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长的教育信仰 | 教育就是要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

 于伟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东北师大附小校长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中庸》在开篇就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赋予人的禀赋是“性”;遵循天性而行动称为“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就是教化。这句话不仅提出了“教”从何而来,更道出了“教”的依据。教育要遵循儿童本然所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倡导顺其自然、因其固有,否则便是对儿童的戕害。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中庸》所倡导的教育要“循性修道”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反思当前教育现象中诸多功利主义、完美主义倾向,过分注重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效率主义,忽视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消耗掉的是儿童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意味着启蒙心性,意味着善,意味着使人学会“在”。“在”的内涵在于要让中小学生有尊严地生活,是个性化的存在,是灵性的存在!现在教育中的“一刀切”“一锅煮”忽视了儿童是“未完成的个体”的特殊性。教育要考虑到人是有个性、有尊严的存在,要在尊重儿童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童年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的价值,不能为了一个尚不确定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童年生活。

   教育中弥漫的完美主义最直接的表现为:学校教育对任何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和统一的步调进行培养。用一条完美的标准去框定所有的学生,这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以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所定义好的完美主义标准去要求所有富有个性、经验和自然禀赋等特点的学生,是一种以实现完美之名而展开的“教育暴力”。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只有打破完美主义,才有可能顺应儿童天性、保护儿童的个性,为儿童按照自己的“轨道”发展提供可能,最终才有可能使其实现人丰富的、个性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2014年东北师大附小确立了“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倡导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让教育真正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发展!



保护天性

让教育复归童年

保护天性是率性教育的核心要义。保护天性突出强调的是要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的天性。保护天性在小学阶段尤显重要,忽视对天性的保护,就会影响儿童的率真与创造。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我们更加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性较大的内容领域。因此,保护天性特指保护人的天性中积极的、具有正向价值的方面,而尽量抑制或克服天性中消极的、具有负向价值的方面。好奇心、学习、爱玩等是公认的儿童天性,是我们所倡导的保护天性的核心内容。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一些传统做法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例如,要求儿童在上课、行走、站队的时候坐齐、站齐等,“齐步走”“整齐划一”虽然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观,但是如果带入小学低年级的学校教育中就变成了对天性的摧残,是小学教育中应该摒弃的做法。



儿童天性好问,这源于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好问与探究是启迪儿童的智慧之源。儿童经常会提出一些成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如什么是政治?为什么有男和女?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等等。


东北师大附小的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利用“问题树”的方式收集了170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与儿童自身生活相关的事物、自然现象、动植物、天文、生理、科学、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常识的诸多领域。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儿童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划分为现实性问题、想象性问题、哲学类问题以及前沿性问题等几大类。儿童提出的问题不仅 “千奇百怪”,而且有些问题是非常根本性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问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上班?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呢?” 好问、好探究是学习的起点,更是创造的起点,也为持续学习、持久思考提供了路内在动力。这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想问题、提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回应了儿童提出的问题?是否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的教学能否以儿童的问题作为起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并尝试的。



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东北师大附小首任校长王祝辰先生早在1936年就提出了顺应儿童天性的观点:“儿童有动的本能,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辈从事教育者,便应当顺应或利用儿童这种自动力。”正视儿童这种“动”的本能,释放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才能让教育真正走近儿童,复归童年!


东北师大附小的教学楼,最窄的走廊都达到了6米,宽的甚至达到8米,每个教室面积至少都达到了90平方米,大的可以达到140平方米。每一个教室都不设门,教室的墙带有滚轮,可以推开。这些宽大、灵活的设计都遵循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他们喜欢时不时在地上躺一会儿,或者四处跑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节”成了儿童最为快乐的节日,“玩”成了校节的主题,“如何玩得好”“如何玩出花样”则成了校节中每个班级的创意焦点。


校园迪士尼、水枪大战、户外CS、保龄球比赛、金钩钓鱼等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小小美容师、发型师、育婴师、考古专家的微体验为儿童开启了探索世界、了解社会、与人交往的独特而又充满趣味的旅程; “欢乐购物街”“跳蚤市场”等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跨年级、跨班级的异龄交往,让校园灵动而鲜活!



儿童学习的过程并非成人想象一般简单,然而成人却降低 了儿童学习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被代替、修正、缩短。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儿童天性的。


东北师大附小在依循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开展基于儿童是如何展开学习的过程性研究,倡导实施有根源、有过程的教学。


所谓“有根源”是指要挖掘本源,让教学有据可依。教学活动要注重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溯知识的本源,依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的规律。深谙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意味着要从真善美的境界来理解教育教学,意味着要用世界的眼光、本土的情怀来理解教学。有过程的教学是指教学应体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首先,要对知识产生的环境、原初状态进行还原,经历人类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努力还原知识产生、发展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概念、原理产生的过程,让这种先验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经验的、可发现的、可探究的知识。

其次,要重视归纳。教学从个别出发,从经验出发。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归纳的过程与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天然的相似性。重视归纳,对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想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强调学生学习发展的“真”过程,促进由“教”向“学”的转变。“过程”必须姓“学”,并非教师主观预设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暴露”出学生学的过程、思的过程。


尊重个性

办适合学生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差异,即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方式和环境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要打破整齐划一,要严而有度,不能对学生苛求。个体之间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差异。生理上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性别、身高、体重、相貌、体质、体能(耐力、爆发力、平衡度、柔韧性等)等方面;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一般表现在动机、兴趣、信念、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从教育角度看,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体现在性格(安静、好动;内向、外向等)、情绪及行为的调控能力、同伴交往的意愿及方式、对权威和规则的理解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体现在成就度、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方面。

率性教育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教育目标。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尊重个性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尊重个性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尊重个性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教育,即以人为出发点,走向人的自由这个终点。那么,如何才能让教育真正尊重儿童的个性,办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追问需要教育回到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和行动,重新清晰、明确“儿童意味着什么”这一本源性问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勾勒和描绘出理想的“学校像”。

第一,儿童是哲学家。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儿童就具备哲学家所说的表达对万物惊讶的本事,因此儿童被称为哲学家!对于“儿童是哲学家”的基本认识启发广大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我们需要给他们搭建合适的平台去支持其发展,而不是对这种“哲学天赋”视而不见。


东北师大附小尝试了将儿童哲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在课堂上开展不同哲学话题的儿童对话。

例如,对于“特修斯之船”所引发的同一性问题进行讨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一年级学生对于“特修斯之船”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充满了思辨意味,讨论的角度涉及数量、历史、意义、时间、材料、结构等。除了材料、结构等表象的内容外,四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关注精神、灵魂、历史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等问题,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讨论也更为深入细致。而到了五年级,关于同一性问题讨论的广度基本接近成年人,可以对材料、价值、本质、历史、灵魂、使命等概念进行很合适的应用,可以对到底哪一段历史才算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的历史进行概念定义,具有了分别把材料(数量比例、旧材料的意义)、历史(时间、古代的历史、现代的历史)、使命(使命转变)、灵魂、表现形式等作为判断标准的能力。


第二,儿童是艺术家。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种通过涂鸦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理解的愿望。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喜欢涂涂画画,一粒石子、一块小砖头或者一小段树枝都是儿童艺术创造的工具,绘画、涂鸦是儿童内心世界个性化的表达,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展现,更是儿童个体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独特过程。学校应该是充满涂鸦、童趣和游戏精神的地方。


第三,儿童是梦想家。童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想象力是创造之基。梦想给了儿童无限的想象空间,儿童的梦想空间甚至可以超越成年人。梦想使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浸润在梦想里,儿童是诗人、艺术家,他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儿童具有梦想的心态,这个心态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人情、人性的世界。”学校应该是神奇的“梦工场”,是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乐园。

小小哲学家、艺术家、梦想家蕴藏了儿童丰富、多样的生命表达,这就需要小学阶段的教育充分意识到儿童在兴趣、需要、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学校所组织的教育活动,要尽可能地“发现差异、利用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搭建平台。如班级管理、体育节、科技节、校节、社团活动等,都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个性化的需要。为此,学校一直强调学校整体规划部署与年级自主相结合,其目的就是始终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差异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活动。


在教学方面,学校一直倡导要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理解到理解的真正的学习过程。这种观念下的教学必须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是一个允许出错的过程。教学要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最为关键的是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学校在不同学科上集中探索了集体补充模式、学习进度模式、课题选择模式、学习起点模式、学习顺序模式等不同学习模式以适应不同学习差异,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培养社会性

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率性教育所强调的培养社会性,即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合作态度、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价值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社会性的过程主要蕴含在知识技能的习得、行为规范的养成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这也就界定了社会性在内容范畴上包括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立足于全球化社会以及“互联网+”的时代诉求,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儿童具有现代公民的基本品格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在继承与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将社会性的培养确定为“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样的价值定位,其目的就在于让儿童经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条件。

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关注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学校社团活动把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打破年级界限联结起来,让学生自发组织、自愿选择、自主管理社团。学校各校区共开设社团近百个,学生自主选择社团、设计社团标志、招募团员、开展活动、展示汇报等,对保护儿童兴趣、发挥儿童特长、发展儿童交往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社团组织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班级空间,让学生活动超越班集体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和交往的氛围。自主组建社团、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策划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参与权的赋予和下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依托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小学生职业微体验活动,开展职业生涯指导,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兴趣特长、了解职业环境、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搭建平台。小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各类企业,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感受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的特点,丰富了人生的经历。职业生涯指导的微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未来社会的多种选择,更是体验社会、培养自身社会性和提高社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总体来说,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目的是让儿童的发展在自然的天性、后天形成的个性和社会化之后的社会性之间求得有机的统一与平衡,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片面发展”。失去了对天性的保护,难于发展好儿童的创造性;疏于个性的尊重,会使儿童失去自我;过分追求对社会性的培养,会造成对儿童的压抑。这三者关系的处理不可偏废。

教育要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现代儿童发展的契合,是基于东北师大附小办学传统与改革历程生发出的教育理念,更是一所小学汲取本土教育智慧,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希望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使学校成为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育就是要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
于伟校长的“率性教育”
特别关注 | 学校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如何在继承创新中自然生成?
苏氏与罗氏不同的人本教育观
【经典推荐】2013课改预言:从课堂走向教室
2013年课改预言: 从课堂走向教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