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鬼谷子系列之一

                       


纵横学祖—鬼谷子先生


摘自《鬼谷网》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另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古军校——战国军庠,位于朝歌古城(今河南淇县)西南30里太行余脉东麓的云梦山(又叫青岩山)。这所古军校在一小盆地内,四周群山怀抱,景色秀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隐居此山水帘洞中,聚徒讲学,创办了这所古军校,培养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茅蒙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军事家、外交家、谋略家,左右了当时天下政治军事格局。


鬼谷子名王蝉,又名王诩,因隐居鬼谷,自号鬼谷子,春秋晚期楚人。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阂之术,聚徒讲学,并著《鬼谷子》兵书传世。《史记》云:“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东周列国志》记载:“鬼谷子和墨子曾到云蒙山采药”。明《淇县志》云:“水帘洞在县西南三十里景龙(今上神庙南山)也,传鬼谷子修道处”。清雍正六年重修王蝉老祖庙铭记云:“王蝉老祖隐于洞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均在此拜王蝉为师。”民国31年修毛遂殿碑铭记载:“云梦山鬼谷先生隐地也。”


鬼谷子之所以来云梦山隐居讲学,据说是因为鬼谷子与孙膑之祖孙武是好友,但志不同,鬼谷希冀修炼成仙,而孙武酷爱兵法,立志著书立说,富国强兵济天下。孙武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献于齐王,而齐王不学无术,视兵书如粪土。孙武只好献给吴王,吴王阂闾视如珍宝,据兵书与楚交战,楚军大败。楚王得知此书是宝中之宝,悬重金搜取,阂闾将书密藏姑苏台,后越兵破吴,火烧姑苏台,这本书化为灰烬。楚王要挟齐王交出著书人,孙武深恐手稿被楚王搜去,便将手稿交鬼谷子保存。


鬼谷子带手稿北渡汉水,到颍川阳城(今登封告城镇)鬼谷山隐居,而阳城紧邻楚国,鬼谷子怕楚王发现,又来到扶风池阳(泾阳西北)隐居,这里毗邻犬戎,屡遭战乱,于是他便东渡黄河,第三次迁徙,到卫国都城朝歌西南的云梦山水帘洞隐居。由于朋友孙武重托,加上亲自拔山涉水,阅尽人世,便一改旧志,决心创办一所学校,把《孙子兵法》和自己的纵横术传给弟子,以此济天下救世人,扶正战邪。


神秘的云梦山蕴藏了中国最古老的军事史。1994年、2001年4月,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召开和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的召开。200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也将云梦山定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现代多数专家相对一致的看法也是,云梦山是鬼谷子隐居处,不愧是“中华第一古军校”。


很喜欢鬼谷子先生,在记忆中先生是讲纵横学说,可以概况地分为三大部分:一、讲天界、二、讲人界、三、讲地界,在这里不想多说,也不作讨论。只是喜欢鬼谷先生,很多年前知道有鬼谷子先生及概况后,想买一本《鬼谷子传》,可是奔波本市各大书店、书刊批发、书市网点到现在也没有买到。


鬼谷子先生生平不喜名利,而潜修鬼谷山,后人称为鬼谷子先生,做为文化脉传,鬼谷子的纵横学说被后人称为“潜学”,所以没有象佛、教、儒三家推崇而光大,但是他的三界学说光芒不可抹,可与三家相媲美!


贵溪鬼谷的传说

摘自《鬼谷网》


“鬼谷子”的由来

在贵溪云梦山不远的资溪县有个王家村,村里有个王姓富裕人家,家中有位千金,人称“王氏女”。某年初一,王氏女在花园玩耍。发现一棵稻谷,觉谷粒可爱,便放在口里,无意之中,吞了下去。不久,有了身孕。待到家人发现,已近临产之时。

父亲知道后,为正“家风”,决定处死女儿。母亲则偷出一些碎金,牵出一匹好马,交与女儿,让女儿逃命。

王氏女骑着马,一路逃到了云梦山。她爬上了山崖,找个山洞住了下来。这个岩洞十分奇特:洞门两测,左有“钟石”;右有“鼓石”。岩壁上还有一只麒麟,若隐若现。岩洞顶部有“银河”,银河两岸有“星星”。又有一个椭圆形凹陷,平亮如镜,隐隐有光,象一轮明月,挂在半空。

王氏女决定在这里安身,当晚便产下一男孩。洞中没有食物,在王氏女正为饮食发愁时,她无意中发现麒麟旁,几个岩眼正往外流着东西。她看一看,尝一尝,发现:一个是白米,一个是盐巴,一个是清油。王氏女找来三个竹筒,分别装了食物。她又到外面找了些野菜、鸟蛋等作为副食。三个岩眼每天流出来的东西正好够娘俩吃用,如果来了过路客人还会相应地多出几份,刚刚好,没有剩余,也没有不足。王氏女想:儿子食谷而生,进山又有白米供养,这个孩子就叫鬼谷子吧。

后来有个贪心的人,知道了这三个洞眼。为了让它多流出些东西,就把这三个洞眼凿大了。上天不会供养贪心的人,从此岩洞再不往外流米油盐了。


探鬼谷洞得太公书

在鬼谷山上,有个鬼谷洞,洞口极小,四壁光滑,可容一人出入。鬼谷子决心要进洞看个究竟。

鬼谷子进入洞中,发现洞口虽小,洞内却很大。周四五里,可容千人。内有石洞,幽暗深邃。鬼谷子手持火把,左盘右旋,转过几个螺丝弯,洞中豁然开朗,似入仙境。两旁绿树翠竹,怪石磷峋。不远处见一石室,鬼谷子进入,室中石桌、石櫈、卧榻、棋盘摆放有序。

石桌上有部书,鬼谷子打开一看,原是《太公阴符》,尽讲些:兵法、説术、养生及推测祸福吉凶之类。鬼谷子在洞中一口气将书读完,且过目不忘。此后,毛濛、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进山拜师,鬼谷子就是以此书,分科教授诸弟子。至今贵溪云梦山上还留有:苏秦台、张仪井、孙膑寨、庞涓井等遗址。

附近村民听说云梦山有个好去处,都来探幽寻宝,访求仙境。传说有人担了三担蜡烛照明,也没能走到岩洞的尽头。

过去还有人小的时候进入洞中,迂回曲折走了好远。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居民,有房舍,与人间相似。又走了好久,才走出洞口。问当地人:“这是何处”,才知道,到了陕西扶风。一路打听,找回了江西贵溪故里。屈指算来,已过了数百年。


命虽天定,善能化劫

鬼谷子出生在云梦山,又在云梦山娶妻生子。鬼谷子算定儿子有三劫:蛇吞、虎吃、强盗杀,命该短寿。为此取名“三险”。留下了这个令人绝望的预言,鬼谷子就出远门,到陈州打卦算命去了。三险长到十三四岁向母亲询问父亲下落。母亲据实相告。三险决计去找父亲。

三险下了云梦山,路过清溪,正遇木桥被洪水冲跨。三个少女,在河边着急过河。见三险来了,求他帮忙。三险用石头在浅处堆垒,大半天时间垒成七个石礅然后请三位少女过河。三少女也不说话,踏着石礅过了河,转眼间不见了。原来三个仙女是神仙所化,专门来试探三险的品行和为人。

三险一路风餐陆宿,一天独行在盘山道上,见一巨蟒当住去路。三险坦然说道:“蛇啊蛇,我寻爹,你要吃我就点三下头,你要不吃我就摇三下头。”大蟒蛇摇三下头,走了。

几天以后,三险又遇一虎,躲无法躲,藏无法藏。又坦然地对虎说:“虎啊虎,我寻父,你要吃我就点三下头,你要不吃我就摇三下头。”老虎摇三下头,走了。

赶路途中,遇一座山寨,三险欲借宿其中。出来开门的是位年青娘子,三险向娘子说明借宿之意。娘子劝他赶快离开,并说:“我是被抢来的,这是个强盗的山寨,一会儿,强盗回来,你难保性命。”说话间,不远处,传来了强盗的声音。急中生智。三险被藏在柜中。强盗回来,娘子惊魂未定,被看出了破绽。强盗把刀架在娘子的脖子上说:“有何生人来此,从实招来,一句假话,先要你的头!”三险听了,忙说:“是我到此借宿,要杀就杀我。”说着,从柜里钻出来。强盗不用分说举刀向三险砍来。只听得“咔喳”一声,一人应声倒地。不过倒地者,不是三险而是那个强盗。原来娘子以重物从后猛击强盗,置之死地。

三险给了娘子一些盘缠,让他回家与家人团聚,自己又踏上了寻父之路。

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了陈州,经人指点,三险顺利找到了鬼谷先生。鬼谷子见三险能拔涉千里来到陈州,甚是不解,再看儿子的面相,先前的劫数荡然无存。鬼谷子听了儿子的一路坎坷,说道:“我能断得了寿命长短,却断不了人心好坏。命虽天定,善能化劫。”

感慨之下,鬼谷子把相书付之一炬。他的一个弟子,伸手从火中抽出一册,这一册命书,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成了星命先生的至宝。


夜识无字天书

摘自《鬼谷网》

相传,鬼谷子的师父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与师父相依为命九年时光,感情日笃,今天师父突然离去,一时觉得无着无落,心中空空荡荡的,无心茶饭,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可又如何能睡得着,辗转反侧,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直折腾到黑,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卷起铺开,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将起来,点着松明火把,借着灯光一看,吓得他跳了起来,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发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

一时兴致倍增,一口气读将下去,从头至尾背之成诵。原来上面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质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人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读完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又加几分孤寂。于是,息了明火,钻进被窝睡去。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上。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作法,一日三餐虽不香甜,倒也好打发日子。不觉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入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鬼谷子越觉奇了,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至此鬼谷子发现这金书原属阴性,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仍旷世奇书。

鬼谷子走出内洞,到石桌边,掌上烛明火把,又读将起来。怎么换了文章,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还是兵法,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情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几种,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摄。然后,令其或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情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而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鬼谷子从发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即陶朱公)及吕不韦、白圭等人。

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大法》,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讲盛神靠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术。五气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这四者不衰,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诀传茅濛、徐福,以后又传陶宏景诸人。

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里面讲天武经,命数、面相及人生祸福,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濛,以后又传给司马季主、李虚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鬼谷子的谋略

半农


提起鬼谷子的名号,今人多已不知,但提起他的两对杰出弟子孙膑、庞涓和苏秦、张仪,无人知的可就少了。人们大都先想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才能进而想到鬼谷子老先生。老先生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畔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先生对谋略、外交和战术更是最为独辟新径,一生虽未出仕入世,但因其弟子们的杰出成就,被后世尊为战略学、纵横学之鼻祖。
  现代社会,管理已成为一种高深繁杂的高级学问,等闲人若无数年功夫、啃下同高等身的管理著述,是万万不能读懂且据说从西洋传来的管理之道的。然而,就管理的本质来讲,古代的中国已经有了暗合现代管理之道的理论传世,仅仅在一个春秋战国时代,其众多的思想家留给后人的那些思想——从管理价值形成到推论,从理论素养到操作技巧都准备了足够营养,若是讲管理哲学的简约、朴素和举重若轻,莫过于《道德经》;讲管理中的民本思想的缜密、厚重,莫过于孟子;讲管理谋略的周详、具体和可操作性,莫过于《孙子兵法》;讲管理的苛严、制度治理的杀伐之气,莫过于韩非子、申不害的言论;讲兼爱、非攻思想,莫过于墨翟;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莫过于《论语》;而讲到管理的攻击性及其规避方法——纵横术,毫无疑问莫过于鬼谷子。仅仅一个短短的春秋战国,却也奠定了后世的中国管理基石。
  鬼谷子老先生最为人们崇尚的或是他的纵横之术了,也就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因其指导思想与其他大家尤其后世独尊的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讥诋极多,因而到了现代,老先生的学说多不为人知。但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言谈辩论的重要性认识更为深刻,也更能领略老先生的学说精髓,大到国家间关于外交谈判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小到企业间关于市场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和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鬼谷子老先生最大的法宝就是“揣测与谋略”了。用于现代企业方面,不管是企业家管理员工、量材用人,还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谈判游说,在开始行动之前,都要进行揣测。揣是分析判断、测是预先探测和搜集信息,在揣测的基础上,与事实相对应,进行有分析、有目的的谋略,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老先生的学说还告诉我们,揣测和谋略是从宏观上控制员工和企业,当然还有朋友和对手,但要使被游说之人信服和使企业获利,领导者则必须善于决策和具有高超的实际本领。这种本领,鬼谷子老先生称为“术”。而这种“术”又分为几类,其一为“捭阖术”,老先生说,阴阳啊、开合啊、捭阖啊?包括后世所言的矛盾等等只是一些名词而已,但这却包含了万物生死存亡的大道理,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捭阖术就是要掌握这种客观规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按照对象的聪明勇敢程度等情况,“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其二是“反应术”。老先生认为一定要善于掌握对方的情况,从而根据不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并以静制动,达到“张网而取兽”的目的。反应术中运用一些小的术谋,“将欲取之先与之”即给对方小的利益,诱取大的成果。其三“飞钳术”。鬼谷子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才能诱导对方跟着自己走。首先给对方以肯定和推崇,然后诱入自己的圈套。还有“雄辩术”,这应该是现代人最为熟悉和常用的一种技巧了,无非重视讲话的技艺,研究说服的对象罢了。
  鬼谷子老先生的成功,就是将极高明的谋略思维与管理技巧完美地结合。中国是谋略之乡,谋略思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他将竞争的普遍规律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上,表现在与人物交往的策略性运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古代谋略学说高超水平。
这就是谋略的作用。


鬼谷子与佛教

摘自《鬼谷网》


托名鬼谷子撰的《关令尹喜内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印度国王想烧死老子师徒,未逞,向老子求饶。


老子说:“你以前曾产生过不良的念头,现在就算你磕一千次头,也不能让人相信你,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反悔了,你以什么为誓?”国王说:“我以全国的男女一生不嫁、不娶,秃头上长胡须作保证,发誓决不中途反悔,中途反悔者死,怎么样?”老子说:“好,你们就推尹喜做你们的国师。”并让国王及其群臣、百姓服从他。国王准备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太子伊梨。说“我要去修道,舍弃国家、家庭,以求得‘道’之真谛,再去超度世人。”老子说:“好,既然你想舍弃国家,修习‘道’行,我就把法号给你留下,号作‘佛’。‘佛’奉行无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如果大王你想在国中修习‘道法’,只要奉行‘五戒’、‘十善’,就足可以致使你有福,摒弃所有的不祥之物,使你常生于人间,享尽各种尊荣富贵,还可以因此而得道度世,又何必非要舍弃家庭?”王及其众大臣俱都稽首行礼,说要尊奉道教。于是老子就给他们作了三件法事:给他们衣服用来守摄他们的心;又给予锡仗用来惊走蛇虫;规定把行中食作为他们的必守制度。然后,老子又给他们作了九万品经,戒令他们每日诵读,说:“现在该传授给你们的都已经齐全,我马上就要出游。”于是,老子东还,游历了幽地,演成“大道”,以自然之气作三法:第一个是“太上无极之道”,第二个是“无上正真之道”,第三个是“太平清约之道”。


《关令尹喜内传》,始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署名鬼谷先生撰。《旧唐书·艺文志》亦着录。唐代王悬河的《三洞珠囊》引录有《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并注为“鬼谷先生撰”。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晋代或南北朝。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传播的时间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时间相当。这里以鬼谷子的名义把道与佛联在了一起。


湖北当阳即古荆州,以鬼谷子为师祖的清溪寺就曾是佛教道场。乾隆年间当阳鬼谷的《重修青溪寺碑记》载:“青溪之名,着自战国鬼谷子。山色青翠,不染纤尘,溪水清冷,可鉴佳丽,甲荆郡古今,称胜地焉。其时自晋惠远禅师开基,继为卧云祖师道场,由晋历隋唐至明,中间千有余年,叠圮叠修,其详远不可纪。宠治七年,寺僧了仪重振宗风,寺遂以盛。嘉隆以来,赋役繁兴,甲户派累,官吏兵役,需索绎骚,如同传舍,僧力不能支,半多云散,寺田日就荒芜,兼为豪强侵占,是时壁颓墙倾,几于香消烟冷矣。万历五年,邑侯程公莅任经寺中,恻然动念,谓高安六寺,首列青溪,名山胜迹,载在邑乘,忍听泯焉忽诸。因招集僧众,清查田亩,痛革杂徭,严禁差扰。复首捐廉俸,命住持可亮,悟林募从重修,寺赖以存。复赖署县熊公,详请道宪,凡官府经过,不得派辨酒席,兵役往来,不许住宿僧舍,勒石永禁。使千百年清净香火,不至等于驿亭邮递,则二公大有造于兹寺也。天户七年,寺僧洪定踵前人遗规,更加式廓,寺前溪环五曲桥,列三渡,寺中?肸蚃丰融,祷祝云集,固荆郡一大丛林也。”这是一处鬼谷佛门,清溪道场。


沈榜《宛署杂记·古迹》载:“庞涓洞,在戒坛西,离城七十里观音庵内。洞长一里许,高阔数丈,内有盘龙石、棋盘石井各一。游者必举火以入。一名华阳洞。孙膑洞,在戒坛西南,离城七十里。长里许,高阔丈余。”是一处佛教圣地。


观世音、关公都是道教、佛教共有之神。


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就是以佛教信众为主的团体。他们把鬼谷先师王禅老祖,作为智圣与佛教诸佛并列供奉。把佛的精神与鬼谷学术融为一体。运用鬼谷学说中的揣摩抵巇之说预测吉凶祸福;运用鬼谷文化中的星命学之说阐释风水命运;运用鬼谷子的养生学说推广亲近自然、服食引导、劝人平和心境。会长混元禅师在台湾及世界各地十几万弟子,在河南淇县云梦山投资兴建了八卦城,在河北涿鹿黄帝殿蚩尤寨。学会会员也是佛门第子,以佛家的慈悲和鬼谷的智慧,活跃在世界各地,为众生祈福,为百姓解难。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会长混元禅师作赞偈曰:“阴阳日月最长生,可惜天理难分明。若有真圣鬼谷子,一出天下定太平。”


鬼谷子与道教

摘自《鬼谷网》


江西贵溪鬼谷山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
《抱朴子内篇》《真诰》等早期道经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葛洪在著述中曾提到过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这些山多被道教称为“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洞天”的意思是:山中有洞室,贯通诸山,通达上天。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又说“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载:“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洞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南朝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序》中说:“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真灵位业图》是一部道教神仙谱系,其中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玄皇大道君,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大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酆都北阴大帝。在这个图中,鬼谷子被列在第四级左位。


南朝萧绎在《金搂子》中,已经把鬼谷子写成了超人。“秦始皇时,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鸟状衔此草坠地以覆,死人即起坐。始皇遣问北郭鬼谷先生,云东海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海,求金菜玉蔬。”在道士杜光庭的著述中,鬼谷子则完全成了神仙。《录异记》写道:“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录异记》中还有一封鬼谷子写给苏秦、张仪的书信。信中写道:“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到秋,不得久茂,日即将尽,时即将老。君不见河边之树乎?仆驭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与天下人有仇怨,所居者然也。子不见嵩岱松柏,华霍之树?上叶凌青云,下根通三泉。上有玄狐墨猿,下有豹隐龙潜。千秋万岁,不逢斤斧之患。此木非与天下人有骨血,盖所居者然也。今二子,好云露之荣,慕长久之功,轻乔松之永延,贵一夕之浮爵,痛焉悲夫二君!”杜光庭笔下的鬼谷子完全是一位看破红尘的高道、超然世外的真仙。在道家的心目中,鬼谷子通常被奉为超越时空的神仙。


明代李杰在《道藏目录详注》中说:“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姓王名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


在各地的鬼谷遗址中,多数都有过道教活动。贵溪鬼谷山,从古到今一直是道观。朝歌鬼谷,“则四仙,清修道行,------洞侧道院即四仙栖遁遗址。------至元三祀,为全真学者李志和始跧处石磕,以修复为己任。”汝阳鬼谷《创修丹阳观碑记》称:“水帘洞为鬼谷子成道之处。”当阳鬼谷,《荆州记》载:“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北京门头沟鬼谷庵也是道教建筑。


在艺术作品中,鬼谷子也多是道士形象。东晋的郭璞《游仙诗》诗中说:“青溪千万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录异记》中说:“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


《全相评话七国春秋》中,有鬼谷子与苏代的对话,在对话中鬼谷子自称“贫道”:“告大夫,贫道目今第一老钝,第二养性自安。”


《东周列国志》中,对鬼谷子的身世作了如下演义:“却说周之阳城,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以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故曰‘鬼谷’。内中有一隐者,但自号曰‘鬼谷子’。相传姓王名栩,晋平公时人。在云梦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


《后七国乐毅图齐》,鬼谷子及其门徒在剧本中也是道人形象:“(外扮孙膑引道童上)云:妙策神机孰可量,兴心辅弼主齐邦。幼随鬼谷学神策,声传天下把名扬。贫道孙膑是也。乃燕国人氏,幼年间,在鬼谷师父跟前,学韬兵之书。后下山,佐于齐邦为军师之职。”


鬼谷先生四大入世弟子

摘自《鬼谷网》

杨景昌序《四友志》曰:太史公曰:“孙子膑脚,兵法以修。”则其人有定矣。而于庞涓何据乎?而于鬼谷又何据乎,然则经传既已亡略,坊刻又不可式,惟列国一书,稍为上正。第列国亦属稗史,未足全凭。然有孟子所云:“晋国天下莫强”一言可原。其曰:“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则庞涓有其人矣。今业卜筮谈星,辄多鬼谷之所传流,虽妇人稚子,无不知其名而称道者,岂有人独遗亡于经传也哉?世有出仕而名,有不出仕而名。其出仕而名者,入于经传也。何有其不出仕而名者,于经传或难举而缺略也。余于鬼谷之教人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其定人质,如玉工之雕玉,遇圆成璧,遇方成圭,为学不厌,教诲不倦,深有合于圣人之行也。至于孙膑忠直可师,庞涓残酷可警,有志竟成,效季子之初哉!实梯滑稽,思刻下之张仪也。
孙膑和庞涓
那孙膑,乃齐国人,孙武之孙。张仪、庞涓俱魏国人。惟苏秦近居洛阳。膑与涓结为兄弟,同学兵法;秦与仪,结为兄弟,同学游说。各为一家之学。那庞涓学兵法,三年有余,自以为能。忽一日,为汲水故,偶然行至山下,听见路人传说,魏国厚币招贤,访求将相。庞涓心动,汲了水来放下,欲辞先生下山,往魏国应聘,又恐先生不肯放去,心下踌躇,欲言不言。先生见貌等情,早知其意,笑谓庞涓道:“你时运已至,何不下山,求取富贵。”庞涓闻了先生之言,正中其怀。向前跪而请道:“弟子正有此意,未审此去可得意否?”先生道:“你去摘取山花一枝,我为你占之。”
庞涓领命下山,寻取山花。此时正是六月炎天,百花开过,没有山花。庞涓左盘右转,寻毅多时,止觅得草花一茎,连根拔起,欲待呈与先生。忽又想道,此花质弱身微,不为大器,便弃掷于地。又往他处,寻觅了一回,可怪绝无他花。只得转身将先前所取草花,藏于袖内,回复先生道:“山中没有花枝。”先生道:“既没有花,你袖中所藏何物?”涓不能隐讳,只得取出呈上。其花离土方久,又经日色已半萎矣。先生道:“你知此花之名乎?乃马儿铃也。一开十二朵,为汝荣盛之年数,采于鬼谷,见日而萎,鬼傍加委,汝之出身必于魏国。”庞涓暗暗称奇。先生又道:“但你不合见欺,他日必以欺人之事还被人欺,不可不戒。我有八字,你牢记在心: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庞涓再拜道:“吾师大教,敢不书绅。”临行之日,孙膑送他下山。庞涓道:“某与兄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若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吾兄,同立功业。”孙膑道:“吾弟此言,果真实否?”庞涓立誓道:“弟若谬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道:“多谢厚情,何须如此重誓!”两下流泪而别。
孙膑还山,先生见他泪容,问道:“你惜庞涓之去么?”孙膑道:“同学之情,何能不惜?”先生道:“你道庞生之才堪为大将否?”膑答道:“承师教学已久,何为不可?”先生摇首道:“全未,全未!”膑大惊,请问其故,先生不言。到了次日,向众弟子道:“我夜间恶闻鼠声,汝等轮流值宿,为吾驱鼠。”
众弟子如命。其夜轮着孙膑值宿,先生向枕下取出一卷文书,告膑道:“此书乃汝祖《孙武子兵法》十三篇,向因汝祖献于吴王阖闾。阖闾用其族,大破楚师。后阖闾惜此书,不欲广传于人,乃置以铁柜,藏于姑苏台屋楹之内。自越王勾践用范蠡、文种计,选进西施、郑旦二美女,以迷吴王之心;又馈大木以成其策台娱乐,劳苦百姓以逸待疲,遂灭吴倡霸。又将姑苏台焚毁,故此书不传。因吾向与汝祖有交,求得其书,亲为注解,行兵秘密尽在其中。未尝轻授一人,今见子心术忠厚,特以付子。”孙膑欢然道:“弟子少失父母,遭国家多故,宗族离散,虽知祖父有此书,实未传领。吾师既有注解,何不并传之庞涓而独授于膑也?”先生笑道:“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涓非佳士,岂可轻付哉?”于是孙膑接书,携归自己卧室,受先生命,不敢私与众弟子观看。闭户独自拂几焚香,将书卷摊置案上,逐篇依次细读。那十三篇:一曰,始计篇。二曰,作战篇。三曰,谋攻篇。四曰,军形篇。五曰,兵势篇。六曰,虚实篇。七曰,军争篇。八曰,九变篇。九曰,行军篇。十曰,地形篇。十一曰,就地篇。十二曰,火攻篇。十三曰,用间篇。
这兵书篇法,真通天彻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机,加之注释精详,心无阻滞留难,孙膑得之,如获珍宝,昼夜研诵。三日之后,先生遽向孙膑索取原书。膑出诸袖中,双手缴还先生。先生逐篇盘问,膑对答如流,一字不遗。先生喜悦道:“子用心如此,汝祖为不死矣。”
再说庞涓别了孙膑,一迳来至魏国,以兵法干相国王错。错荐于惠王,庞涓入朝之时,正值庖人进蒸羊于惠王之前。惠王方举筋,涓私喜道:“吾师言遇羊而荣,斯不廖矣。”惠王见庞涓一表人物,放箸而起,迎而礼之。庞涓再拜,惠王扶住。问其所学,涓对道:“臣学于鬼谷先生之门,用兵之道,颇得其精。因指画敷陈,倾到胸中,惟恐不尽。”惠王又问道:“吾国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韩、赵、燕,皆势均力敌。而赵人夺吾中山,此仇未报,先生何以策之?”庞涓道:“大王不用微臣则已,如用微臣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可以兼并天下,何忧六国哉!”惠王道:“先生大言,得无难践乎?”涓答道:“臣自揣所长,实可操六国于掌中,若委任不效,甘当伏罪。”
惠王大悦,遂拜庞涓为元帅,兼军师之职。涓子庞英,侄庞葱、庞茅,俱为列将。涓随练兵训武。先侵卫、宋诸小国,屡屡得胜。宋、鲁、卫、郑诸君相约联翩来朝,适齐兵侵境,涓复御却之,遂自以为不世之功,不胜夸诩。
时墨翟遨游名山,偶过鬼谷采友,一见孙膑,与之谈论,深相契合。遂谓膑道:“子学业已成,何不出就功名,而久淹山泽耶?”孙膑答道:“吾有同学庞涓,出仕于魏国,相约得志之日必为援引。吾是以待之!”墨翟道:“今庞涓见为魏将,吾为子入魏以察涓意。”墨翟辞去,逞至魏国。闻庞涓自恃其能,大言不惭,知其无援引孙膑之意。乃以野服求见魏惠王。惠王素闻墨翟之名,降阶迎入,叩以兵法。墨翟指说大略,惠王大喜,欲留任官职。墨翟固辞道:“臣山野之性,不习衣冠。所知有孙武子之孙名膑者,真大将之才,臣万分不及,见今隐于鬼谷,大王何不召之?”惠王道:“孙膑学于鬼谷,乃是庞涓同门,卿谓二人所学孰胜?”墨翟道:“膑与涓虽则同学,然膑独得乃祖秘传。虽天下无其对手,况庞涓乎!”
墨翟辞往他方。惠王即召庞涓问道:“闻卿之同学有孙膑者,独得孙武子秘传。其才天下无比,将军何不为寡人召之?”庞涓答道:“臣非不知孙膑之才,但膑是齐人,宗族皆在于齐。今若仕魏,必先齐而后魏,臣是以不敢进言。”惠王道:“士为知己者死,岂必待本国之人而后可用乎?”庞涓答道:“夫王既欲召孙膑,臣即当作书去致。”庞涓口虽应语,心下踌躇,魏国兵权,只在吾一人之手。若孙膑到来,必然夺宠。既魏王有命,不敢不依,且待来时,生计害他,阻其进用之路,却不是好?遂面修书一封,呈上惠王。惠王用驷马高车、黄金、白璧,遣人带了庞涓之书,一迳望鬼谷来聘取孙膑。膑拆书来看,略曰:“涓托兄之庇,一见魏王即蒙重用。临岐援引之言,铭心不忘。今特荐于魏王,来即驱驰赴召,共图功业。”
孙膑将书呈与鬼谷先生。先生知庞涓已得时大用,今番有书取用孙膑,竟无一字问候其师,此乃刻薄忘本之人,不足计较。但庞涓生性骄妒,孙膑若去,岂能两立?欲待不容他去,又见魏王使命郑重,孙膑已自行色匆匆不好阻当。亦使膑取山花一枝,卜其休咎。此时九月天气,膑见先生几案之上,瓶中供有黄菊一枝,遂拔以呈现上,即时复归瓶中。
先生乃断道:“此花现被残折,不为完好,但性耐岁寒,经霜不落。虽有残害,不为大凶,且喜供养瓶中,为人爱重。瓶乃范金而成,钟鼎之属,终当威行霜雪,名勤鼎钟矣。但此花再经提拔,恐一时未能得意,仍旧归瓶,汝之功名,终在故土。吾为汝增改其名,可图进取。”遂将孙膑宾字左边加了一月为膑,膑即书膑,乃别刑之名。今鬼谷子改孙宾为孙膑,明明知后日有别足之事。但天机不肯泄漏耳!岂非异人哉?髯翁有诗云:“山花入手知休咎,试比蓍龟倍有灵。却笑当今卖卜者,空将鬼谷书占形。”
这鬼谷子见孙膑临行,又授以锦囊一枚。分付必遇至急之地,方可开看。孙膑受领拜辞先生,随魏王使者下山,登车而去。苏秦、张仪时在傍,俱有欣羡之色。相与计议来禀,亦欲辞归,求取功名。先生道:“天下最难得者,聪明之士。以汝二人之质,若肯灰心学道,可致神仙。何苦要碌碌尘埃,甘为浮名虚利所驱逐也?”秦仪同声回答道:“夫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日月如流,光阴不再。某等受先生之教,亦欲乘时建功,图个昭扬后世耳。”
苏秦和张仪
却说苏秦、张仪于鬼谷先生处学游说,这日看见魏王赍金璧聘孙膑去后,他二人未免见食流涎,也欲求取富贵。先生道:“你两人中肯留一人与吾作伴否?”秦、仪皆执定欲行,无肯留者。先生强之不得,叹道:“仙才之难如此哉!”乃为之各占一课,断道:“秦先吉后凶,仪先凶后吉。秦说先行,仪当晚达,吾观孙、庞二子势不相容,必有吞噬之事。汝二人异日宜互相推让,以成名誉。勿伤同学之情。”二人稽首受教。先生又将书一本分赠二人,秦、仪观之,乃《太公阴符篇》也。“此书弟子久已熟诵,先生今日见赐,有何用处?”先生道:“汝虽熟诵,未得其精。此去若未能得音,只就此篇探讨,自有进益。我亦从此逍遥海外,不复留于此谷矣。”
秦、仪既别,去不数日。鬼谷子亦浮海为蓬岛之游,或云已仙去矣。再说苏秦、张仪,自从辞了鬼谷子下山。张仪自往魏国去了。苏秦回至洛阳家中,老母在堂,一兄二弟,兄已先亡。惟寡嫂在。二弟乃苏代、苏厉也,一别数年。今日重会,举家欢喜,自不必说。过了数日,苏秦欲出游列国。乃请于父母,变卖家财,为资身之费。母、嫂及妻,俱力阻之道:“季子不治耕获,力工商求什一之利,乃思以口舌转富贵。弃现成之业,图未获之利,他日生计无聊,岂可悔乎!”苏代、苏厉亦劝道:“兄如善于游说之术,何不就说周王?在本乡亦可成名。何必远出。”苏秦被一家阻当不过,乃求见周显王,说以自强之术。显王留之馆舍,左右皆素知苏秦出于农贾之家,疑其言空疏无用,不肯在显王前保举。

苏秦在馆舍羁留岁余,不能讨个进身。于是发愤回家,尽破其产,得金百镒。制黑貂裘为衣,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尚,尽得天下利害之详。如此数年,未有所遇。闻卫鞅封商君,甚得秦孝公之心。乃西至咸阳,而孝公已薨,商君亦死。乃求惠文王。惠文王宣苏秦至殿问道:“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敝邑,有何教诲?”苏秦奏道:“臣闻大王求诸侯割地,意者欲安坐而并天下乎?”惠文王答道:“然也。”苏秦道:“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此四塞之国也。沃野千里,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臣请献谋效力,并诸侯,吞周室,称帝而一天下,易如反掌。岂有安坐而能成事者乎?愿大王稍留意而熟思之。”
时惠文王初杀商鞅,心恶游说之士,乃辞道:“孤闻毛羽不成,不能高飞。先生所言孤有志未逮,更俟数年,兵力稍足,然后议之。”苏秦乃退,复将古之三王五帝攻战而得天下之术,写成一书,凡十余万言。次日献上秦王,秦王虽然留质,绝无用苏秦之意。再谒秦相国公孙衍,衍忌其才,不为引进。
苏秦留秦复岁余,黄金百镒俱已用尽,黑貂之裘亦敝坏,计无所出。乃货其车马、仆从,以为路资,提囊徒步而归。父母见其狼狈,骂辱之。妻方织布见秦来,不肯下机相见。苏秦时方饿甚,向嫂求一饭,嫂辞以无柴,不肯为炊。有诗为证:“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亦送人。试看季子貂裘敝,举目虽亲尽不亲。”
苏秦见此光景,不觉坠泪。感叹道:“一时贫贱(上生+下心)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皆我之罪也。”于是简书箧中,得太公阴符一篇,忽然醒悟道“鬼谷先生曾言,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此书,自有进益。”乃闭户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息,夜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血流遍足。既于阴符有悟,然后又将列国形势细细揣摩。如此一年,天下大势如在掌中。乃自慰道:“秦有学如此,用以说人主,岂不能出其金玉锦秀,取卿相之位者乎?”遂谓其弟苏代、苏厉道:“吾学已成,取富贵如寄,二弟可助吾行资,出说列国。倘有出身之日,必当相引。”复以阴符为二人讲解,代与厉亦有省悟,乃各出黄金以资其行。
苏秦复辞父母妻嫂,欲再往秦。十思想当今七国之中,惟秦最强,可以辅成一业。可奈秦王不肯收用,吾今再去倘复如,则何面复归故里?乃思一摈秦之策,必使列国同心协力,以孤秦势,方可自立。于是东投赵国。时赵肃侯在位,其弟公子成为相国,号奉阳君。苏秦先说奉阳君,奉阳君不喜,秦一去赵。北游于燕,求见燕文公,左右莫肯通达。居岁余,资用已尽,饥饿于旅邸。旅邸之人哀之,货以百钱,秦赖以济。
适值燕文公出游,苏秦伏谒道左。文公问其姓名,知是苏秦。大喜道:“闻先生昔年以十万言献秦王,寡人心慕之,恨未得能读先生之书。今先生幸惠教寡人,燕之幸也。”遂车入朝。召秦入见,鞠躬请教。苏秦奏道:“大王列在战国,地方二千里,兵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然比于中原,曾未及半乃耳。不闻金戈铁马之声,目不睹覆车斩将之危,安居无事,大王亦知其故乎?”燕文公答道:“寡人不知也。”苏秦又奏道:“燕所以不被兵者,以赵为之蔽耳。大王不知结好于近赵,而反欲割地以媚远秦,不愚甚耶!”苏秦此说,因秦相国公孙衍劝惠文王,西并巴蜀称王,以号召天下;魏国为商鞅所欺,兵败割地以和。今衍要列国悉如魏国,割地为贺,如有违者,即发兵伐之。时诸侯皆犹豫未决,故苏秦言及之。燕文公道:“然则,如何?”苏秦答道:“依臣愚见,不若与赵相亲。因而结连列国,天下为一,相与同心协力以御强秦。此百世之安也。”燕文公道:“先生合纵以安燕国,寡人所愿。但恐诸侯之心,各有所见,不昔为纵耳。”苏秦又道:“臣虽不才,愿面见赵侯,与定纵约。”燕文公大喜。资以金帛、路费,高车驷马,使壮士送苏秦至赵。适奉阳君赵成已卒,赵肃侯闻燕国送客来至,遂降阶而迎,道:“上客远辱,何以教吾?”苏秦答道:“秦闻天下布衣贤士,莫不高贤君之行义,皆愿陈忠于君前。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今奉阳君捐馆,舍臣故敢献其愚。忠臣闻保国莫如安民,安民莫如择交。当今山东之国惟赵为强,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秦国之所最忌害者,莫如赵。然而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袭其后也。故为赵南蔽者,韩、魏也。韩、魏无名山大川之险,一旦秦兵大出,蚕食二国,二国降则祸次于赵矣。臣尝考地图,列国之地,过秦万里。诸侯之兵,多秦十倍。设使六国合为一心,并力西向,何难破秦!今为秦谋者,以秦恐吓,诸侯必须割地求和。夫无故而割地是自破也,破人与破于人二者孰愈?依臣愚见,莫若邀列国君臣会于洹水(地在彰德府林县即安阳也),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秦攻一国,则五国共救。之如有败盟背誓者,诸侯共伐之,秦虽强暴岂敢以孤国与天下之众争胜负哉!”赵肃侯答道:“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闻至计。今上欲纠合诸侯以拒秦,寡人敢不敬从。”乃佩以相印,赐以大第,又以师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千匹,使为绣纵约长。
苏秦乃使人以百金往燕,偿旅邸人之百钱,正欲择日起程,历说韩、魏诸国。忽赵肃侯召苏秦入朝,有急事商议。苏秦慌忙来见肃侯。肃侯道:“适边吏来报,秦相国公孙衍出师攻魏,擒其大将。龙贾斩首四万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衍又欲移兵攻赵,将若之乎?”苏秦闻言,暗暗吃惊。秦兵若果然到赵,赵君必然亦效魏求和,合纵之计不成矣。正是人急计生,且答应过去,另作区处。乃故作安闲之态,拱手答道:“臣度秦兵疲敝,未能即至。万一来到,臣自有计退之。”肃侯道:“先生且暂留敝邑,待秦兵果然不到于赵,方可远离。”这句话正中苏秦之意,遂应诺而退。
苏秦回至府第,唤门下心腹叫做毕成至于密室,分付道:“吾有同学故人名曰张仪,字余子,乃大梁人氏。我今与汝千金,汝可扮作商贾,变姓名为贾舍人前往魏邦,寻访张仪。倘相见时,须如此如此。若到赵之日,又须如此如此。汝可小心在意。”贾舍人领命,连夜往大梁而行。
话分两头,却说张仪自离鬼谷归魏,家贫,求事魏惠王不得。后见魏兵屡败,乃挈其妻去魏游楚。楚相国昭阳留之,为门下客。昭阳将兵伐魏,大败魏师,取襄陵等七城。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赐之。何谓和氏之璧?当初楚厉王之未年,有楚人卞和得玉璞于荆山,献于厉王。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厉王大怒,以卞和欺君,别其左足。及楚武王即位,和复献其璞玉。玉人又以为石,王怒别其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献,奈双足俱废不能行动,乃抱璞于怀,痛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有晓得卞和的,问道:“汝再献再别,可以止矣。尚希赏乎,又何哭为?”卞和道:“吾非为求赏也,所恨者本良玉而谓之石。本贞士而谓之欺,是非颠到,不得自明。是以悲耳。”楚文王闻卞和之泣,乃取其璞使玉人剖之,果得无瑕美玉。因制为璧,名曰和氏之璧。今襄阳府南漳县荆山之颠有池,池旁有石室,谓之抱玉岩,即卞和所居泣玉处也。楚王怜其诚,以禄给卞和终其身。此壁乃无价之宝。只为昭阳灭越败魏,功劳最大,故以重宝赐之。昭阳随身携带,未尝少离一日。昭阳出游于赤山,山在襄阳府宜城县,四方宾客从行者百人。那赤山下有深泽,相传姜太公曾钓于此。瀒边建有高楼,众人在楼上饮酒作乐。及至半酣,宾客慕和璧之美,请于昭阳求备观之。昭阳命守藏竖立车箱中,取出宝椟至前,亲自启钥,解开三重锦袱。玉光烁烁,照人颜面。宾客次第传观,无不极口称赞。昭阳笑谓客道:“诸君虽甚称其色之美,可知此王之宝的在何者?”诸客皆道:“某等实为未晓,请相君并一教之。”昭阳道:“此玉置于暗处,自然有光。又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纳不入。故又名曰辟寒璧、辟暑璧、辟虫璧。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非徒取其光润无瑕而已。”
正赏玩谈论间,左右报言:“潭中有大鱼跃起。”昭阳起身,凭栏而观,众宾客一齐出看,那大鱼又跃起来。足有丈余,群鱼从之,摆舞跳跃。俄然云起,东北大雨将至。昭阳分付收拾转程,守藏竖欲取和璧置椟,已不知传递谁手,竟不见了。乱了一回,昭阳回府,教门下客捱查盗璧之人。门下客道:“张仪赤贫,素无行,要璧如非此人。”昭阳亦心疑之。使人执张仪,笞掠之,要他招承。张仪实不曾盗,如何肯服。笞至数百遍体俱伤,奄奄一息。昭阳见张仪垂死,只得释放。傍有可怜张仪的,扶仪归家。其妻见张仪困顿模样,垂泪而言道:“予今日受辱,皆由读书说所致。若安居务农,宁有此祸耶?”仪张口向妻使视之,问道:“吾舌尚在乎?”妻笑道:“尚在。”张仪道:“舌在是本钱,不愁终困也。”原来那璧却被他人所盗,后昭阳悬千金之赏,购求此璧。盗者不敢出献,乃怀之入赵,得五百金货于赵惠文王内侍缪贤,其璧遂入于赵。时秦昭襄王闻玉工言,遂命客卿胡伤诈以西阳十五城,易赵之所得和璧。赵王使蔺相如赍璧入秦相易,秦王不言易城之事,相如乃使从人从间道完璧归赵。故后人又称为赵氏连城之璧,以其价值连城耳。有诗为证:“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其后秦并六国,璧遂入于秦。始王既定天下为三十六郡,号称皇帝。召良工琢和氏之璧,为传国玉玺。命李斯篆八字于上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和璧之始终,如此那张仪在楚将息,半愈复还魏国。贾舍人至魏之时,张仪才回魏半年矣。闻苏秦说赵得意,正欲往访。偶然出门,恰遇贾舍人休车于门外,相问闻知,从赵来。遂问:“苏秦为赵相国,信果真否?”贾舍人道:“先生何人,得无与吾相国有旧那?何为问之?”仪告以同学兄弟之情,贾舍人道:“若是何不往游相国,必当荐扬。吾贾事已毕,正欲还赵,若不弃嫌微贱,愿与先生同载。”张仪欣然从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周列国志485:张仪苏秦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专注杂学游说
王禅老祖
战国风云的幕后总策划师——鬼谷子
教出了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的鬼谷子,到底是个什么人?
中国历史上的牛人“鬼谷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鬼谷子先师杂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