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电视剧《平原枪声》编剧马志凯

衡水晚报  ——————————        2008714   星期一     [晚报视点  B9

    电话:2065067 邮箱:hsrbyy@163.com                       责编/于雁  组版/崔锷  校对/王玉霞

 

    第一个将小说《平原枪声》搬上荧屏

    古稀之年编著80多万字的《中华汉语十三辙韵典》

志壮 情 笃 硕 果 丰

                 访电视剧《平原枪声》编剧马志凯

——————————————————————————————————

人物简介:马志凯    1937年出生,河北省南宫县人。从事文化艺术事业40余年。历任枣强县文化馆馆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团指导员,河北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河北省话剧院院长等职务。创作、整理、改编的剧目有:现代戏《湖畔渔歌》、《母女俩》,传统戏《伐东吴》、《法门寺》、《感天动地窦娥冤》,电视连续剧《平原枪声》。曾任河北省元曲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研究会理事。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退休后,笔耕不辍,历经八年,创作了八十多万字的工具书《中华汉语十三辙韵典》。

———————————————————————————————————————                   

    得知采访《平原枪声》的编剧马志凯老先生,心中不免有些忐忑。说心里话,在文艺界前辈面前,我总是诚惶诚恐,唯恐自己学识浅薄,不能很好的与之交流。然而见到马老之后,心中疑虑马上消失了。马老笑容可掬,平易可亲,像一个慈善的长辈,心里顿时释然了。

初夏的阳光,慵懒地照在房间里,使得原本书卷气息很浓的书房添了些许温馨。马老端坐在书桌前,花白的头发纹丝不乱,从容淡定。谈话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少年走上文艺路

建国前,马志凯在冀南第六抗高学习期间就热爱文艺宣传活动,那时仅11岁的他就学会了拉京胡,能演奏简单的京剧唱段和曲牌。1951年金秋时节,14岁的他,通过考试,步行60多里到枣强县联社参加了工作。

业余时间它有两个爱好,一是,晚上有看书的习惯,喜欢阅读名著,不论现代还是古典书籍都爱看,特别是剧本更是酷爱。那时读书环境艰苦,煤油泡子灯是最好的啦,只要拿起书本一看就过了12点,单位不让点灯睡觉,他就用报纸或包皮,将灯遮起来看书;二是,和供销联社的同事好友一起练习胡琴,京剧、评剧、梆子曲牌都喜爱。他经常向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学习,还不断参加本单位和县里举办的文艺演出宣传活动,结识了许多喜爱文艺的好友,成了文艺骨干。

在那个文艺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文艺演出给县城职工带来无尽乐趣。年纪轻轻的马志凯因此成了有所耳闻的文艺人才。1958年组织上把他调到了枣强县文化馆工作。酷爱文艺的他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华空间。此后,再也没有离开文化战线。他潜心钻研,一路披荆斩棘,在文化艺术界走出了一条可喜可贺的奉献才华之路。

                  青年才俊崭露头角

1958年底,合并大县,枣强县文化馆改成了文化站。他被调到衡水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创作的现代戏《湖畔渔歌》赴石家庄参加汇演,得到与会文艺界的好评。此后,因并县分县,工作几经变动。1962年,在枣强县文教局工作期间,主管文化艺术工作。整理改编了传统戏曲剧目《伐东吴》、《法门寺》,参加了全省挖掘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演。其中《伐东吴》一剧,在戏剧界反映好,影响大,受到好评。因为《伐东吴》戏剧情节里有‘关公显圣’挥刀斩潘璋的迷信色彩,马志凯将最后关羽庙一场戏,改编为关羽之子关兴穿戴关羽神像服装假扮关羽显圣,使潘璋惊魂失措,被关兴用青龙偃月刀斩杀。点滴改动,巧妙地将传统剧目的唯心论化为唯物论。《伐东吴》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领导和戏剧界齐声喝彩,河北日报以《改得好》为题,专门刊发戏剧评论文章,给以肯定。县领导闻讯后,到剧团看望改编人员,称赞该剧为枣强县挣了光。

1962年,调马志凯到地区文教局戏研室工作, 1968年下放到地区‘五七干校’劳动。后被分配到地区广播局、地委宣传部工作。1981年调他到了河北省文联戏剧家协会工作。

             将小说《平原枪声》搬上荧屏

提到小说《平原枪声》,人们肯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冀南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更是家喻户晓。这是一部描写冀南人民火热的抗日斗争的战斗故事。将小说第一个搬上荧屏的人,就是马志凯。

谈到将小说《平原枪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的原因,馬老先生感慨良多。他是在《平原枪声》小说出版前有幸能看到小说草稿的一个人。枣强县离休干部张静,是《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在抗战时期县大队的战友,也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原型。五十年代,小说付梓之前,作者李晓明从南方专程来枣强征求张静的意见,是时,马志凯正在张静属下工作,因此,他有幸最早读到了《平原枪声》小说的打印稿。书中活生生的战斗场景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后来,他走上了文艺工作岗位之后,就萌生了将小说搬上舞台或荧屏的想法。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动笔。他调到省文联后,在众多的作家创作环境中,促使他又想起了当年的夙愿,动笔改编小说《平原枪声》为电视连续剧。1988年开机拍摄,次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频频热播。

作家李晓明在开机典礼大会发言时,对电视剧本予以赞扬和肯定:“电视剧本我看啦!将小说做了不少的改动,改得好。一是,电视剧集中加强了故事性,增强了戏剧性;二是,电视剧使故事冲突集中在肖家镇,提高了故事的战斗性;三是,电视剧把故事集中到主要人物身上,将苏建梅的故事贯彻始终,使剧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提高了可视性。……”

还有一个原因,马志凯在枣强工作生活多年,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人文风物。小说的故事素材,就取材于枣强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故事。他听得多了,了解广了,印象深了,素材就多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作品就更加贴近生活,观众就感到亲切、真实,容易接受。

               年呕心沥血编撰工具书

厚厚一本八十多万字的精装书《中华汉语十三辙韵典》摆在眼前,记者不由心中暗暗佩服——古稀之年,出此成绩,实属不易。

此书是我国首部以辞典形式编排分类,将汉语音韵分成十三韵(辙),并分类加以注释研究的汉语音韵学著作。十三辙音韵宽,用途广,是当代文学艺术界具有实用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一本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马老说,韵书始于隋晋南北朝时期。十三辙大概始于元代,从明清流传至今。但有目无书,都是民间艺人口传言教。但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为什么,因为它适应各个时代,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生命力极强。它来自民间,应该用于民间。本着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把它编写成韵典式的工具书,应该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他说,从动笔到成书用了八年的时间,是因为编撰起来比较繁琐。要把一万多常用字按十三道辙分类,字字归辙入韵,每个简体韵字后面还要注明繁体字、拼音、注音、平声仄声、上韵下韵。每个音节再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要把十万多个韵尾词条,列入每个韵字之后,条条归辙入韵。

为了加快速度,他又学会了电脑打字,古稀老人敲出了八十多万字一本著作。“搞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他说:“为了撰稿,我推掉了好多应酬,人老了,时不我待呀!”

长期坐在电脑前打字搞创作,马老也患上了腰椎病、颈椎病。子女、老伴经常劝他:“退休啦!岁数大啦!该是享清福的时候啦!干嘛非给自己找这个麻烦事呢?”马老笑着说:“目前,文学艺术工作者,还没有一本较完整的便于查阅的十三辙韵典式工具书,补上这个缺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三辙和十八韵
平原枪声(四)
平原枪声
小说《平原枪声》是衡水人民的骄傲
【国产电影】平原枪声
國產老電影《平原枪声》完整版107’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