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第八百一十四篇??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1


              辽河上游新石器—
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推测

    内容摘要:本文是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河上游史前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编号:L06AZS001)的子课题,主要侧重于经济生活方面的研究。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专家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对该地区古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这些综合研究中尽管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但有关经济生活系统研究的专著尚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各典型遗址出土的与经济生活相关遗迹、遗物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分门别类地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给人们提供继续研究的基础。此外,针对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主体——农业又展开进一步研究,运用西方考古学理论分析辽河上游地区农业起源及比重变化的动因。农业起源并非某个因素所促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本区农业产生并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压力、聚落及生产工具,然而这仅是诸多因素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其它因素将有待日后的研究。

    导 言

    辽河自古是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它的上游分为两支:其一是发源于吉林省哈达岭的东辽河;另一支是发源于内蒙苏克斜鲁山东麓的西辽河。由于西辽河流域是新石器一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心,故本文所提及的辽河上游暂不包含东辽河地区。按照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来看,辽河上游地区分为燕山南北两部分:燕山以北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西辽河、大小凌河、教来河等流域;燕山以南则遍布滦河、泃河以及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流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燕山等山脉分布其中。它的行政区划涵盖了辽宁省朝阳、阜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当然,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有些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要超出这个范围,或者邻近文化区的某种文化深入到此区,但上述的地理范围基本是辽河上游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一个较为稳定的分布区。

    自20世纪初,学者们便开始对该区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到内蒙古林西和赤峰地区考察,采集到红山文化的陶片和石器标本。到了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了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其中包含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两种遗存。此后,不断有新的遗址被发掘,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也依次被正式命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批重要的遗址得到发掘,同时新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也被识别出来。至此,辽河上游地区已被发现的新石器一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依次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间约从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后。

    辽河上游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农、牧、林相互交错的特点,同时使得该区的经济结构也具备了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不能将本区的经济形态简单划归到东北北部的渔猎经济文化区范畴,渔猎经济仅是它复杂经济成分中的一种,此外还包括采集、农业、狩猎等其它成分。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本区各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本区新石器一青铜时代遗址被不断发现,围绕这些发现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学者在各自的论著中大多涉及到对本区经济形态的研究,并且取得重大成果。然而,研究综述的著作至今尚未问世,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推测颇感遗憾。为了给同后研究者们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对各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在综述之余,对学术界尚有分歧的关于本区农业起源及比重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无论是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还是对农业起源问题的分析,都要以本区出土各考古学文化的发掘报告为依托,这是我们展开研究的基础。下面将在对各考古学文化做简单介绍的同时,从聚落房址、陶器、石器、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方面对重要遗址的发掘报告加以分门别类的概括。

    一、 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相关考古发现

    (一)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包括整个赤峰市和哲里木盟的西南部,以及医巫闾山到北京之间的辽西、冀东北地区。其典型遗址有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辽宁阜新查海、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此外,调查和发掘的遗址还有辽宁康平王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小河西、榆树山、西梁、翁牛特旗大新井等。各遗存的年代接近,内涵大体相同,同属于兴隆洼文化。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这是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所表现的不同发展面貌。总体来看,具备以下几个共性:

    1、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六次挖掘,共发现房址170座1,聚落形态大体分环壕聚落和非环壕聚落。选址多位于地势较高的近水丘陵和台地之上,同期聚落遗存间隔较远,但聚落内部房址成排分布且相对密集。房址皆为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普遍偏大,最大的房址被安排在聚落的中心位置。然而,随时间推移呈渐小趋势。如兴隆洼一期聚落,房址一般在50-80平方米,二期约30一50平方米,而三期则减至15—30平方米。

    2、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多数陶器质地疏松、胎厚重(有的罐底厚达2厘米),烧制火候不高;陶器均为手制,将泥圈套接捏合而成;器形较单调,平底,以深腹筒形罐为大宗;器表多满施纹饰,以压印纹为主。其中,阜新查海、白音长汗和南台子遗址都出土了陶制生产工具——纺轮和圆形陶片,共2l件,在工具总数中所占比重较小。

    查海遗址陶器采用泥圈上包下套接法成器,易脱断。器物形体大小差别明显,以直腹罐、鼓腹罐和斜腹罐三类为主要器物组合。而白音长汗遗址除具有该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陶质多为砂粒细小的夹砂陶,大都采用泥片贴塑法,帮壁包器底,逐圈贴塑。器形多见微敛口弧腹罐,偶见圈足器。据统计,南台子遗址可复原陶器108件,最多者为筒形罐92件。依大小和形制不同可分别用作盛器、炊器和饮食器等。

    3、石器方面,该文化的早期遗存多以打制石器为主,而晚期磨制石器占重要地位。生产工具的质料、形状大同小异,只是不同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有所差异。各遗址出土石器生产工具有34种,共计811件,占工具总数的84%;细石器7种35件,占工具总数的3.6%。

    兴隆洼遗址打制石器最多,且器体相对较大。以有肩锄形器最有代表性,这是一种安装有木柄的复合工具。此外还有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斧形器’’作为磨制石器的典型器物,其出土数量最多。琢制石器有磨盘和磨棒,皆周身琢制,为房址内常见工具。磨盘使用面均因经常使用而磨成内凹状。压削石器种类不多,多是小石叶用来嵌粘在复合工具上作刃。目前仅见骨梗石刃镖,这是一种复合工具。未见典型的刮削器和镞。

    查海遗址石器种类少,但数量多。以打制为主,且器形较大。铲状器皆打制,束腰有肩,柄端增宽,易于捆缚。长弧刃,刃部一侧面使用痕迹明显。斧皆磨制,斧身稍扁,正锋斜刃居多。敲砸器出土数量最多,全为自然石块,砸击使用点清晰可见。磨盘亦是长圆形的自然石块居多,磨面平凹。磨棒中段稍细,体有磨棱。穿孔器的孔系由琢、钻两种方法透穿,技术很成熟。

    白音长汗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器以扁平长方形石铲多见,打制后磨制,刃部磨制得较精。石斧中个别刃部以外的器体尚留有琢制痕迹而未加磨光,一般长10厘米左右。石刀形制多样,多打制。另发现石容器1件,拼合成筒形罐,口径12.8厘米、高16.2厘米,外表琢制,内壁打磨平整。此外还有锛、凿、磨盘、磨棒及罐。石罐表面琢制,不见亚腰形锄形器。该遗址多数居住面在靠近后壁位置发现有马蹄形泥圈遗迹和有圆窝的石块,推测可能是砸野果所用。

    南台子遗址石器以磨制和打磨结合方法为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扁平近方形石铲,计71件。该石器制法是先打制成形,再经磨光。将上部打成亚腰,便于束缚木柄,直接使用部分凸弧刃。两面“刃角”一致,形成正锋。

    4、骨器制作得十分精致,都经过磨光。共有骨制工具14种84件,占工具总数的8.6%1。常见有骨锥、骨匕、骨凿、骨针和鱼镖等,皆用动物肢骨磨制而成。特别是前面提及的嵌有厚约l毫米长条形小石片的骨梗石刃镖,为同期其它考古学文化罕见且别具一格的骨器。

    5、关于所出土的动物骨骼,兴隆洼遗址中以鹿骨、狍骨和猪骨数量较多。植物果实方面,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和杜乃秋鉴定,出土植物果实有胡桃楸(仅存硬壳),可断定为采集的食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兴隆沟遗址2002-2003年发掘中,发现有栽培作物黍和粟的炭化籽粒,分别约1500粒和10粒,这是迄今中国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植物的实物证据。

    6、玉器出土约几十件,环形玉块出土数量最多,是该文化典型玉器之一,而且玉器均为小型制品。兴隆洼先民制作玉器已注意选材,色泽多呈淡绿、黄绿、乳白或浅白色。虽然器体较小,但能够琢磨成形,并已经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

    (二)赵宝沟文化

    继兴隆洼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赵宝沟文化,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5200一前4470年左右。分布范围波及到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一带,燕山北麓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教来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以及燕山南麓的滦河流域,是该文化的集中分布区域。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小山、南台地、翁牛特旗的小善德沟、林西县白音长汗、水泉、克什克腾旗南台子、上店、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河北省迁安县安新庄、迁西县西寨等处。本区内典型遗址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赵宝沟文化房址皆为半地穴式且成排分布,平面呈长方形、方形或梯形。尚未发现围沟或墙址。居住面上都挖一略呈方形的灶坑,有的房址居住面呈二级阶梯状。聚落遗址经大规模发掘的较少,仅水泉和赵宝沟两处遗址颇具规模,尤以赵宝沟遗址最为典型。赵宝沟聚落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分为两区。一区共有房址灰圈82座,正式发掘的12座;二区共清理出6座房址。两区中,大型房址1座,面积近百平方米;中型房址共清理4座,面积在30-80平方米;其余13座面积均在30平方米以下。水泉遗址共清理房址17座,由于遗址遭到破坏,据推算原有房址数量应在30座左右。不同于其它房址的是有单间、双间之别。

    2、陶器主要是生活器皿,以夹砂陶为主,且出现了泥质陶(红顶钵即为其代表)。制法上,除采用泥圈套接法外还有泥条盘筑法。种类丰富,椭圆底罐、圈足鼓腹钵、尊形器等为该文化典型器类,但筒形罐数量最多。纹饰上除之字纹外,又增添了几何纹、鸟兽纹和彩绘纹。制陶技术明显改进,发明陶窑并得以推广,致使陶器烧制火候普遍提高。

    赵宝沟遗址陶器除筒形罐外不少器物外表都经过磨光。器形较简单,多为平底器。器类有筒形罐、椭圆底罐、圈足圆腹罐、圈足钵、盂、碗等。前三者器壁较厚,一般在0.4—0.5厘米左右,有的筒形罐底厚接近2厘米。其它器类壁厚多在0.3厘米以下。

    敖汉旗小山遗址仅见器皿与炊器之类,完整的与可复原器物37件。90%以上为夹砂褐陶陶器,泥质陶甚少,仅有5件红顶钵,其中夹砂磨光陶器最引人瞩目。除具有该文化的典型器物外,还有盆、盂、敛口鼓腹罐等。筒形罐的形制与纹饰独具一格,也是一种重要器类。(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百一十四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1
欧洲的聚落与景观考古
新书|《东北新石器时代》《东北与北方青铜时代》
云南省简称“滇”的称谓由来
探寻中华文明记忆,从这里说起
伊朗考古学发展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