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他的电影就像做了一次灵魂大保健
©Festival de Cine Africano de Córdoba via flickr
身为作者电影的坚守者,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9日)在他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只留下了七部长片,但这七部经典就足以令他封神。
虽然经常与伯格曼和费里尼一起被网友们“捆绑”评论,不过塔可夫斯基的受众在国内或许略逊于前两位导演。但这并不影响影迷们对他的狂热簇拥。
2016年,适逢塔可夫斯基逝世三十周年,北影节举办了塔可夫斯基回顾展。在系统开放售票不到一分钟内,100套塔可夫斯基电影套票全部售罄。与网络上的火热盛况相比,影院里的寂静让人始料不及——电影尚未过半,不少观众已经纷纷睡倒。事后,睡过老塔的观众们不禁调侃道,观看大师的电影无异于做了一次深层的“灵魂大保健”。
电影《潜行者》截图
除去“睡过”,“看不懂”则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另一个重要标签。当然这两者都不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死角;况且,所有的艺术电影真的都需要唯一的解读标准和答案吗?很多人都习惯在观影前先刷一遍“权威”影评,带着他人的理解去看电影。
但相比他人,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读才更有发言权。然而,有些导演曾公开承认甚至自己也无法解释影片中令大家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梗”——他只是出于感觉才这么设置;而还有一些导演,则会公开反对那些甚至是赞美他电影的权威人士。
塔可夫斯基很少发表对自己电影的论述,他总是倾向于保持消极缄默。可他却公开表示,职业影评人对自己作品的见解(哪怕是称赞)经常感到令他失望与恼火。在塔可夫斯基看来,那些对自己作品漫不经心或老生常谈的电影学理论式的评论简直平庸至极。相较于此,他反而更为观众们的鲜活感受所触动。
电影《镜子》截图
塔可夫斯基的半自传电影《镜子》是他对后代导演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拉斯·冯·提尔更是声称自己看过几十遍《镜子》),而当《镜子》最初上映时,却招致了上层的不满。那时,塔可夫斯基虽然已扬名海外,但他在苏联并没有享受到太多优待,国家电影委员会显然更器重邦达尔丘克(拍摄过《战争与和平》等由文学史诗作品改编的电影),还希望后者能取代塔可夫斯基“苏联电影艺术名片”的地位。身心俱疲的塔可夫斯基甚至萌生了退意,想放弃“辛苦多年的繁重工作”
电影《镜子》截图
然而在阅读了来自各个年龄、阶层观众们或热情或指责的来信后,塔可夫斯基觉得自己没有权利迈出这一步。他愿意为这些坦诚、纯粹的观众继续努力,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
《潜行者》也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理解的“重灾区”。近三个小时的影片、长镜头再加上晦涩的对白,让很多人在观看影片时如坐针毡。在所有差评里,“催眠”简直是最恭维的评价了。
青年导演毕赣也说,他第一次看《潜行者》时也很反感这部电影,“我一看就吐了,什么鬼啊这是?”不过最终他还是决定攻克这个难题,花了很长时间把这部电影看完。又过了一段时间,毕赣觉得好像对电影有点开窍。看过他的金马奖获奖作品《路边野餐》就不难发现,《潜行者》一定是他创作灵感的发源地。
那么《潜行者》到底表达的是什么主题呢?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难得通俗地为我们表述了下,“就是人类的尊严,以及丧失尊严后的煎熬”。
于塔可夫斯基而言,或许是从《潜行者》中,他第一次感到必须坚定地表明人的主要价值——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于广大观众们而言,他的解读,或许让大家更加疑惑——大师,咱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电影《潜行者》截图
为观众解构电影设置“障碍”,可谓是塔可夫斯基的另一“壮举”。
1985年,已经流亡海外的塔可夫斯基启用了伯格曼的制作班底,来拍摄一部他构思多年的电影——《牺牲》(他拍摄本片的想法甚至远远早于《乡愁》)。
在拍摄中,塔可夫斯基就有意识地避免给观众明确的论断、结果与答案。这部寓言诗式的《牺牲》比他前几部影片的整体结构更为复杂,兼具戏剧发展又充满隐喻。电影采取这种形式,就是为了有多重的阐释。他说,“我允许观众有不同的理解。”
电影《牺牲》截图
当然,这部复杂的《牺牲》的拍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电影快杀青时,在拍摄片中火烧房屋那场六分半钟的长镜头时,摄像机突发故障,等工作人员发现的时候,火已经烧了起来。大家来不及拍摄,又无法扑灭大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被烧得精光。四个月的工作成果好像随着那把大火一起随风而逝了……
剧组人员只得在几天内,快速还原一幢一模一样的房子出来,发着抖重新拍摄长镜头。幸而,第二次拍摄很是成功,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哭了起来,他们彼此拥抱,庆祝大家的努力最终没有付之东流。
塔可夫斯基一直坚信这是“信仰赐予人的力量”。
电影《牺牲》截图
不过这并非塔可夫斯基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唯一难题。同年底,他被确诊出罹患晚期肺癌。塔可夫斯基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极度思念着自己被扣押在苏联无法相见的儿子。当儿子终于被允许出境与他团聚时,塔可夫斯基的病情已经急剧恶化,一个月之后,他只能卧床观看拍摄完成的电影素材。
1986年12月29日,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去世,享年54岁。《牺牲》也就此成为了他的遗作。
时至今日,关于塔可夫斯基作品的理解仍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些人以看不懂塔式电影为荣。那么,该如何看“懂”塔式电影呢?借用戴锦华教授的一句话,“当你面对一部电影,要先用你的心去体会,而不是要即刻就翻译成一种所谓理性的逻辑。”
纪录片《雕刻时光》截图
塔可夫斯基承认,他也希望自己的世界观能为别人所接受,他的观众、读者能成为他的同道中人。不过正如贝克特所说,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表达他的全部的复杂的体验,不必理睬公众对于容易理解的懒惰要求。
塔可夫斯基内心最深处的梦想,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影片,以最大的饱满度与真诚度去表达思想。但他不想去教诲任何人,也不打算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谁。
对于塔可夫斯基,我们可能从来都不需要唯一的确切答案。
每日赠书
●在你的观影生涯中,最令你感到费解的电影是哪部?一起分享下吧。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点击图片可购买本书
《雕刻时光》
塔可夫斯基 著
《雕刻时光》,电影人无法避免的经典。塔可夫斯基,电影人无法绕过的大师。《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求索的文字集。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素材来自《雕刻时光》及网络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及网络 / 本期编辑:Odil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塔可夫斯基:“他不仅仅是他自己” | 热风
《潜行者》:导演用生命雕刻“经典时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不要试图取悦观众,他们终将理解我的朴素|此刻夜读
零碎的时光 —— 塔可夫斯基日记摘录 (评论: 时光中的时光)
他一生只拍了9部电影,却留下了10部经典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一生只拍了9部电影,却留下了10部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