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ell:证据确凿!记忆痕迹细胞群也分亚型
了解最新神经科学进展



每一个记忆印迹包含一群稀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经历特定的学习经历后激活,并经过长时间突触修饰(1)。其实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由于记忆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修饰记忆,那么在某个特定的记忆印迹中这群神经元在功能上时相同还是不同(2,3)。
其实部分研究人员更倾向于记忆印迹中神经元的功能不一样,从理论上来说,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激活更有利于编码信息,这样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进行灵活多变的记忆表达。在学习记忆过程中也确实可以看到多种类型的神经元被激活。
即早基因(IEG)的基因编码活动报告基因Fos和Arc主要用于识别在特定行为或活动下激活的神经元群。目前研究印迹细胞大多数采用一种即早基因报告鼠作为研究工具,因此也就能够识别一种类型神经元群。
Fos主要是调控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增强作用,而Npas4主要将抑制性突触募集到兴奋性神经元上(4),也可作为IEG。基于Fos和Npas4的在突触上功能不同,它们定义的神经元群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

2020年4月16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Yingxi Lin博士在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将Fos和Npas4联合使用标记同一印迹细胞群中不同细胞类型,揭示了印迹细胞的异质性,并进一步发现它们在记忆区分和记忆泛化平衡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构建了Fos和Npas4活性标记(RAM)报告系统,分别为F-RAM,N-RAM,可实现特异性标记依赖于Fos和Npas4的活性神经元群体。进一步通过电生理发现在经历恐惧记忆训练后海马DG脑区F-RAM标记的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增加,而N-RAM标记的神经元的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增加,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这种突触功能的异质性可能导致在记忆表达存在差异。

那么DG脑区F-RAM标记的神经元接受的兴奋性输入来自于哪里?N-RAM标记的神经元接受的抑制性输入来自于哪里?先前研究发现内嗅皮层通过内侧穿通通路(MPP)和外侧内嗅皮层通过外侧穿通通路(LPP)投射到达DG,此外来源于dentate hilus的苔藓细胞纤维也可以到达DG (5)。通过电生理发现在恐惧记忆训练后可特异性增强内嗅皮层-DG通路上的F-RAM标记的神经元,而募集在NRAM标记的神经元附近的抑制性输入主要来自于DG区胆囊收缩素能抑制性神经元(CCK+).

实验方案,图片引自于7.

研究人员进行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将小鼠放在A环境中进行电击,24小时后将小鼠重新放入A环境,或放入类似于A环境的B环境,或放入完全不同的C环境(这种暴露原环境或新环境称之为记忆提取),最后发现重新放入A环境小鼠的恐惧僵直率最高,B环境较高,C环境较低。

F-RAM标记的神经元比例在A环境和B环境类似,在C环境中较小,这表明F-RAM标记的神经元对类似的环境变化并不敏感,更加有利于记忆的泛化;而相反的是N-RAM标记的神经元比例在A环境明显比B环境少,在C环境的比例也较少,这也就是说N-RAM标记的神经元并不是编码新环境的记忆,而是可以区分A环境和B环境的差异,这两类细胞对新环境都不太敏感。这一结果随后在光纤钙成像记录系统实验中得到验证。

长期以来,在记忆理论中“记忆编码精准性理论”占据主流地位,该理论认为,当记忆提取与记忆编码时环境完全相同时,就会出现最高效率的“记忆精准提取”(6)。但是这种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几乎不太可能出现,就像赫拉克利特 的名言: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忆的泛化提取机制更加符合现实世界。

简单的来说恐惧泛化就是对某个环境下接受刺激后获得恐惧后,在类似的环境中也会产生恐惧。记忆泛化也被认为是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的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行为,在面对危险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当然过度的记忆泛化就会引起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在面对危险时,区分(discrimination)威胁和非威胁(安全)信号也很重要。

在本文中B环境相对A环境来说就是一个类似的环境,尽管两者存在很大的相似,但是存在一些差异。相似的部分产生记忆泛化过程,差异的部分产生记忆区分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慢性抑制F-RAM标记的神经元或激活N-RAM标记的神经元的作用一致,可增强小鼠对A环境和B环境的区别能力,激活F-RAM标记的神经元或抑制N-RAM标记的神经元的作用一致,可减弱小鼠对A环境和B环境的区别能力,上述这些操作并不会影响小鼠对A环境和C环境的区别能力。

这些结果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F-RAM标记的神经元编码同一种记忆在几乎同一环境表达的信息,是一种记忆泛化;而N-RAM标记的神经元编码同一种记忆在存在差异但类似环境表达的信息,是一种记忆区分的过程。第二,就是记忆泛化和记忆区分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可通过调控上述两类神经元后发生变化。第三,就是F-RAM标记的神经元和N-RAM标记的神经元对记忆在新环境下的表达能力很弱。

研究人员通过慢性抑制内嗅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后,也可以增强小鼠对小鼠对A环境和B环境的区别能力,光遗传学抑制内嗅皮层-DG神经环路后表现出类似的结果;而慢性抑制DG区CCK阳性神经元活动后小鼠对小鼠对A环境和B环境的区别能力减弱,这就表明内嗅皮层-DG神经环路控制记忆泛化过程,而DG区CCK阳性神经元控制记忆的区分过程。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开发Fos和Npas4活性标记(RAM)报告系统标记了在恐惧训练下DG脑区印迹细胞中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群,进一步证实记忆印迹中神经元的功能不一样, F-RAM标记的神经元群编码记忆泛化相关信息,而N-RAM标记的神经元群编码记忆区分相关的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Cell |记忆印记中有不同功能的神经元集群】
MIT诺奖得主新年巨献:2万字解码记忆机制(全文版)
纪念刘旭:操纵记忆的先行者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Nat Rev Neurosci 重磅长文解读:海马齿状回环路与情景记忆的编码、提取和分辨
甜蜜还是恐惧:记忆是如何被改写的?<div></div>
Science:揭秘记忆形成的机制:海马亚区“印迹细胞”的突触图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