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中医脉学八论

明理篇一

古中医脉学八论

前面我们对脉学的三观做了简要的介绍,通过了解古今脉诊研究的三个方面,我们对古今的脉诊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不至于在一个方面上局限住,而不去研究其他方面,不至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脉学研究便成为仅仅对二十几种脉象的研究,而最近数年才有了针对仪器检查结果以断病的脉学研究,却很少见到有关于脉学方法论的论述,实际上在脉学研究方面方法论比具体的脉象更为重要,方法论是指导一切技巧的思路,有了开阔的思路,才能不至于钻进去而出不来,才能居高临下的看待古今论述的正误,才能打开脉学的大门而一窥脉学乃至中医殿堂的瑰丽。脉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研究,是指导临床用药的的必须之路。

对于脉学的方法论,古今论述中虽然散在一些简要的和初步的论述,但是却缺少系统和全面的条理。由于脉学的方法论源自于中医的传统认知方法,那么也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认知方法论参悟出脉学的方法论。

脉学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脉象的基础上,解决如何用脉诊结果指导用药的问题。

二、通过研究脉法,真正体会到中医是如何将天、地、人三才进行“合一”而运用的。

三、指导防病养生。有了脉学方法论,我们就可以将脉诊结果和养生防病进行结合,从而指导养生防病。

脉学八论,是我自从着手研究脉诊一来,在临床中遇到问题,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和疑惑,并参考古今医家论述,以及师父的心得而总结出的脉学研究八个方法论。由于这八个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大多来源于古代哲学和医学经典的综合分析,尤其是源自于对《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思想以及哲学思想的指导,故尔称其为古中医脉学八论。

古中医脉学八论分别是:天人同气论,阴阳离合升降出入论,五行生克制化论,形气论,一象二分论,脉度论,格局论,感知方位论等。

第一章 天人同气论

天人同气论要说明的是天地自然和人是一个整体,人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和天地自然互相影响,在脉学方面上就是由于人和自然的同气,必然存在人与自然的相应,有相应就有互感,就有脉和自然变化的谐调以及不谐调。其内容主要包含:天人一体、天人互感。

一、天人一体。

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从“合”出发,导致我们有一个“分”的意象,实际上天人并不能分,人本来就属于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人体所有的物质基础都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同根同源于宇宙的基本物质,天人是一体的,宇宙既是一个大人体,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法于阴阳”,而阴阳者是天地之道,也就是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了解天人一体这个说明人与自然同源同构的概念,使得我们知晓人与自然的顺应和谐和不顺应不和谐是天地自然对人体,对脉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色脉音声气味等都是人体内象的外显,有诸外必有诸内。

天人本为一体,那何来天人合一一说呢?此源自于道家的天人观。道家追求的人与天地和谐一体的境界,是因为人降生以后种种因素使得人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而要恢复这个和谐就要用各种方法使得天人合二为一,故提出天人合一,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非根本规律,只有站在天人一体的根本规律上,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一体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与自然一体。二、人与社会一体。三、人体自身一体。

天人一体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天人同源。二、天人同构。三、天人同行。四、天人同归。

由天人一体,引申而出的便是“气一元论”。当人体与自然和谐如一,人体自身和谐如一,那么所存在的就只有一团生气,也就是生机。

对于天人同气的古代文献论述诸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针解篇》“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等等,可谓俯拾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引用。

由此而来,给我们在诊断学上的其中一个启发就是对“生机”的感知。脉,无论是气、血、还是脉管等等诸多组成脉象的因素,其组合后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生命的生机,有生机便是生命,无生机便不是生命。

那么我们再来看被称作平脉的“缓脉”,由生机观念出发来看,缓脉就是和缓的脉,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象,凡是脉有生机则人能活,脉无生机则人必死,有一分生机则有一分活路。那么,所谓的胃神根实际上是生机所体现的三个不同方面,既动力、传导、态势。

生生之机是为易,是变化的根本。由于人胎孕中所特定的自然不同,那么必然会使得人与人的生机和气脉极难完全相同。由于天地有五运六气,故尔《内经》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且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之不同。而因为阴阳中还有阴阳,五行中还有五行,又分成角、徴、宫、商、羽等,组合为二十五人,称为五形二十五变。实际上影响人先天体质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由大类而下会发现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个体差异。

由上可知,天和人同源于宇宙最基本物质“元气”,由“天”的影响而造成人和“天”同构同步运行,而最终同归于物质基础。由于天和人的同源同构同行同归,使得不同时空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先天体质,也就是生机差异化,由于差异的不同和五运六气等诸多因素生克制化,造成人有天数和材力的不同,造成个体在某些方面的易感性以及随天地运行而出现疾病轻重变化,甚者当个体不能协调而必然出现天人的不谐调,这就是以天人一体为基础的天人互感。

二、天人互感

天人一体是说明人与自然的同源同根同构,而由于人作为自然内部的一个个体,必然和自然产生互相的感应和影响,古人也称其为“天人相应”。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还有天人不应得情况,天尚且有不应时之变化何况人独立出来以后作为个体势必会造成天人的不应。但是不管天人应与不应,天人都是互相影响的,非时之气会影响人,不能与天地自然相谐调的人也摆脱不了天地运行气运的影响。

天人互感包括:天人的谐调顺应变化和天人的不谐调变化,也就是生克。宇宙对于人来说就好比载舟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某个层面上讲,人也会影响到天,浅显的讲比如人的贪欲使得人极尽所能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这就是人对天的影响的一个最浅显的例子,然而人往往抱怨环境的恶劣,却不去想引起环境恶劣的人为因素,这便是颠倒因果。那么,除了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天人互感实例,必然也有不能直接感知的现象,更深层的我们在此就不便举例了,留于大家自己体悟。

天人互感在脉诊上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脉对自然的应与不应的各种情况。包括四时脉、运气脉、节气脉、一日脉、四方脉等等内容,下面我将以四时脉为主来说明天人互感的问题。

四时脉
四时平脉

四时平脉这个是很简单的,就是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它有一个基本脉在里面。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意思就是说平人的脉不管如何顺应自然的变化必须以有胃为基础,如“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都是以“胃”为前提。

那么什么是“胃”呢?胃就是均衡和缓,实际上确切的说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生机,亦即生气。生气大化于四时,不能独见而处处皆见,不见胃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便是真脏脉。

那么作为四时平脉,应该是以生气为主脉而略带四时气机运动态势影响产生的脉象,也就是说春虽弦,但不能很弦,应该是微带弦象,其他四时脉也是如此。在这个地方我们的理解很容易出错,往往是一看到人家说春弦什么的就认为是很弦的那种,虽然书上说要有胃气,但是都把弦当主而把胃当次,所以就混了,不知道什么是这个人有病的弦,什么是这个正常的弦了。

那么又有另一个问题了,四时脉的弦、钩、毛、石特征是不是截然分开的呢?是不是时令一改变脉象就会倏然而变呢?

不是的。

人体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以阳气为动力的。在天来说四时的温、热、凉、寒是因于阳气的升降所产生的,阳气的升降出入使得自然界形成生长收藏,也使得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渐变的,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四时是以两至两分(既春分秋分为二分,夏至冬至为两至)为特点连续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当阳气由潜藏而出的时候脉渐渐由石而转为弦,然后由弦渐渐到钩,由钩到毛,由毛到石。

好了,我们知道四时脉的变化规律了,也知道四时脉是以胃为基础而带时令之象的脉,那么这四个脉象究竟是什么性状呢?这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会摸到(应该说看到)它们。

春脉《内经》上说:“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夏脉:“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秋脉:“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冬脉:“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是:1、四时脉内经皆曰“如”何,不直接说春脉弦等,这一个字的差别正是画龙点睛之笔。2、此处说冬脉营,而《平人气象论》却说冬脉石,那么这两个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答案是肯定的。营的古代本义指的是四周垒土而居,有固藏的意思,而石也是指的固藏,如《示从容论篇》:“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3、脉因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而随四时变化,因此四时脉既有升也有出,既有降也有入,出既是发散,入既是聚合。故尔,春夏之脉皆有发散之象,秋冬之脉皆有聚合之象,具体内容等我们讲完脉学八论大家就会很清晰了。

好啦,四时平脉我们讲完了,以上所讲的就是脉与四时相应的情况,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脉与四时不应的情况。

四时变脉

四时变脉包括时令脉的太过不及,以及非时之脉和四塞脉,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四时脉的太过不及,以进一步说明人和天的互感问题。

太过:

春脉太过脉“气来实而强”。也就是说正常的脉是以柔和轻虚和缓而略带弦象,而太过的脉是生发的太过,使得脉过度有力而失去了和缓轻虚。春脉为肝,太过则肝的升发太过急劲,势必引起本藏太过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忘”宋校正时校为“怒”,当从。但是从临证中,因为气升的太过,造成头部的眩冒,每天头都晕晕沉沉的,甚者眩晕头痛,是存在善忘现象的。

夏脉太过“其气来盛去亦盛”。夏脉本来是钩脉,也就是说来的时候有力度,而去的时候力度弱一些,太过就会出现来的时候和去的时候同样的情况,或者本来去的时候脉力弱而今强了很多。《素问·玉机真藏论》:“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浸淫就是疮疡了,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啊,而身热肤痛是因为阳气散于外而造成的。

秋脉太过“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乍看上去中央坚两傍虚好似芤脉啊?实际上是因为收敛的太过,使得脉势趋于合,造成周边往里面收而凸显出中央好似高起,从指下便会感知为中央坚两傍虚,并非芤脉的性状。秋气收敛太过,来于夏的火气余热还未散尽故尔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气逆背痛”是因为肃敛太过气机欲散,《素问·金匮真言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温温然”是因为夏之火热余气。

冬脉太过“其气来如弹石”脉气聚合太过,使得脉坚固若弹石,其表现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解? ,就是肢体困倦,筋骨懈怠,肌肉无力,又不想吃东西的这么一种病。

四时变脉的太过我们就简单讲到这里,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不及。

不及:

太过的脉理我们应该讲的很清楚了,所以再学习不及就很简单了。春脉太过实而强,不及则不实而微。春脉太过升发太过,不及则为升发不足,升发不足则肝气郁而不畅,故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胠,腋下胁肋部分,全因肝经布于胸胁而成。

夏脉太过则来去都盛,不及则来不盛,去反盛。该散的没散出来,在回去的时候又加到回去的队伍里面了,里面的阳就多了,因此烦心、咳唾,气泄。烦心和咳唾的机理我们就不讲了,主要看看这个气泄。为什么气泄呢?前面我们说了该散的没散出来,反而回去了,那么这是什么?壮火食气啊!

秋脉太过则毛而中央坚两傍虚,不及则毛而微,微就是虚弱,就是该敛的没敛回去,所以《内经》上说:“来急去散”,这是说的秋脉平脉,而到不及这里就是散的多了,所以就有了虚弱的态势,也就是力度分散了。至于主病喘,少气而咳,这是可以理解的,上气见血和下闻病音这个目前没见到过,也不好解释,有的古代医家认为有误,此处权作存疑吧。

冬脉太过则如弹石,不及《内经》原文为:“其去如数”,不可解,《内经知要》解释为去之速也,也有人解释数为促,我认为所谓不及就是合藏不足,合藏不足造成(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月少)中清,(月少)就是季胁下面夹脊两旁的空软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说的腰肌那个部位,清是什么啊?就是清冷,腰这个地方清冷。

诸如此类,还有逆四时脉,如《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等等,如果明白了天人的关系,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个我们就讲这么多吧,主要是为了说明天人互感的问题,大家了解就可以了,大家入门以后,想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下面简要的讲解一下运气中的南政北政司天在泉的问题。

运气脉

南政北政司天在泉不应脉

十天干中除了甲己是南政,其他的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都是北政。南政之年,如果是三阴司天寸不应,如果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北政之年,三阴司天尺不应,三阴在泉寸不应。南政厥阴司天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左寸不应,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北政厥阴在泉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左寸不应,少阴在泉则两寸不应。我们以下表来表示:

 

南政

北政

太阴

少阴

厥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司天

在泉

司天

在泉

司天

在泉

司天

在泉

司天

在泉

司天

在泉

左寸

左尺

两寸

两尺

右寸

右尺

左尺

左寸

两尺

两寸

右尺

右寸

 

那么不应的脉是什么样子呢?不应就是沉细,甚至极微细。怎么辨别是正常的不应脉还是病脉呢?把患者的手反过来如果这时候摸到了正常的脉就说明是不应。

为什么甲己是南政呢?甲己化土,土位于中央,面南而施行政令,金木水火四运为臣面北受令,故为北政。

那么不应又如何呢?凡是反过手来而脉没有异常,仰掌脉沉就是不应的脉。不要将不应的脉当做病脉。如果反手还是如此,或者脉象不正常那就是病脉,就需要治疗。临床过程中我注意过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患者的脉出现左寸独沉而微细的情况,“寸沉痰郁水停胸”啊!可是他却没有任何胸部的症状,你让他把手翻过来,再诊就没事了。这个问题,我发现虽然我们反掌后,大部分人的脉力和脉位会有变化,但是你如果和其他部位比较,不应的这个脉和有病的脉,反过手来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不应不正常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实际上这主要就是说明人和天地运行它不能顺应,这个我们讲完六气脉后,大家再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了。《内经》养生的一个重要思想也就是“顺应”,顺就是养,逆就是害。

六气脉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厥阴风木,故尔脉弦。少阴君火,故尔脉钩。其余依此类推。我们在开始学习脉法的时候,这个内容只作为了解就可以,并且千万不要“死在常理中”,一定要懂得知常达变。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图

 

右手寸

右手关

右手尺

立冬五日

小雪十五日

 

霜降十日

立冬十日

 

寒露十五日

霜降五日

 

白露五日

秋分十五日

处暑十日

白露十日

立秋十五日

处暑五日

小暑五日

大暑十五日

夏至十日

小暑十日

芒种十五日

夏至五日

金燥明阳气之五

土湿阴太气之四

火相阳少气之三

 

尺手左

关手左

寸手左

冬至五日

大雪十五日

小寒十日

冬至十日

大寒十五日

小寒五日

雨水五日

立春十五日

惊蛰十日

雨水十日

春分十五日

惊蛰五日

谷雨五日

清明十五日

立夏十日

谷雨十日

小满十五日

立夏五日

终之气太阳寒水

初之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少阴君火

 

五运太过之年,气先至,将立春提前到左手尺部浮分。五运不及之年,气后至,将立春错后到左手关中分,前后相错为十三天。诊脉的要求是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著,言语未吐,也就是刚刚睁开眼睛的时候,没有干扰脉象的因素出现,医者清心调息,逐部推究。如果诊得平脉,就没有问题,如果是独大、独小、独长、独短、独浮、独沉就可以按照这个图结合脉象和我们后面要讲到的五行生克制化论进行推断。

例如:左关中候独弦大,雨水惊蛰之间会有风热病,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弦主风,大主热,又在左关厥阴风木位上,故尔可以断为雨水惊蛰之间见风热病。

再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断为芒种夏至之间有湿热病。缓滞主湿滞,实大主热,又在右尺相火位上,所以主湿热火旺。

再如:如果六脉都滞而不畅,唯独右寸中候从容和缓,可知霜降立冬之间素病可以痊愈或者减缓。从容和缓为胃为土,右寸为金,这是生气,至其气的时候借助天地的生机自然可以减缓素病,甚者痊愈。

下面讲一下为什么要前后相错十三天。

这个问题涉及五运交运的问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运有余,其先至;运不及其后至”,是指太过之运,在大寒节前13日交运,不及之运在大寒节后13日交运。因天人本为一气,故尔候运气脉要和本年的五运交运情况结合。

这个六气脉是有一定价值的,人的气机顺应天地的气机一起运动变化,其中如果我们的机体在某个环节上有潜在的发病环境,那么当“内外合气”的时候便会发生疾病。如诊某友左尺脉极沉细无力,关脉沉分弦而略有洪象,我开玩笑似的跟他说:“你立春后十日内得流感”,他不信:“摸脉还能摸出什么时候得什么病?”我就跟他说:“看看再说吧。”实际上他这个是个典型的“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在《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岐伯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后面又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其实这一段看似说了一个脉与四时的问题,弦外之音却包含了节气和疾病预后的关系问题。那么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将节气和脉象以及部位的阴阳五行生克结合运用。故尔岐伯说:“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这个问题看似玄奥,实际上我们这样一讲,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了。

 

地理脉

因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而对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脉,但是这个不同只是各种环境对比而言,而且高原之上未必没有湿地,湿地之中未必没有高山,更何况现在处处是空调,人又多在室内少于自然,所以说时事易,人亦异。

《阴符经》上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对于复杂的人体来说,我们并不能打开它看到内部的气机运动变化,但是古人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延续他们取类比象、普遍联系、高度总结的思维方式,将万事万物以象的同比性来归类,从而指导我们以归类后的象去研究不能直接打开和被感知的人体,甚至以天道的运行变化和生杀休囚来指导我们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当作为人的个体的内因越来越多,而不能像古人那样恬澹而顺应自然的时候,更多的外因也不能胜过内因的作用,这也就是说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人过多的干扰了自然对人的影响,比如睡眠失去规律,情志失去条畅,那么即使最常见的受月球引力变化的月经周期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无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都是以顺应自然阴阳数理为养生第一法则的。

性情脉(职业脉、行为脉)

   人的五脏各藏精神,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五神外现五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虽为七情,但有忧思同类,恐惊一宗,故为五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常怒者脉弦,常惊者脉变,常喜者脉和缓甚者大软,常悲者脉滞甚者沉涩,常思者脉郁。

好饮者脉硬,好肥者脉浊,好色者尺脉沉,好说者肺脉伤。钢铁工人经常尽炉火,就好像常在夏季的坏境中生活,而津液易伤。常打麻将者,颈部气血不畅则寸脉弦等等,大家有了这个思路,便可以举一反三的运用。但是,这只是常法,比如大怒则气脱于上,常见大怒之后气短难语者,脉反现虚滑之象,这就是变法。实际上职业脉是推理脉法,是通过了解各种职位影响心理和生理而得知的。

课后小品:《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以上主要简要介绍了天地人自然对脉的影响,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天人同气在脉上的指导意义和生机在判断患者体质上和判断疾病轻重上的意义,以及个人体质不同而其基本脉象不同等内容,至于所需要的五运六气内容,诸君可参看专门论述,如能根据患者之体质结合五运六气之推论,自可得出疾病转归之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常脉象(脉诊之正常脉象)
尚先早课|春胃微弦,秋胃微毛
脉之神、胃、根辨析[[脉象有胃、有神、有根,是平脉的...]]
季节脉详细介绍
* 脉学笔记
《三指禅》_四时平脉_中医世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