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解读(二十五)

《黄帝内经》解读(二十五)

五行学说4

(九)五行气运不独主一时

        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本文论述五行气运有不同的周期节律,不单独主管一年四季。

        上文意谓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行,有不同的周期节律。有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则五气分主各个年度的气候,所以有岁气的不同,如偏寒、偏热、偏湿等, 均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周而复始。有以一年为一周期的,则五气分主各个时令的气候,所以有时气的不同,与一年中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相似,仍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周而复始。由于五日一候的周期较短,所以古人很注意观察物候的变化。如《礼记·月令》说:“立春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蜇虫始振......”之类。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物亦同法”。张介宾注曰:“不独周岁之气为然,即五日为候,气亦迭更,故曰候亦同法。”

(十)五行的亢害承制

        亢则害,承迺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

        本文论述了五行之间存在着亢害承制的规律,因此,大气运动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以促进分物的生长发育。

        五行气运的亢害承制,是自然界力图维持平衡的自稳调节现象,机体也需要与外在环境一样保持相对的协调状态,才能维持自身的正常生理活动。如《医碥》说:“不足欲其生,太过欲其克。故木疏土而脾滞以行,金得火而肺寒以解,肾得脾之健运而水无泛滥之虞,肝得金之敛抑而木无疏散之患......此平人之无病,实由五脏互相克制,故不致偏胜为灾,即经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但是,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并不局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正如《石室秘录》说:“肾生肝也,而不能全生肝木。盖肾水无一脏不取资也。心得肾水,而神明始焕发也;脾得肾水,而精微始化导也;肺得肾水,而清肃始下行也;肝得肾水,而谋虑始决断也。六腑亦无不得肾水而后可以分布之也。肾经之不全生,而无乎不生也。”又云:“肾克火也,而不全克心火。盖肾火无一脏不焚烧也。心得肾火,而烦躁生焉;脾得肾火,而津液干焉;肺得肾火,而咳嗽病焉;肝得肾火,而龙雷(肾中相火)出焉。六腑亦无不得肾火而燥温枯竭之症见矣。此肾经之不全克,而亦无乎不克也。”说明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不是唯一的联系,因此五脏的亢害承制关系,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更不应脱离实际的气候变化,不分正常和反常而侈谈承制,正如《医碥》所指出的:“若已病之人,则火盛者不但刑金,且复涸水,肝脾皆被焚灼矣。不治之而治,其自然承制,有是理乎?乃医者见其热极,血瘀而舌黑也,热伏于内而外寒栗也。谓黑为水之色,寒栗为水象,是火极而反兼水化,乃金之子水,为母报火之仇,即亢害承制之理。其说虽本前人,终欠的当。”何氏既承认五行的亢害承制,又不拘泥于五行的亢害承制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十一)五行气运具有维持自然平衡的作用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之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也,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本文论述了自然气候变化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平衡,否则就会给自然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五脏之间通过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协调平衡。在内、外病因作用下,某一脏之气出现太过或不及,都会给相关的脏气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动态平衡的破坏,形成各种病变。例如肝气太过,常会引起心火旺盛,心火盛则肺失清肃而不能制约肝木,肝气就会横逆,侵犯脾胃。在疾病过程中,五脏可以相互影响,而出现盛衰变化,因此在治疗上调整内脏腑功能,使之趋于协调平衡,即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难经·七十五难》说:“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这是《难经》为调治五脏病变而阐明的治法。它首先指出脏气失调有偏盛就有偏衰,因此“补不足,损有余”,也就成为调治五脏病变总的治疗法则。但是调治的方法,并不局限于直接在所病之脏进行补泻,可以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采用间接补泻的方法,同样可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诚如滑寿所说:“经曰,一脏不平,所胜平之,东方肝也,西方肺也,东方实则知西方虚矣,若西方不虚,则东方安得过于实耶?或泻或补,要亦抑其盛,济其不足,损过就中之道也。水能盛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泻南方火者,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北方水者,益子之气,使不食于母也。如此,则过者退而抑者进,金得平其木,而东西方无复偏胜偏亏之患矣。越人之意,大抵谓东方过于实,而西方之气不足,故泻火以抑其木,补水以济其金,是乃使金得与水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这是《难经》在《内经》五行生克理论基础上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对于调治五脏疾病,恢复脏气的协调平衡,很有指导意义。如叶霖说:“学者习玩斯篇,于补泻之法,获益非浅。”

(十二)五行之气太过不及的发病情况

        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本文论述了五常之气太过、不及的发病情况。

        五行气运有太过不及,当某一气过于偏胜,就会对另一方(所胜)产生过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受到压抑之气就郁而不伸,但被郁之气到了极度,就会出现反克现象,这叫就“郁发”成“复气”,即被郁的一方起来报复,这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也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自然调节作用。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专门论述了“五郁之发”在气候、物候,以及疾病方面的特点。由于五运之气各有太过不及,因此郁发的情况也各有不同。郁发之气的发作情况,因五运之气的太过不及而有所不同。太过之年其气盛,故因郁而发的现象比较急剧;不及之年其气衰,故因郁而发的现象比较缓慢。“暴者为病甚”,指岁运太过之年,人体感受郁发之气而发病的,因其发作急剧,伤人较甚,故病严重。“徐者为病持”,指岁运不及之年,人体感受郁发之气而发病的,因其发作较缓,伤人较轻,邪正相持不下,故病程较长。如高世栻注:“太过之气受郁者,其发也暴,不及之气受郁者,其发也徐。发之暴者,为病亦甚,发之徐者,为病亦持。”

包潘良——在线辅导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生克说
如何理解中医的亢害承制?
​《黄帝内经365》--071.岁运太过之变
内经谈“亢则害 承乃制”
黄帝内经 第十四讲《脏气法时论》
邹学熹说阴阳五行四:五脏学说与气化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