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出生三天的“洗三”礼



                                                

孩子出生三天的“洗三”礼

 “洗三”是婴儿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古人认为,人生有两件大事:一是生下来三天的“洗三”;一是死去三天时的“接三”。所以无论贫富都大小有个举动。

产妇分娩,泰兴民间称为 “坐月子”,亦称 “解怀”。其房间在一个月内,称为 “暗房”。“房门大似衙门”,在 “暗房”阶段,更是不可以随便出入的。害眼睛(得眼病)的人不能进去,否则,眼病会大发;外人不能进去,特别是孕妇更不能踏入,认为进了暗房,会惹上晦气,不是生病也是破财;男孩子进了暗房,会变得愚钝,将来上学不聪明。产妇 “坐月子”期间,为了防止身子受风,也为了避邪驱疫,基本上是 “塞门闭”。产妇头上要 “扎包头”,太阳堂上贴 “头风膏药”,为了起暖,要吃陈酒、忌生冷,不可洗头洗澡,不可动针线,不可外出和操持家务。如果保养不好,就会留下病根,一生痛苦。“满月”过后,就可解除 “戒严”。这些都是科学的良好习俗。

 一旦婴儿呱呱坠地,女婿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丈母 “报喜”。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带上若干只有红色纹路的熟鸡蛋,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带上染得通红的鸡蛋,丈母一见便知生的是男是女。另外,生了男孩,亲邻都要送米粥,收到米粥后,亲邻都要给以 “小钱”,表示祝贺;生女孩就不送米粥了,重男轻女如此之甚。小孩的衣胞(胎盘)不可随便处置,一般都是埋入祖辈居住地,即所谓的“衣胞之地”。习俗认为衣胞与孩子的命运相连,如有遗漏,婴儿就会有不幸。这样,小孩长大也不会忘记衣胞之地,即使到外地做官,告退时也不忘根本,回到本乡本土。

 婴儿出生第三天,称为 “三朝”,要举行 “洗三”仪式,祝贺孩子从此脱离母亲的孕育期,正式进入婴儿期。三朝的主要仪式是给孩子洗澡,故称 “洗三”,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 “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今生平安吉利。旧时 “洗三”,在温水中加入喜蛋及金银饰物之类。洗毕,取蛋在婴儿额头或身上抚擦一遍,说是可以免生疥疮;据说金银饰物可以镇惊,整个活动以接生婆子为主,其他福寿德高的奶奶协助。动手洗的时候,有的收生姥姥还一边洗,一边念:“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代更比一代高……”洗完之后要梳头,给婴儿打扮一下,口里念着:“三梳子,两梳子,长大戴个红顶子……”接着是用鸡蛋滚脸,说:“鸡蛋滚脸,一生无险。”还要称一下斤两,使孩子成为 “上秤(乘)之人”等等。“洗三”结束,必须给小孩好好美化一番,特别是要给他穿上那精心绣制的虎头鞋,喝 “三黄汤”。这虎头鞋的来头可不小,是观音菩萨身边的红孩儿穿的, “南海普救大士”观世音赐予人间,保护新生儿,当时她还写了四句话,道是 “伢儿是母身上肉,三黄煎汤解胎毒,虎头鞋子赤脚穿,蛇虫百脚不敢簇”。如今,许多庙里观音像前的红孩儿还是赤着一双脚,因为他的虎头鞋早已捐给人间了。

 “三朝”这一天,做外婆的要备上许多礼物来祝贺。这些礼物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细心的外婆早就打点好了,绝不会有疏漏。外婆一到,首先是奔女儿的房,帮女儿照看孩子,整理衣物。如果有要洗的,则马上动手。俗规女儿的衣裤和伢儿的尿布,太阳出来才能拿出去晒,太阳落之前就要收起。尿布不干也不能放在露天让风吹。据说没太阳时,露水和风中都有邪气。为防阴雨、没太阳,凡是有新生儿的家庭都要备火钵头和烘篮。老北京男方备房女方陪嫁,女儿回娘家那可是姑奶奶神气的很。出嫁的女儿坐月子是要娘家人伺候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也喜欢自己的娘家妈吗。关键是妈妈和女儿沟通方便。

 谁来主持这个“洗三”仪式呢?过去,有一种专门以接生、洗三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人们习惯地称她们为“收生姥姥”或“吉祥姥姥”,其实就是“三姑六婆”中的“稳婆”。凡是搞这个营生的,都在自家门口挂个小木牌,上书:“快马轻车,×氏收洗”字样,下边缀以红布条,当做幌子。她们都有一定的接生助产经验,“洗三”时,所做礼仪之繁琐,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尽管如此,由于旧时没有医院即使到了民国妇产医院也很少,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因循守旧,妇女一旦生孩子,只能接这种旧式的收生姥姥。通例约在产妇临产前三、四个星期,即将其接来“认门”,对产妇略作诊视;至临产时,再请其来家接生。小孩生下三天,必请其来家主持娶儿的洗礼。并循例予以厚赠。

 “洗三”之前,本家按照,予备好挑脐簪子、围盆布、缸炉(一种点心)小米儿、金银锞子(如没有则用黄白首饰代之),什么花儿、朵儿、升儿、斗儿、锁头、秤坨、小镜子、牙刷子、刮舌子、青布尖儿、青茶叶、新梳子、新笼子、胭脂粉、猪胰皂团、新毛巾、铜茶盘、大葱、□片、艾叶球儿、烘笼儿、香烛、钱粮纸码儿、生熟鸡蛋、棒槌等等。还要熬好槐条蒲艾水,用胭脂染红桂元、荔枝、生花生、栗子若干。如生的是小女孩,还应当用红丝线穿好的绣花针,在酒盅里用香油泡三天,以便“洗三”时给女婴扎耳朵眼儿。

 “洗三”之日,通常只有近亲来贺,多送给产妇一些油糕、桂花缸炉、破边缸炉、鸡蛋、红糖等食品或者送些小孩所用的衣服、鞋、袜等作为礼品。本家仅用一顿炒菜面来进行招待,富户亦不过在酒菜上丰富些,主食必定是面条,俗称“洗三面”。坐席时,照例让收生姥姥坐在正座上,当成上宾款待。

 “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由收生姥姥具体主持。首先,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十三位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一对“小双包”(祭祀时专用的羊油小红蜡),下边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产妇卧室的炕头上供着“炕公、炕母”的神像,均用三碗至五碗桂花缸炉或油糕作为供品。照例由老婆婆上香叩首,收生姥姥亦随之三拜。然后,本家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这时,收生姥姥把婴儿一抱,“洗三”的序幕就拉开了。本家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银锞子、硬币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纸币银票则放在茶盘里。此外,还可以添些桂元、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亲朋亦随之遵礼如仪。遇着耗财买脸的真有往盆里放金银锞子和“黄白”首饰的。清末民初时,有放银元的,贫者最不济的也要放进几枚铜币。收生姥姥有套固定的祝词,你添什么,她说什么。假如你添清水,她说“长流水,聪明灵俐”;你添些枣儿、桂元、栗子之类的喜果,她便说:“早儿立子(“枣”与“早”谐音,“栗” 与“立”谐音),连生贵子(“桂”与“贵”谐音);桂元,桂元,连中三元。”以博得本家和来宾们的喜欢。

 “添盆”后,收生姥姥便拿起棒槌往盆里一搅,说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唏哩呼噜都来啦!”这才开始给婴儿洗澡。孩子受凉一哭,不但不犯忌讳,反认为吉祥,谓之“响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什么“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随后,用艾叶球儿点着,以生姜片作托,放在婴儿脑门上,象征性地炙一炙。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什么“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滚,说什么“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儿。”洗罢,把孩子捆好,用一棵大葱往身上轻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灵俐。”随后叫人把葱扔在房顶上(有祝愿小孩将来聪明绝顶之意)。拿起秤砣几比划,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祝愿小孩长大后在家庭、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拿起锁头三比划: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祝愿小孩长大后稳重、谨慎)。再把婴儿托在茶盘里,用本家事先准备好的金银锞子或首饰往婴儿身上一掖,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祝愿小孩长大后,福大禄大财命大)。最后用小镜子往婴儿屁股上一照,说:“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最有趣的是,把几朵纸制的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说道:“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稀稀拉拉儿的……”(祝愿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没灾没病地健康成长)。

至此,由老婆婆把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一焚,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然后,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说是让他(她)永远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随后,即向本家请安“道喜”,为的是讨几个赏钱。

收生姥姥的“外块”可谓多矣。“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现大洋、铜子儿、围盆布、当香灰用的小米儿、鸡蛋、喜果儿、撒下来的供尖儿——桂花缸炉、油糕……一古脑儿被她兜了去。

 洗三,亲友们赠送的礼品,多是给产妇送油糕、缸炉(一般用“蒲包”包装。所谓“蒲包”就是用蒲叶编织成的40×30cm大小的干蒲片,把分别包好的几包缸炉码在蒲片中央,在缸炉包上盖上一张绿纸,再重上一张稍小而印有糕点铺字号的红纸,然后把四边富馀的蒲片往上一兜,用麻绳捆成双十字,撕出四角即成)、蛋、红糖等食,也有给婴儿送一件小袄或小镯子、长命锁之类的首饰。事主也很少预备丰盛的酒宴,一般以八个或十二个炒菜待客。但主食必吃面条,俗称“洗三面”,大概是祝福婴儿“福寿绵长”、“长命百岁”的意思吧。

 整个月子,七姑八姨、亲朋友好照例来 “观月子”,带着各种各样的营养品、礼品来祝贺新一代的降临。这一个月中,婴儿的爷爷奶奶不断迎来送往,虽然忙得前仰后合,但总是眉开眼笑。

 “洗三”不仅在民间流行,皇家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仪式。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五百罗汉山”前,放着一个精美的“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曾用它洗过澡,所以又称为“洗三盆”,目前是雍和宫的镇殿之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京生育风俗--李秀兰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习俗
旧时妇产科的“收生姥姥”曾经是中医界边缘化医生
天津文化信息网-天津民俗
老行当 | 送子观音接生婆 消失了的行当
这些华夏民族的文化习俗,沿用至今的还有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