两年才恢复选进来,真是让人叹惋。那么经典的文章,为什么会被退隐,不可思议。

我读中小学时所用课本都是人教版的。人教版的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印的,地位作用不言而喻,普适性极强,权威性很高。那时的课本给我的总体感觉就像它的印刷一样,朴实无华,书里的内容编排清晰合理,内里别有洞天。它无形中也给我传递一个做人理念,低调务实不忘本有内涵。

等到上大学时候,老师选的教材多数是专业领域认可度较高的版本,并非统编教材。其实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小学课本所涵盖的都是普遍认同的基础知识。

虽然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但并没有变到像《恋爱的犀牛》那句经典台词“或许有一天月亮靠近了地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季风送来海洋的湿气使你皮肤滑润,蒙古形成的低气压,让你心跳加快”那样天翻地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是那些,它们已经固化成型甚至成为了永恒,那配合这些知识所衍生的审美标准也不应该有太大变化。

我很怀念我读书时的课本,把它比作天空,它一定是湛蓝澄澈的,把它比作大地,它一定是丰厚饱满的。真的拿它来卷旱烟抽,说不定真会抽出品位来,当然这是句玩笑话,它放在那里,就已经味道十足,堪称经典。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三十年过去了,老师的话语仍然掷地有声。我想,再宽泛一点理解,课本不仅是课程之本,更是基础教育之本,课本做不好,那学生就很难教好,何况这些学生都是孩子啊!但愿那些从业人员,能够端正良知,不贻害后人,“不使人间造孽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隔40年再看7080后语文课本插图,网友:是童年回忆,看完泪奔了
怀旧八零后:包书皮和牛肉包子​
仔细研读这些书才知道原来教材写的真好
“新教材”与“老课本”
【原创】从《于永正老师这样备课》谈生物备课
新中国第一版教材堪称 “ 天花板级别 ”,主编阵容强大,犹如“神仙打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