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八

□      湖     山

 

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老子以逆向思维形成了“顺生逆修”的学说,“归婴”养生就是其代表性的理念,“归婴”强调的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保持阴阳和合,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元气淳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标。后世道家又将“归婴”,进一步发展到“胎息”,通过练气调节呼吸,达到神气相合的境界。老子的“顺生逆修”理念,对现代人的养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归婴”就是追求阴阳和合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着柔弱,甘愿处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处于卑下的地位,恒常的德行就不会丢失,从而回归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

老子认为“雄”和“雌”是一对阴阳,阴阳和合才符合“道”,婴儿的生命力旺盛,处于一种阴阳和合的最佳状态。老子的“归婴”不是让人们穿越时空,回到婴儿期,而是像婴儿那样,达到最佳的阴阳和合,具有婴儿一样的旺盛生命力。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万物都包含着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运动产生和气。“和”就是调和、和谐,阴阳精气的互相调和。“和气”就是阴阳二气通过“冲气”产生的一种新的生命原生质,指物体处于适均、不偏胜的状态,这就是“和合”状态。

冲气以为和,既指万物的生命由“和气”所生,又指万物的生命是在阴阳二气的和合状态中存在和发展的。老子的这一智慧,运用到养生上来,那就是要使得阴阳达到对立的统一、平衡和合。婴儿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处于阴阳最为和合的状态,养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这种状态。

二、“归婴”强调精神的返朴归真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hǔi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是老子描述婴儿最精彩的一章,意思是含有深厚德行的人,好比是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都不去咬他,猛兽也不去伤害他。凶鸟不去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拳头却能握得很牢固。他还不懂男女交合之事,可小生殖器却会经常挺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婴儿整天大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和谐到极点的缘故。懂得阴阳和合的道理,就叫做懂得了常道,懂得常道,就叫做明智。过分的贪生纵欲,就叫做灾祸。不顾一切地意气用事,就叫做强横。万物壮大了便逐渐走向衰老,不认知这个道理而强求壮大,这就叫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过早地灭亡。

老子所强调的“归婴”,并非生理上的“返老还童”,而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返朴归真状态。人如果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就达到了“摄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一般的人是很难达到的,只有赤子婴儿才能够达到。

赤子含德之厚”——养生先养德,像婴儿那样轻松自然,纯朴无邪,含德深厚才符合“道”,尊道贵德就能战胜丑恶凶横,达到健康长寿。老子在这里把“道”人格化了,希望人们去仿效。

婴儿常德不离”——老子将有深厚德行的人比作婴儿,因为婴儿与世无争,不会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老子认为“寿源于德”,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长寿。

婴儿能专气致柔”——“摄生”要注重养气,不断地培育元气,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养气要像婴儿那样,使气专一、凝聚,不分散,不游离,才能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赤子精之至也”——养生就是蓄养精气神,婴儿的精气神达到了至极,婴儿精气旺盛,所以小生殖器经常勃起。人的精气旺盛,就能健康长寿。

赤子和之至也”——婴儿的和谐、协调、和气达到了至极。这就是“摄生”向往的最高境界。婴儿由于元气淳和,仅管日夜啼哭,但嗓子不会沙哑。这是什么原因?是婴儿会运气,是极度和谐的原因。婴儿发音是用丹田之气,气从下丹田发起,通过中丹田和胸腔,再从嗓子发出来。

如婴儿之未孩”——婴儿无知无欲,没有明显的心理、精神意识,更没有成年人的功名利禄之心,极其地浑朴、本真,所以他们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管子·内业》中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善怒,道乃无处。”人生应当以快乐为主要的生活状态,如果经常情绪忧愁、悲伤、愤怒,就谈不上养生。欢乐的情绪,乐观的精神状态,能使人身心和谐,这是人健康长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归婴”与“胎息”

道家的内丹功最终目的就是“归婴”,回归婴儿的状态,其理念与智慧就来自老子。“归婴”也成为道家内丹功的重要术语。后人对老子学说又有发展,他们倡导的不仅是回归“婴儿”,还是要进一步回归到“胎儿”,像胎儿那样呼吸称为“胎息”。

“胎息”一说,出于《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南北朝时,胎息已经在道教中普遍流行。其锻炼方法包括行气、服气、守窍、存思、存神、内丹等。这些功夫,能调制呼吸,以达胎息。

这是模仿胎儿呼吸状态的吐纳功法,指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合,鼻子呼吸若有若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后汉书·王真传》:王真等悉得行胎息、胎食之方。再如明代袁了凡《摄生三要》: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脐带系于母之任脉,任脉通于肺,肺通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气皆从脐上往来。

曾有人问到邵逸夫先生的养生秘诀,他的回答是:“常练气功,笑口常开。”他在90岁的时候,上了武当山,向诚玉道姑(享年118岁)学了一套延寿气功。从此,邵逸夫便每天练习这套延寿气功。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功两个小时。由于坚持锻炼,蓄养精气神,他在2010年初才退休,比普通人的退休年龄晚了40多年,活到了107岁的高寿。

这里又进一步想到了“顺生逆修”之说,其实人活着是一天天远离婴儿状态,而要回归于婴儿状态乃至胎儿,不就是“逆修”吗?再看陈抟就有“逆炼返本”之说。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陈抟则逆化为:炼精为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由此构成了一个“逆炼返本”的系统,就是所谓的“逆则成仙成佛”。

无论是“归婴”,还是“胎息”,我们从老子“顺生逆修”的养生学说中,接受到的理念就是:人不仅要健康地活着,还要像婴儿那样健康地活着,这才是一种养生的最高的境界。

婴儿的生命还给人们另一个启示,如老子说:无为无不为婴儿的那种状态是“无为”的,然而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无不为”的境界。当然,老子所说的“摄生”也并不是那种“无知的无为”,而是要人们达到“真知后的无为”,是“得道后的无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论气
老子“和”文化述要
第五十五章
衣养万物——《道德经》与生态文化(第五章)
【共读】《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道德经》第55章#和合曰常,知常曰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