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求同存异谋发展——浅谈新时期的文化认同理念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流传多年的句子为什么总在人们产生意见分歧或是观点百家争鸣的时候,不止一次的被人们提出来以解决“剑拔弩张”的尴尬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又在当代社会对文化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1世纪,寻找现代文化认同的中国又将合区何从?这些问题涉及的种种,我们且不去深究,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伴随人类的产生而来。生物学上,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查阅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另一种说法: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在某个历史关头意识到除了生理生存之外的另一种生存,那就是精神的和心理的生存,而精神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文化活动,其中包括思维,宗教和一切精神活动。这两种说法显然都谈到了主观能动性,后者更加强调了“文化”。本文将通过回答开篇的三个问题来全面解析新时期的文化认同。
  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思性的定位、理解、辨识,还包括文化主体对其他文化群落存在、发展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对于文化群落之间相互张力关系的参与、把握和认可。文化认同不同于极端的文化特殊主义,也不同于极端的文化普遍主义。文化认同超越了或背后隐藏着狭隘利益或文化传播上没有主见的极端文化普遍主义,也超越了或为了文化主权而抱残守缺或在文化传播中短见保守的极端文化特殊主义。①文化认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同“文化认同”相对立的另一个词儿是“文化差异”,当然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忘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祖训“求同存异”,这几个词没有时代的隔膜,它似乎不管在王朝时代还是民国时期甚至是全球化的21世纪都是非常吃香的,但是粗心的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仨词儿背后的强大的历史阵容。它们在时代的血液里自由的生存,时代赋予它们历史的重任——保存、研究、揭示、继承。文化认同、文化差异、求同存异,我们要提其中一个必然就会涉及到另外的两个。“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认同,是差异还是求同存异?我们似乎无法给它定位,在我的眼里它就是一个整体,三者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们虽然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们坚决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就是这样简单的思想,却还得回到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人也许根本无法将这些学术的争鸣表述为文化差异——文化认同——求同存异的过程,争鸣的最终结果就是为了寻求文化认同,根源是文化差异的存在,而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求同存异。在康乾盛世时纪晓岚和和珅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乾隆皇帝就充当了调和剂的角色,电视剧中这铁三角搭档是一组活宝组合,观众在享受这样的历史盛宴时,常常会忽略其中蕴含的文化问题。但是观众会随着导演的意志走进那段历史,并顺应预先铺垫好的价值观——惩恶扬善。有谁看到大贪官和珅被廉洁机智的纪晓岚整后不拍手大叫“痛快”的呢!我想,是不会有这样的人的,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这种较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磨合,一种认同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没有是非之分,只是每个人世界观的差别。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生活在以家庭或族群为基础的共同体之内,人们遵循的规范和认同高度一致,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从而得以构建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而新时期产生这种那种的文化差异也和历史本身是分不开的。
  历史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塑造了文化认同的形象,中华上下五千年度的文化对中华人民的文化认同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比如东西方的文化认同就完全的不一样,美国可以非常开放看待婚姻和性的问题,而包括华侨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是无法认同的,这不是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历史文化使然,中华儿女在谈及婚前性行为时都会说上一句:我的保守的。还有譬如堕胎、婚外恋、克隆人等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还有一例更是直观的反应文化认同的差异,即对道德的理解,西方社会意识到的是那些希望影响他们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的人的动机;而中国人则“朝问道,夕死则已”,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认同。13亿中国人对婚姻文化、道德等的认同,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冲击,但这些冲击并未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淡漠,它在发展中更加的完善,新时期的文化认同走上了更加完善的道路。80后的一代,以“我的舞台我做主”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代,他们渴望从旧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但同时又在害怕些什么。有些人坚信“爱拼才会赢”成功走出了一条道路,如泡泡网CEO李想、最年轻的独立制片人兼亚洲最漂亮的影视巨星范冰冰等等,他们的成功模式很快在80后甚至是90后的世界里疯狂的传播、复制。而老一代的60后、70后却无法理解他们的种种成功模式,于是出现了文化代沟,于是市面上关于80后的书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如《80后,你们到底怎么了?》《80后,崩溃的一代》《无处释放的青春》等,更有电影《80后》的播出,浮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批评和赞赏。从影评的人年龄上看也可以看出文化认同的差异。但是,今天的老人们看到80后的CEO们似乎在担心下一代的走向问题上松了一口气,80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也是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认同再到求同存异的过程。不管时代如何的变化,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2008年,风传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美国高层断言:世界要发展还得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和孔圣人学习。当然,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要将他们发扬光大,为我们是中国的一份子而骄傲。
  然而,经过对一些节目的受众调查后,让我担忧的事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来,文化认同面临着新的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三大类文化认同问题:(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信仰缺失;(二)审美趣味低俗,审美心理浮躁;(三)娱乐取向多样、偶像崇拜疯狂。文化认同危机也明显显现:对主流文化认同的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心;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对传统民族文化认同的减弱,容易导致崇洋媚外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落;而对大众文化的依赖和对精英文化的疏离,使他们沉湎于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旧价值体系间的摇摆,则往往导致他们原则性和基本道义的缺失。②新时期的文化认同问题的产生不能简单的归因为时代的改变,我们应该试着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观因素,人类在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参加实践活动。人们都说21世纪是全民娱乐的时代,80后、90后是娱乐至死的一代,这期间出现了观点尖锐的李敖和周立波,他们的个人秀之所于会吸引住很多观众的眼光除了个人魅力之外,还有我们的文化核心——文化认同。百川归大海,这是一种无法逆转趋势,而李敖、周立波这类的人则是把握住了受众的文化心理,将人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大胆的说了出来,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认同,真理也就愈辩愈明。而他们充当的或许只是旗手的角色。
  文化认同的发展是自发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途径,当然文化认同是流动的,是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变迁的。现如今的各类综艺节目收视率攀升,大众文化日趋火热,而对精英文化的忽略则灵我们老一辈的老人担忧。今年国庆回家,偶然和爷爷聊天儿时,听到老人们感叹年轻的一代不懂得尊重经典,连最出名的诸葛亮都不知道何许人也,更不用谈曹雪芹、施耐庵,然而问及周杰伦、李宇春就没有人不知道的。听到老人们的感慨,我当时心里也是五味杂陈,这娱乐时代和革命时代的人追求的东西确实不一样了,精英文化越来越罕见,于是电视上出了一个易中天、一个于丹就红的发紫。这种文化认同是好抑或……这些现状的出现,虽然不能简单的将它定义为好坏,但是我们可以从看到的问题中发现前进的动力,毕竟办法总比问题多。套用一些学者提出的要克服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个“惧怕”,惧怕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武器,人只有懂得害怕才能防范于未然。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一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文化认同。
  大浪淘沙,让我们一起求同存异谋发展!
  ①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87%E5%8C%96%E8%AA%8D%E5%90%8C
  ②来自http://wenku.baidu.com/view/feae73a1b0717fd5360cdc54.html的文章《论大学生文化认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中国: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文都十年大家谈|城市文化自觉与东亚文化认同:“东亚文化之都”的时代价值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文化认同
戏曲文化认同起于戏曲文化的差异,因而其取向和内容是复杂多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