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将过程写具体的办法

 小学生习作中叙事文的比重最大。小学生能够写好叙事文,习作水平也就差不哪去了?因此,叙事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叙事文对于小学生来讲应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种习作,因为至少素材不是问题,写的都是自己看到的听到想到的生活。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超过一半的课文是叙事文,因此叙事文方法的获取也相对其他文体多得多。综上所述,孩子的叙事文应该很好。如果拿叙事文习作与其他类习作比,小学生叙事文确实优于其他类习作,但是就学生个体,考察他们的习作水平,对于叙事文能说的上好的真的没有写不好的学生多。

  

  好与不好的习作标准是什么?当然是根据叙事文的基本习作要求来判断。要求主要有三点:一内容写清楚;二是过程写具体;三是情节写生动。

  

  这三个要求是随着学段,逐步提出,渐渐提高的。自三年级要求写完整的习作开始,先是提出写清楚,允许不具体。四年级上册又提出了有血有肉,写具体。四年级下册又进一步提出有声有色写生动。五六年级主要是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更多的策略上提高习作水平,保证学生由习作向写作顺利过渡,使写出的文字更具有文学性。

  

  我要讲的将过程写具体虽然是四年级习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仍然是大部分学生习作达不到的要求。

  

  据我了解学生叙事过程写不具体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

  

  1、表达方式单一,叙述统领全文。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然而学生在习作时,却想不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者说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讲清事情。

  

  举个例子:

  

  朱松林说:“在手抄报上画一只狗熊吧。”张成说:“再在狗熊头上画一个皇冠更好看。”我说:“不行,太难看了。”我们笑得肚子疼。

  

  读了这样的习作读者会跟着作者笑得肚子疼吗?我相信他们办报时笑得肚子疼,但是作者因为没有写清楚写具体那段生活笑得肚子疼的生活,因此读者无法共情。

  

  2、词句多概述少具述,多抽象少具体。

  

  学生多概述少具述会把事情写得笼统、模糊。概述的词句因抽象而让读者难以捉摸。举个例子:

  

  一次我看见姐姐摔倒了,就说她笨蛋,姐姐气得踢了我一脚。我大叫大骂,姐姐把我打得更狠了。

  

  这是一位学生在《暴力冤家》一文中写的一件事。读了之后会有清晰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吗?全是概述,没有一处具体细节的描写,读者不糊里糊涂才怪呢。

  

  3、没有读者意识,自说自话。

  

  习作中写的事,读者读不明白,但是作者自己明白。如果问他,他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习作叙事“自说自话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作者没有读者意识,没考虑自己的讲述读者明不明白,会不会对自己叙述的事有理解成其他状况的可能。

  

  举个例子:

  

  (掰手腕)比赛开始了。第一场比赛是有康梦豪对战张贺,我做裁判。

  

  刚开始比赛,张贺不占上风。康梦豪说:“你不是我的对手。”话音没落,康梦豪就胜了。

  

  我宣布康梦豪胜。

  

  掰手腕这件事被寥寥数语讲完了,我相信作者对这件事非常清楚,但是对于读者来讲真的有很多处不明白,如比张贺不占上风时会怎样,康梦豪是怎样取胜的,取胜后会怎样等。

  

  当然研究作文的专家还能列举更多,我不愿引用,也不再列举。我要讲的是将过程写具体的一些做法,也不能穷尽,但愿能帮助到一些习作还不能写具体的孩子。

  

  要将过程写具体的前提是表现主题的需要,不然过程需不需要具体都写具体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其次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把过程写具体。做的事自己都糊里糊涂,写出来不糊里糊涂,才是神作怪呢?第三,要将过程写具体要有读者意识,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叙事的清楚度。

  

  解决了以上问题谈如何运用写作方法将过程写具体才有意义。

  

  1、叙事有人多描写

  

  叙事多写到人。写人必须有描写,而且要多种描写并用。

  

  如果这类习作没有描写表达方式的加入,写的人全没有了灵性,因为人物本身不说话,不做事,没想法,这样的习作不可能具体。

  

  有学生写了人物说的话,但是又忽略了态势语的描摹,提示语全是谁谁说。人物变成了木头人,灵性还是没有。因为人做事时说话与动作同在,神态与心理并存,所以只有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形象才能跃然纸上。

  

  立琦这一点做的不错,他在《我最喜欢的一堂科学课》一文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少量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叙事精彩见细节

  

  叙事类习作要具体要生动都离不开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又是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精华章节。习作描写需要细细描摹,雕琢词句。

  

  举《荔枝》一课中的句子。

  

  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这段描写精彩吧。母亲剥荔枝的细节描写给读过这篇课文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母亲珍惜儿子为自己买的荔枝,珍惜儿子对自己的孝心的思想感情,更给读者留下了温馨的回忆。

  

  3、词句推敲求具体

  

  语义不要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生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自己体验或观察到的生活。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能变成多棱镜,而只能是透视镜。

  

  请看下面《看电视》中的一段话:

  

  我给哥哥打起来。他捶我一下,然后我跺他一脚。他接住我的脚,把我摔惨了。

  

  我们打着打着,我看见一个棍,拿起来说:“你再打我,我就用它打你。”他说:“你有本事往我头上打”。

  

  读者能体会到这哥俩打架的场面,以及他们的心情吗?这应该是世上叙述打架最温柔的写法吧。

  

  这位学生应该说把他和哥哥打架的事写得基本清楚,但是不具体,因为他没有推敲叙述这件事时的每一个词和句。但说一个“打”,有无数个动作,事实上打架时每一个动作也绝非一样,但是你能想象到他们哥俩是怎样打的吗?不能吧,因为作者把精彩的打斗场面只用了具体表示“打”的两个词“捶”“跺”,用的最多的还是“打”字。

  

  如果作者力争还原生活的话,非得推敲“打”的词句不可了。

  

  另外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场面的描写的语句都得推敲,不如此这哥俩的打架的事就说不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三部编版.docx
仿写的指导(转载)
小学作文教学
原生态作文评改案例我这样评改学生作文
作文课程标准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