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礼

“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礼的经典反映了汉代以前的制度、风俗和仪节等。也记录了儒家各学派的思想与设想。自郑玄作注后即合称“三礼”成为儒家阐述礼仪规范的经典

一、    礼的含义与起源

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履的本意是鞋子属名词,此处活用作动词,行走,进而引申为行动实践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曾做过分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必然会去追求;追求如果没有界限与限度,就不可避免会发生争夺,一旦发生争夺社会秩序难免会混乱。所以需要用礼来制约。调节人民欲望与追求与物质供应之间的矛盾是礼产生的原因

二、“三礼”概说

  1《周礼》

        《周礼》位居“三礼”之首。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旧称《周官》,西汉刘歆始更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谈国家政治制度、行政组织与职能的书。全书按天地春夏秋冬的顺序分为六篇:

天官冢宰(掌邦治)    地官司徒(掌邦教)    春官宗伯(掌邦礼)    夏官司马(掌邦政)    秋官司寇(掌邦刑)    冬官司空(掌邦事)

这六条政务系统的职官编制,以及各自的职能与后来尚书省的六部大致相当:天官—吏部  地官—户部  春官—礼部  夏官—兵部  秋官—刑部  冬官—工部 (关于“三省六部“制度在后面将会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展开赘述)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周礼》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史料它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法制思想等。

 

2《仪礼》

    《仪礼》原只称《礼》,汉时称《士礼》,相对于《礼记》又称《礼经》。是一部记载各种礼仪程序与行礼细节的书,是后人了解了解先秦时期人民生活与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全书共十七篇。

从《仪礼》的内容看,大致贯穿了三条线索

  从成人、成婚到社会交际。在当时礼是针对成年人的,并且礼大抵只是对统治阶级或贵族阶层的社会要求。

从生到死,揭示了人生的历程。主要讲述了人生时各种的交际应酬活动以及人死后在丧礼上的一些礼节要求。

从低等贵族到高等贵族。主要讲贵族阶层内部因各自所处的层次高低之差别死后所能享有的祭祀级别也有着严格的差别。

《仪礼》所讲述的一些行礼细节十分繁琐,后人不可照搬(事实上根本无法照搬),但其中所记载的礼仪制度与礼仪内容,却对后代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不少礼仪形式都为后代所承袭,只是略有损益而已。

 

  3)《礼记》

    《礼记》原是附属于《仪礼》的一些“记”,是《仪礼》的从属性资料与解释性文字,是一部没有体例的不系统不完整的儒学杂编,目的只在阐述礼的作用与意义等,但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儒家的礼治思想。

《礼记》于汉末始独立成书,至唐朝时被立为经,遂为人们所重视。与《周礼》与《仪礼》相比,它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使礼由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深入到人的内心。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仅次于《论语》。

《礼记》还有大小戴之分。《大戴礼记》为戴德所传,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为戴德之侄戴圣所传。四十九篇。郑玄为其作注,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

 

 

    “三礼”是我国最早关于礼的经典是我们了解古人社会制度与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的重要史料,对我国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儿女,你可知礼仪之邦”中“礼”的含义?(微国学26)故我在
成语典故班第九课 从周礼、仪礼中的成语,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
儒家的礼义思想(3)
何谓“三礼”?
五经之“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