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
文地址: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作者:孙庆广

中国服饰美的变迁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帝王常服

隋唐服饰丽开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文化的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隋代女服

隋、唐时期妇女的日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内穿大袖短襦、长裙,外罩翻领窄袖衫的隋代妇女(敦煌莫高窟303窟壁画)。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唐代服装

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黄袍衫,於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妆饰,如花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贴在面部),便很有特色。发髻形式也多种多样。
而唐代织锦,无论在织造技术或花样图案上,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在新疆吐鲁番、巴楚及甘肃敦煌等地发现了大量丝织品实物,品种花式极为丰富,染织技术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绘木俑服饰中,还出现了缂丝,比文献记载早几百年。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别具一格。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初唐女服(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713,约一百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本图为初唐时期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

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唐代妇女发髻演变   

妇女发髻的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初唐武将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此图为穿胄甲的初唐武将(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的加彩陶俑)。

初唐文吏服饰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从出土的陶俑、壁画来看,穿着这种服饰的官员,身份不会太高。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彩绘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唐代《礼宾图》

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礼宾图》)。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

唐代大袖衫及裲裆

本图为戴冠、穿大袖衫及裲裆的文吏(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文吏服

唐代冠帽有幞头(由起初一块包头布逐渐演变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进贤官(为历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帻及武弁(平帻巾与武弁是同一种冠式,是古时一般人裹在头上的布,后成为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即平巾帻)、笼冠及貂蝉(将貂尾插在平帻巾上,平帻巾外罩笼冠)、武士冠(在帻上戴一种雄鸡冠)、通天冠及进德冠(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与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本图左123为戴武士冠、平巾帻、武弁的文吏(长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1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唐代文吏服饰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番丞相禄东赞前往京都长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受到唐太宗接见的历史故事。画面右侧坐在步辇上的是唐太宗。左侧站立三人,中间一人戴毡帽、穿锦袍的是吐番使者丞相禄东赞。另外两人都是唐代官吏。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主,在这幅作品中反映得比较全面。画中男子除吐番使者外,都着幞头袍衫,连皇帝也不例外。按照常规,皇帝接见宾客,应穿繁重的礼服,而本图所绘通穿常服,这既表现了汉藏两族的亲密无间,也反映了幞头袍衫在当时流行的程度。

唐代新疆笠帽

唐代的帏帽、笠帽都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此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戴笠帽的妇女(敦煌莫高窟壁画)。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图为穿襦裙、套衫袒领半臂舞衣的妇女(陶俑)

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图为穿舞衣展示图及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盛唐女服(公元626年到公元741年时间)

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捣练图》是张萱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群妇女正在捣练、络线、熨烫及缝衣时的情景。练是丝绸的一种,初织成时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捣后才能柔软,然后还要用熨斗烫平。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中唐女服从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约七十年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本图为穿襦裙的贵妇及戴幞头、穿袍衫的侍女

本图为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本图为梳高髻、穿襦裙的妇女

此图为穿短襦长裙、披帛的贵妇


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在画中表现的十分具体。同时期的壁画、陶俑妇女形象也大多如此,连石窟寺里的菩萨也是这种形状,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由于身材丰硕,服装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中晚唐回鹘女服

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唐代妇女发髻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唐代妇女服饰

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簪花仕女图》局部)。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采花、捉蝶及戏犬时的情景。图中人物服饰,与其他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的装束。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晚唐士人袍服(文宗大和以后的约八十年828907

戴硬脚幞头、穿袍服的晚唐士人。图中人物服装,已接近五代时的样式。所穿圆领大袍下摆都施一道横襕。这种服式起始于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是具体样式与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领口用同色衣料的阔边镶沿,内衣白色护领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时宽松。图中文人头上戴的幞头,也是中晚唐的样式。

晚唐供养服饰

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襦裙、披帛)


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供养人服饰。梳宝髻,广插簪钗梳蓖,穿直领大袖衫,高胸裙,束绅带,披帛,笏头履。


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襦裙、披帛)

晚唐士人服饰襕袍


(韩晃 《文苑图》局部)。图中人物服装,已接近五代时的样式。所穿圆领大袍下摆都施一道横襕。这种服式起始于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是具体样式与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领口用同色衣料的阔边镶沿,内衣白色护领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时宽松。图中文人头上戴的幞头,也是中晚唐的样式

隋唐胡服

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汉服,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服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


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女子流行穿胡服骑马。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唐代流行于西域地区以及波斯等国的胡服卡弗坦,卡弗坦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时期,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往及胡舞的兴盛。

隋唐侍卫服饰

隋唐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形式,为圆领袍衫。官员的袍衫一颜色来区分等级。唐人阎立本绘《步辇图》,是吐蕃丞相禄东赞进见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其中汉族男子都戴幞头穿袍衫,惟以颜色区别。图中所绘袍衫,下部施有一横襕,这种襕衫一直延续到宋代,当作士人上服

唐代的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戴风帽、穿翻领胡服的侍卫(三彩俑)。



隋唐侍女服饰

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条代替,仅存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本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本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隋唐穿胡服的官吏

本图为唐代裹幞头、穿翻领胡服的官吏(陶俑)。

隋唐骑士服饰

此图为裹幞头、穿翻领胡服的骑士(唐三彩俑)。

此图为本裹幞头、穿翻领胡服的男子(三彩俑)

隋唐妇女服饰

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图为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宫廷侍女(唐代壁画)。

本图为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唐代陶俑)。

此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图。

本图为穿窄袖短襦、袒领套衫半臂及长裙的妇女。

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绢画)。本画出土于张礼臣墓,原画嵌在屏风上,画面人物似为舞伎形象。图中妇女头挽高髻,额描花钿,短襦长裙之外,还罩一件卷草纹半臂,足穿高头绚履。左手拈着披帛,可惜已破损而难得全貌。从人物动态及手臂的姿势来看,披帛的一端从胸前的衣襟中伸出,然后绕至背后。披帛的另外一端则由右手牵拈(右手也已破损,仅存手臂)。该图出土表明,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穿着。

此图为穿襦裙、半臂的妇女。(唐代陶俑)

隋唐帏帽

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唐三彩)。本图妇女所戴的帽子,是帷帽发展变化而来,它虽然没有宽檐的斗笠和网状的纱面,但仍属帏帽的一种,且比原来的形制更为简便,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

隋唐帏帽及襦裙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帏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此图为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绘陶俑)。

隋唐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本图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

1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左2穿襦裙、半臂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出土三彩泳)。左3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左4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唐皇帝冕服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隋唐皇帝便服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隋唐官吏服饰

隋唐时期群臣服饰有衮冕(入朝、祭、亲迎等服之)、氅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受册、入朝、祭、迎亲服之)、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弁服(自天子以下,内外九品以上,朱衣裳,素革带,穿皮履,为公服)、裤褶(五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下为绛,宿卫及仗内加两裆,为文官副职)、礼服(承袭隋朝旧,: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等等。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左图为戴小冠、穿大袖衫及裲裆的隋朝侍臣(河南洛阳出土陶俑)。中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及裲裆的隋朝文吏(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白磁黑彩俑)。右图为戴盔帽、穿披风式外衣的隋朝武士(黄釉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隋唐服饰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

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本图为梳宝髻、穿短襦长裙、披帛及翘头履的妇女(敦煌莫高窟唐代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壁画)。

隋唐女穿男装

隋唐妇女穿戴男装 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代男子服饰,主要服饰有圆领窄袖袍衫、胡服等。本图为梳高髻或同心髻,穿圆领袍衫、小口裤,襦裙、披帛、半臂,浅履的年轻宫女(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

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隋唐男子服饰

隋唐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形式,为圆领袍衫。官员的袍衫一颜色来区分等级。 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此图为穿翻领胡服、腰束革带、革靴的客使。

隋唐胄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唐代胄甲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隋唐胄甲

本图为戴兜鍪、穿铠甲的武士。这种类型的铠甲,比初唐更加精致,甲衣上的装饰,也更加繁缛细致,是中唐时的典型样式。

隋唐胄甲的演变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本图从左至右依此为隋代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隋唐胄甲

《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图中所穿的铠甲,便是马甲的一种。此图为披甲的骑士

隋唐五代冠帽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左1图为巾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左2图为平头小样巾子(四川邛崃石雕)。左3图为英王板踣样巾子(陕西咸阳出土陶俑)。左4图为开元内样巾子(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五代服饰

  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约50年,虽处于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但服饰方面官服仍大体沿袭唐制。一般服饰,如幞头巾子,头脚都用硬脚,形式也出现不少变化,如团扇形、蕉叶形、平展伸直形、翘上形、反折形等,并用珠络为饰或金线棱盘。五代的裹巾如后唐李存勖当皇帝,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巾、宝山巾、交龙巾、太守巾、六合巾、舍人巾等种种名称。南汉刘氏作平顶帽,名安丰顶。南唐韩熙载在江南造轻纱帽,称韩君轻格。他所戴巾子,比宋代的东坡巾还要高。西蜀王建喜戴大帽,出行时恐人认出,故令百姓也戴大帽。王衍戴形如锥状的尖巾,晚年又推出小帽,叫作危脑帽。其嫔妃衣道服、戴莲花冠、作高髻。后蜀孟昶末年,妇人竞治高髻,名朝天髻。南唐昭惠后周氏梳高髻,饰首翘鬓朵之妆。着纤裳(细腰裙)。   后唐同光年间,帝见晚霞云彩可爱,命染坊作霞样纱做千折腰,分赐宫嫔。后民间竞作彩裙,名拂拂娇。五代妇女有一种披于颈间领下的帔,名为诃梨子。衣服式样渐趋俏丽方面发展。

五代妇女服饰

本图为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五代铠甲及戎服

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隋唐五代冠帽   

隋唐五代冠帽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左1图为巾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左2图为平头小样巾子(四川邛崃石雕)。左3图为英王板踣样巾子(陕西咸阳出土陶俑)。左4图为开元内样巾子(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唐五代服饰
汉服集粹 >> 隋唐篇
中国古代服装
服饰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你了解唐代的汉服吗?看,这才是最全的唐朝服饰。
绮罗纤缕见肌肤 唐代妇女服饰尚袒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