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费公新我书法和太极拳艺的契合关系浅谈

——祖父费公新我书法和太极拳艺的契合关系浅谈

启功先生在评价祖父费公新我的书法时,有诗曰:“新翁左臂新生面,草势分情韵倍长”。其中提到了几个书法美学上的概念: “势”、“情”、“韵”。那么 这“势”、“情”、“韵”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在祖父书法创作及书法作品中得以运用和体现的呢?我想从和祖父生前亲身接触的第一手经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想法和体会。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孔子家语·相鲁 》),祖父在其书法(文事)以及其太极拳艺(武备)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两者间有哪些契合,以及如何发挥运用的,我把亲历祖父平常的创作生活习惯,以及聆听祖父论艺的言谈话语,点点滴滴整理成文,也是算是作为对祖父书艺生涯的一点记录。

1964年春节假期,我随父母到苏沪两地探亲。我还不满四岁,是头一次亲眼见到祖父。 那时祖父62岁。我年幼矇懂,只记个大概轮廓。旅途劳顿了一天一夜,到达了苏州。次日一早,我母亲忽然大喊:开文不见了,开文不见了。在干将坊的老宅里四处寻找,也不见我的踪影,急的团团转。祖母提醒说:每天这个辰光,爷爷都在大公园里打拳,应该是带开文一起去了。根据我母亲的回忆那天刚刚下过雪,祖父领着我从干将坊穿过石街古巷,经草桥转进石桥弄来到了大公园。眼前白茫茫,相比刚刚经过的狭街窄巷,这里是一片开阔。祖父将我安顿片刻,就开始让我随着他打起了太极拳。 在白雪的衬托下,他清瘦俊逸的身影,,像是一幅动感的剪影画,驱体游气、运手行云……

镜头拉到民国时的十里洋场, 十七岁祖父随父辈开始了沪上学习商务之途。记得祖父晚年有次在他的书房里,指着墙上他年轻在上海时的照片对我说:“那辰光大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照片里的我也是洋装分头了。可是刚到的辰光,真真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和震撼。这对以后我决定改行学绘画影响很大。” 与黄浦江只一肩之隔的, 有 “钱庄街”之称的江西路,是祖父学习商务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量洋行、银行、钱庄、信托公司、贸易公司。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完全由吴兴南浔丝商私人集资控制的浙江兴业银行就设所于此。这里是中国最早“西化”的历史前沿,并且周遭都是熟悉的土语乡音,对于年轻有志的祖父来说,逐渐如鱼得水,也萌发了他未来从艺的冲动和理想。 由于祖父自幼身体瘦小羸弱,患过两次大疾,所以有意强身自健。但是苦无场所、难寻高师。上海外滩公园离祖父从业地就几步路,但是公园自1868年建成后,一直属于外国 租界,不对中国人开放。到1928年,纳税西人会通过了向中国人开放外滩公园的提案,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祖父有机会到外滩公园一边进行晨练、一边探访高师。在1929年5月,祖父加入国术分会,冬初入中山武学会,终于有机会跟随太极宗师吴鉴泉,姚馥春等系统学习太极拳法和兵器。 自此坚持日习,风雨无阻,从未间歇。祖父渐渐懂得了太极养生健身,贵在行气。学太极拳,就是学阴阳开合,虽然太极拳有十三势,但都是化自于一阴一阳两个势子,一通百通。1931年祖父和黄笃初伯父(祖父的外甥)从上海联请吴鉴泉先生的嫡传弟子段方先生去祖父老家吴兴双林作拳师,随即成立了'双林太极拳研究社’,以位于新绢巷的双林丝绢会馆做为社址,广招学员,传习吴式太极拳和传统太极剑法。1934年9月10日,祖父正式弃商学艺。当时洋风炽盛的大上海,中西杂糅,文化前行。祖父努力学习西画的同时练习中国书画。从不放过每一次艺术展,观摩学习。祖父说:“在画展上,见有人写’仿笔意',’摹笔法'等,始知书画也讲究用笔。”1938年祖父迁居苏州后,为了生计,在大公园东斋茶室教授太极拳和水彩画。祖父在坚持艺术创作的同时,从未间断习拳,大公园就成为祖父每早必到之处。

1955年昆剧大师,苏州名士顾笃璜先生聘请祖父为当时昆曲传习所的“继”字辈学员传授太极拳法。现在昆剧名家,以《牡丹亭》著名的张继青女史、以及现居美国纽约的海外昆曲社副社长尹继芳娘娘都曾经是祖父的太极拳学生。张继青女史说跟费老习拳,在身段、唱功、以及气息调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记得2009年秋,我正在纽约唐人街饮早茶,无意间看到从窗外匆匆而过的尹继芳娘娘,我赶紧快步追出去。尹继芳娘娘先是一愣,见是我很是开心,异乡见故人,马上约我到她家小叙,谈到她当年跟祖父习拳的经历。记得当时地点是在苏州文衙弄里的艺圃,此处曾为“吴门画派”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艺圃被几个机构占住,嘈杂熙攘。祖父就在艺圃博雅堂教授太极拳。顾笃璜先生回忆说:当时考虑聘请费老任教,“首先因为新我先生拳法高超,又因为新我先生是艺术家,由他来教学生,更容易帮助学生找到太极拳法与昆剧表演艺术的结合点。”艺术是相通的。 太极拳与书法都讲蓄势。太极之力发自于脚,主宰于腰,表现在手;书法用笔之力,柔韧蓄势,也是书家静心滤气、力运而成。祖父说:“打拳与书法看来好像说两件事,但道理是一个。比如打拳的动作,没有直出直入,近乎曲线、圆周运动。而写字也有类似情况,欲纵先托,无往不收。再说打拳的要领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也和写字雷同,特别是创作大尺幅的书法作品,也必须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再到肩、肘、腕、指,所以说形于手指,发于笔毫。当然并不能机械去看待它们,而应该有机地联系着。”

1957年春, 祖父参加苏州市武术评选工作。1958年2月1日晚,祖父在苏州大公园东斋茶室举办了武术理论讲座, 并印发了太极拳艺的参考材料。时值隆冬,下着大雪,可是出席会员的热情极高,全神贯注地倾听祖父讲课。他讲了多年来练习太极拳的亲身体会和感受心得。 吴式太极拳,原名“十三势”。 势是气流动的外在能量趋向,而气是势的本质所在。太极拳通过架子,利用阴阳开合导引内气运行,《十三式行功心解》曰:“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故习拳要求姿势必须正确,才能达到功效。太极拳力求达到阴阳平衡。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都会形成疾病。 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流全身。太极拳以用意不用力,无力打有力而名扬四海,其内涵是势,所以太极拳又称'八门五步十三势',八门五步是八卦五行在武术上的应用,八卦代表四方八面,五行代表螺旋扩大及螺旋收缩,八门五步是十三总势,代表势的立体扩大与缩小。

1958年祖父右手残,习拳如常,由于器械的重量,不再用太极剑了。作书也多于作画。一边开始练习左手写字,一边加紧了对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逐渐把书法与太极拳的某种契合之处慢慢总结起来。在谈到太极拳艺关联书法创作时,祖父认为:“ 只有太极拳的从容和缓还可捉摸,一些理论如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放即是收、收即是放、断而复连等比较有意义,又和书法相契合,倒不是单单可以揣摹它的动作,还可补充我们书道的理论哩。”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评论孙过庭草书《书谱》时说:“一气贯注,笔致俱存,实为草书至宝。”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所云:“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这样才能表现出通篇的气势,书法行气首先是笔墨点线中气的贯穿。 以笔墨点线“黑”对空间“白”的内擫、外拓促进气的运动。气既充盈于笔墨点线“黑”,也弥漫于所有空间“白”。黑白即阴阳,书法形式动感的“势”便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产生。 正是邓石如所说的“计白当黑”。祖父向林散之先生讨教书法时,林老说: “字是要写白的,字有大小、疏密结合才有气。贯气重要,气不畅,太老实。 黑白要分明,紧紧,空空, 得势也”。 祖父跟我说:“林老说的太好了。正如打太极拳,不仅要运体内之气,更要采天地之气呀。”书法形式动感上的一笔之势、一字之势、一行之势、一篇之势的取得,同太极拳得气相通,都是化自于一阴一阳两个势子,一通百通。

1969年,因父母下放干校,我被寄养在祖父家。祖父已经67岁,依然健步如风。每日清晨去大公园习拳。当时祖父的左笔书法已经颇有名气。常常见到名人书友来访,我也在一旁倾听他们谈艺。 不明白时也请教祖父。当时学校回家作业并不多,祖父教我临习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我只挑字帖中认识的字临写,祖父看后说:那些笔划多的字,虽繁倒是好写,可惜你不识。而你认识的字,看似简单,但是你能搭好间架结构,倒是有些不简单。祖父谈起自己左手练字时的SPAN>辛说:“比如笔划要粗细匀称尖团变化,点的要有俯仰顾盼,间架要舒适以至重心稳定,这些我在右手上都摸得熟了,但左手并不听我大脑指挥,它好比人中的低能儿,实不能和右手比的,只有重新练起,其进展比右手难,年龄也有关系吧!”书法首先是用笔结体,也就如同太极拳的架子。书法称:“正手脚”。而气是笔势形成的基础。骨气之不存,则笔势无从显现;骨气的贯穿催生了点线之势。气从运笔熟练中来,熟练才能行笔不滞。无论线条大小长短,笔到之处,锋铺墨注,行气则势自生 。后来我大了读到晋代葛洪曾言:“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才略略有些开悟。

1983年,我赴苏州大学任教,又回到祖父身边。时光荏苒,祖父已是八旬耄耋老人。他每日“书债”不断,但是仍然精神矍铄,坚持晨练。只是很少打全套太极,以习浑元一气功为主。我也一边跟祖父学习写字,一边学习一气功。1987年苏州市武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研究会筹备成立,祖父应邀参加在白塔西路的北塔茶室举办的成立大会,并挥毫书写了“得其环中”。“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追求气势,不是强作,自然得来,才会意味无穷。

我祖父身边,常常帮助研墨、抻纸、镇边、吸洇。近距离观察祖父的书法创作过程。发现祖父往往将首尾两字写得格外凝重沉稳 。祖父说:“是嘛?习惯使然吧。”我想是不是祖父将打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自然地运用到每次的锋铺墨注书法创作中了。太极拳讲求:起须五心相应,承应中节相随,转必松沉流连,合则根追能留。书法同理:积笔成字, 排字成行,累行成篇, 一笔的笔势往往左右着一个字的体势,而一个字的体势又会影响到全篇的气势,正如《书谱》所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山水画家吴木先生是这样描述祖父费公新我打太极拳的:“只见他园转如意,毫无生硬之处,如画家的南宗山水,百看不厌。……最后费老一一归原,呼吸及神态和平时一样。”

发现祖父在书写竖划时,总是先右后左,字行也呈左右摆动势态。祖父说:“这倒是亚明先生给我的提示。”我想打太极拳的路径是否与书法条线和章法都着意于“曲”有关:老子曰:“曲则全”“曲成万物” 。 书法的点线运行与太极的腾转挪移都是曲中现直,直中含曲,非圆即弧'没有纯直。书法线条中,即便看似走直,而在起笔与收笔之末梢微妙处,也是暗含曲意。项穆在《书法雅言》中称:“书法要旨,有正有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研,多谲厉而乏雅。”所以祖父在书写时,正欹聚散,“曲”尤其明显 。另外太极拳和书法都追求曲则韧,太极拳缠丝劲功既有松紧融合的掤劲,又有乘势借力的捋劲。而书法讲求线条应该象上了劲的发条般那样,张弩引箭,富于弹性。两者同理。祖父为了保证书写时自己身体和书写内容的气息顺和,总是先行把书写内容背熟,行笔时起承转合,有疾有迟,不滞不浮,自然畅达,大胆落墨,一气呵成。

祖父对我说:“开始用左手写字,艰难无比,但是到后来我渐渐悟出它的好处来。特别是在分行布白上。习惯的行文是由右至左,一行写出紧接一行。而左手作书,臂手不掩前行,虚实疏密,一览无余;容易审度位置,映衬呼应,灵活调整章法,这样自然关照了字形大小,笔墨浓淡的铺阵变化。”确如古人所说:“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祖父说:“用左手前,书友们指出我的字滑、浮、飘。不得已改用左手后,自然出现了仄、拙、涩。天助我也。”塞翁失马,左手作书不仅在行笔上而且在分布上的显现出自然优势,真是自助者天助之。

祖父说:“我在观赏中,一次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一条王铎的巨幅,洋洋洒洒、如璎珞联结,其开头似从天外飞来,其未了还余音袅袅想见他任情恣性而又盘根错节地一气挥写的,它是气势夺人,旁边的作品,没法和它争观众的,我的心情被他鼓荡了。又一次见到弘一法师一副对联,它不象王铎那样pan >用气势来夺人,而是静静的一尘不染的用高洁的有禅意的情操感化了我,我掉过头,回到家里还是印象不散。” 清刘熙载云:“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艺概》)。书法作品的神韵是气的表现,如同人的精神气质,可以分别体现出儒家的正大之气, 道家萧散之逸气, 佛家空灵之气。我想无论是王铎的奔蛇走虺,弘一的玄妙空灵,这些“气韵”不仅是书法形式上势的表现,也是书家精神追求的体现。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形质成而性情成。” 郢匠挥斤,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字文之间、行列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会显现出来。 神韵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有迴味,如謦钟余音,绕梁三日。

祖父讲述他从练字到学书的过程:“从'意’字起渐渐走上书法了。后来读着恽南田论山水画有一句:'笔墨无情,用之者不可无情’就感到'情’字重要而插入,辞去了'神’字,因感'神’字有些不可捉摸,再后来又感到常见有'神而明之’'出神入化’字句,'神’还是可用,后来又想着有一句:'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索性连'化’字也放入,可是我的看法,也常变动的,反正这都是我的悬想,自己应该去追求的。” 祖父一直把“晦涩难懂”、“玄妙高深”的书法理论,通过具体的书法实践加以理解、调整,再付诸实践,反复验证。祖父说到练太极:“ '心静用意’,不是故意运气,蛮力用涩, 反滞而不灵。”太极 《行功论》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万能收敛入骨。”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 “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刘熙载《书概》中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法之气息都是书家精神气pan >质格局和审美的自然流露。书法用笔千古不易,但是为者不同,气息炯异。情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它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

祖父以太极拳入书,是一个不自觉到自觉;再从自觉到自然的过程。在书法创作中逐步做到无意于佳,自然天趣,不拘陈规,随情而行。久而久之,经历不断的内外修炼,他的书法在不经意间,逸气自然显露,“草势分情韵倍长”。回到前文的第一幕:在雪地里,祖父领着幼小的我,随太极动势游走,两个鲜活的身影时缓时急,时放时收,时升时沉……是不是很形象地把包世臣在论王羲之书法时所说的场景展现出来了呢:“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

文情武备左书翁,勤勉谦冲惊碧穹。

太极无痕超象外,阴阳一气得环中。

墨端指劲求新异,筆势拳柔契妙同。

待到龍蛇追曳练,毛錐神韵自玄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与太极
太极拳真谛。
太极与书法
这位大师的太极拳拳论你没有看过!
不做到这一点,你练的就是太极操!
威海玄同太极拳馆,玄同说太极:太极拳到底是练形还是炼形,这两字是不同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