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数学教学促进职高学生和谐发展的尝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职高学生的实际,对职高数学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思考,探讨通过数学教育促进职高学生基本素质和谐发展,实现差异成长。内容包括: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实行民主教育,实践学生主体观;科学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2.教学目标三维化,重视职业能力倾向,促使学生发展多元化。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产生谐振效应,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4.寻找数学与学生实际、专业特点的结合点、生成点,提供合适的数学、可选择的数学,利于他们自主掌握必需的和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5.通过数学教学,进行科学人文精神的开发,使职高学生尊重合理的规则,养成规则意识,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快乐,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关键词: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    职高学生    数学教学

 

一、研究背景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口号,更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注重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的培养,着眼于能力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广大一线劳动者的地方。从它的实际情况来说,它是对特别不适于应试教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也是最需要素质教育并需要素质教育积极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几门主要专业学科学习的好坏,而应该让学生和谐发展,使学生能具备向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机会和可能。

 

二、和谐发展的主要内涵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表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大师的人才素质观昭示我们,仅仅搞好单科教育是不够的,还应注意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谐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用数年的心血,调查了大量的巨商、各方要员和学者专家后,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这些成功人士取得事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只有15%得益于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靠自身具备的各方面良好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需要身心和谐发展。在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职高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涵:

第一.身心全面发展,主要是对个人内部素质结构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高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要形成比较完整的素质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从领域来说,有德、智、体、美、劳等不同方面;每一领域又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如智育包含掌握知识、养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等不同要求,德育包含具备职业道德观念、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完善行为方式等侧面。全面发展既涉及到不同发展领域之间的协同性,也涉及到每个领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平均用力,或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强调基本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统一性。

第二.身心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个人发展的动态要求。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应为他们一生的不断发展打好基础。可持续发展正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需要而提出的要求,所谓发展的持续性,是指当前的学习所具有的持久发展价值,即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长久地发挥作用。一般而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人格力量和行为习惯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长久作用的,要使职高学生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就要在这些最基本的方面多下功夫。

第三.体现时代要求。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职高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因此,要在培养规格上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给予高度重视。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积极上进,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变革,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第四.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对个人发展状态和过程的定性要求。健康发展是身心发展的质量标准之一,包括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等具体方面——我们的职高学生要有完整的人格和独立的操守,同时又要有排解各种心理困扰的能力。健康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发展过程的规范,即促进职高学生发展的方法、方式,应该是健康、科学和道德的。健康发展是学生服务社会、完善自身的重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促进职高学生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职高学生人格完善问题,要提高职高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我意识,及时帮助职高学生排解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

第五,主体性发展,这是和谐发展的灵魂和内核。增强职高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使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觉和自律,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性反映,是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弘扬主体精神,这是和谐发展的最终追求。职高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工程,要从意识、能力和品质等方面人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环节,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提高主体性。

总之,追求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和谐发展是个人需要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现实进步与长远发展的统一,是以主体性的提高为核心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它同样或者说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实行民主教育,实践学生主体观;科学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融情于理。

情感是激发想象的动力,是丰富鉴赏的酵母,是稳固道德的根系。教师的教学应该散发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倾注着教师的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反之,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初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对教师敬畏有加,职高学生在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因为成绩的不理想而和教师关系比较疏远。进入职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同学在高中阶段步入了成年),对人际关系日渐关注;师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不少师生以姐妹、母女相称;加之职高数学教与学的压力明显减轻(会考要求较低),作为职高教师的我们更应对学生思想、生活方面增强关心,尊重学生幼稚的成人感。同时有意识地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敬岗爱业,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和你协调一致,努力创设愉快的教育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往往能够体验到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潜移默化形成的底蕴自然也就能伴随学生终身了。

2.实行民主教育,实践学生主体观,承认差异,实现和谐发展。

基于人的主体性发展原则的现代职教观告诉我们,学校教育须始终为学生发展、深造、就业着想。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三个观念: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一切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所在,提供适合于发挥每个学生潜能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迫使所有的学生同样学习;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习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参与者和探索者,由“模仿型”向“探究型”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第三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体现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定优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体现自身的价值,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越来越重视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从而提出了人才的柔性加工绿色教育等概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人人可以成才,时时可以成才,处处可以成才的环境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是一个“△”宝塔形的构成,它的项端是高层次的人才,中部是有许多高中级技能的操作人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部分人的需要量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允许学生存在差异,只有对学生差异的承认,才会是和谐的。因为没有现实的学生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发展就是学生素质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这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差异,还要求差异的和谐与和谐的差异。因此我们既要坦诚地认可差异,同时又真诚地追求和谐。职高数学教学深化分层次教学,试行学分制管理的改革措施中,要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选修课、活动课及分层次教学法,在差异与和谐中寻求平衡。

3.科学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导”得如何,“导”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也很大。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花精力、下功夫优化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尊重的原则,肯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善待学生潜能的发掘。因为只有尊重,才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合适点。

2)坚持激励的原则。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手段,是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上进心的必要条件。我们教师要善于用第三只眼(心)去看我们的职高学生,在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同时,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3)坚持自主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做人,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实践中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4)坚持享受的原则。教育的本义是“享受学习,享受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享受到进步的舒心、智慧的力量、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活力、合作的激情、探究的魅力,在强调学生学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引导学生追求学习的个性化、生活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学习、渴求学习,如品味人生般体验学习、享受学习。

 

(二)教学目标三维化,重视职业能力倾向,促使学生发展多元化。

传统的职教观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操作型、实践型教育,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开设,都应该以“能胜任某种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育中就体现为过分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重一技之长的倾向。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能让学生马上上班顶岗,适应周期较短。这一向被传统职业教育所推崇的优势,却正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弱点——由于过分夸大了对学生就业顶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从而造成了毕业生的适应面窄,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认识和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关乎课改成败的关键,是关乎能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有别于岗前培训班,它的培养目标已不再是单一的顶岗就业,中职毕业生有的就业,有的继续升学。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量化的和能够评价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更多的是隐性的,是一时无法评估的。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担心课堂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不肯多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当然,教师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后两者,就实际上背离了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建构,而要达到这一追求,那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平分秋色,而应各有侧重,且对学生的素养形成是积极的、有效的。

近几年,在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有一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它给“能力倾向”注解为“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换言之,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潜力如何。

(1)                       能力倾向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职业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而专业知识技能则仅仅影响其在某一有限或具体领域的活动效率。

(2)                       能力倾向是相对稳定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变化。而专业知识则比较容易改变,既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在短期内获得增长,也可能遗忘或丧失。

(3)                       能力倾向表现为一种潜能,一种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已有的水平和现实性。它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将会怎样’,而知识技能则关注‘现在怎样’。”

在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题中,我们可以处处找到数学的影子,如判断推理测验、资料分析测验、数量关系测验。

国家公务员录用必须通过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也从另一个方面昭示着我们的职高数学教育目标绝不能单一。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已经达到了“必需、够用”这个度,对职高的数学教学就随心所欲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把教学目标单一化了。其实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更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改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产生谐振效应,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育人观的合适定位。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一种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聚的全面的活动,是学习者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自主自决、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提倡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知识建构是主体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扩大与活化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生成性、主体性特点。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实践贯彻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实行民主教育。教师要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学要体现出“沟通”与“合作”活动的特点,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扮演着引导、启发、点拨、解惑等角色;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2.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结构,使数学教学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

教育包括数学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外在影响力量。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数学教育的节奏超过了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数学教学,这就是所说的“拔苗助长”,将会摧残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当数学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数学教育就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只有在数学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节律和谐,并能产生谐振效应时,教育的影响力量才最大,并能取得最大的功效。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 

1)坚持数学教学设计最优化原则。

数学教学设计是规划数学教学系统合理有序的过程,包括确定数学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任务,确定数学业绩目标,规定数学教学进度,选择数学教学媒体,评定数学学业成绩等。职高数学教学绝不能是本本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学内容,又要备教学方法;既要进行教材分析,又要进行学情分析……必须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不断优化,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教学设计最优化就是要优化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的优化设计。

2)坚持新授知识熟悉化原则,数学教学应“雅俗”共存

对身心发展还不完善、知识层次水平不高的职高学生,一味强调数学“科学性”的一面,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不适合学数学的自卑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适时、适量地渗透“通俗性”的人文事例,就有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状态。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获得新知识的。主动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是实施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供“先行组织者”,使新授知识熟悉化,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要领、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坚持精讲精练原则。

数学教学讲授内容要力求少而精,练习训练也应该力求少而精。摒弃“满堂灌”,科学地选择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开展专题性研究课,充分挖掘例题的功能,对例题进行变式,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领会,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坚持分层指导原则。

职高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职高数学教学分层指导的必要性。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是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举措。为了达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的分层教学、分层指导是隐性的分层。我们绝不能把职高学生分成ABCD档,然后分别编班或编组,刺伤他们脆弱的自尊。但我们数学教师又必须按照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在头脑中分成ABCD档,而且ABCD档的学生是在不断调整着的。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施分层指导,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找到乐趣,得到进步,都学有所获。

5)坚持启发探究原则。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为主,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哪怕是激烈的争辩,达到生生互动,让学生说服学生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要生动、有效得多。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为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坚持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反馈是师生间的双向循环活动。一方面教师将评价及时告知学生,利于学生自行调节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调控、指导。通过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要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可以使数学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3.让数学课发出美的光辉。

数学的美,还在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16世纪末担任过伦敦市长的英国数学家兼教育家比林斯利就发现了数学具有美化人性的功能。他说:许多艺术都能美化人们的心灵,但却没有哪一门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修饰人们的心灵。我国数学家徐利治也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事实上,数学是一门最美的科学,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就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具有简洁美(抽象美、符号美、统一美等)、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等)、奇异美(有限美、神秘美等)。美在一个困难问题的简单解答,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美在种种图案、建筑物、衣服式样、家具及装饰等事物的对称性上;美在人们对和谐、有规律的事物的喜爱以及从事物中发现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秩序和规律中。

比如:函数y=f(x)这一简单的表达式,把两个变量XY的关系通过对应规则F并且用等号连接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数学的符号美和简单美;圆锥曲线图形的对称、杨辉三角的对称等反映了数学的对称美;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四)寻找数学与学生实际、专业特点的结合点、生成点。提供合适的数学、可选择的数学,利于他们自主掌握必须的和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职高学生绝大多数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失败者,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伤痕累累,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报考职高躲避普高对数学学习的高要求,专攻专业技能,以求谋职立业。但作为学校培养的对象,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根本需要为出发点和动力,不仅要重视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多重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鉴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来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联系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职高数学教材的改革应突出职高教育的特点,使之更接近社会实际,贴近所从事岗位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不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但要以职业教育的目的出发,掌握从事职业必须的基础知识。要把数学中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和数学建模方法等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求解方法融入教材中。

在高呼专业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职高数学教师决不能抱着一本统发的教材,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师必须合理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添,使之切合我们职高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实际,使学生学习适合他们的数学。

第一,适当处理教材,使之通俗易懂,改变学生心目中的数学原有的繁、难、偏、重的形象,帮助职高学生重拾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数学的知识意向,注重抽象描述,高扬理性,注重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等智力因素,而漠视学生的情感、兴趣、习惯、性格、意志、审美等人文因素,削弱了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功能。根据职高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我们不能再让职高数学板着一张学术脸,让职高学生退避三舍。职高数学教学应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凸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根据专业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使教学内容“新、活、宽”,把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机融入课程。受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初中阶段的地位,现在在新的学校有了新的起点。让他们学能学的数学,在一次次的体验成功后,有一种感觉——与其夹在高蓬底下遮阴,倒不如在适当位置享阳。在职高数学学习中找回自信,找到了自身的适合点,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中等职业数学教育才能走出当前的尴尬与低谷的境地,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发挥数学对学生的人生规划的辅助作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具有综合化的复合型的人才。

第二,在数学教学中寻找与学生实际、专业特点的结合点,促使数学学习有效推动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整合(或补充或删除或重组编排),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对数学内容和一些专业课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编排,吸收了数学学科和专业课的长处和各自特点,优化了课堂教学,加强数学课和专业课相互渗透,利于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第三、借职高实行学分制的东风,积极开设选修课,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可选择的数学。

数学学科课标提出“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的理念。记得有位学者说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也就是说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数学虽是一们科学,但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倡导并确立这样一种理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融入生活,让生活走向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师要积极开设选修课,展示抽象的数学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供给学生可选择的数学。在由数学衍生的各类选修课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论的渗透,引导学生从周围生活中积极寻求数学学习的主题,选择数学学习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捕捉数学学习的灵性。如数学在证券市场中的辐射应用,在结构制图的应用,开展市场调查统计等等,鼓励学生主动适应生活,参与生活,改变生活,学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学习有关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提升自我生存的资质和情趣。

(五)通过数学教学,进行科学人文精神的开发,使职高学生尊重合理的规则,养成规则意识。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快乐,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上一世纪欧洲的一些知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发现数学具有制怒的作用数学教育能使粗心的青少年变得细心,能使性格粗暴的人变得温顺起来数学还能教会人们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数学能杜绝人们的主观偏见,还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并能增长人们对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数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本质力量的反映。在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加以开发,使其价值辐射到整个教育过程。

1 数学的论证——求实与诚信。

    数学早在古希腊欧几里德时代,就建立了公理体系,研究就“有法可依”了。公理本身是人们在对有关现象进行大量考察、探索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立的,学生学习数学首先是建立在对公理深信不疑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推理论证,来不得半点虚假——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会影响和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建立诚信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2 数学的规则——理智与自律。

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发展个性,但“个性解放”并不等于不需要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个性规则这一矛盾。为了更好地提高职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职业教育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也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数学中的结论是公理和定义的约束下形成的逻辑结果,而不是情感世界的宣泄;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遵守数学规则。这种对规则的敬重能够迁移到人和事物上,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社会公德、秩序、法律等内在的自我约束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便是数学规则影响人们行为规范的最好诠释。

3 数学的探索——勤奋与自强。

解数学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在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到来后的全力以赴。伟大数学家波利亚曾这样认为:如果在学校里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成功了。

这些成功的经历能够培养职高学生对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这也是我们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4 数学的严谨——敬业与责任。

    学习数学常常需要对问题进行不断思考不断分析,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与对事业的执着精神,而且从中体现出来的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文化精神也能使人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数学学习就这样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5 数学的思维——智慧与创新。

    数学是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抽象的结果,学数学使人聪明是人类社会达成的一致共识。对我们职高学生来说,多数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数学关系不大,但数学思维培养人思考问题周密性,数学中的变换、化归培养人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仍然是受用终生的。

6 数学的瑰美——情趣与和谐。

数学美具有在数学问题中所揭示的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还有数学的内在美。同时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它学科由于数学的参与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这种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现实世界和谐与统一。数学教师都有同感:无论是上好一堂数学课还是听一堂好的数学课,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就职高数学教学而言,应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数学美,使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和欣赏能提高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丰富想象,愉悦情调,涵养道德的目的。

 

职高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使职高学生尊重合理的规则,养成规则意识;通过数学的解题学会快乐,学会反思,学会合作;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论的熏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积淀,促使数学的科学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辐射作用,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从根本上推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卫星  张文源:《数学人文精神之我见》《数学教学》2002.4

2、              潘鹤鸣:《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谈》

3、              张剑石:《学校教育中的个性与规则刍议

4、              刘晓伟:《情感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就业导向下职高数学教学探析
学习新技术、新媒体教师发展心得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与感悟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民族文化教学
吴国平:六问高效课堂实质是否落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