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鉴赏一 ——分析情节

小说鉴赏一——分析情节

 

鉴赏小说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鲁迅先生在谈到文学鉴赏时曾经说过:“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文艺的大众化》)具体说来,鉴赏小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一定的生活经验。w

 

这是鉴赏文艺作品的起码条件。缺乏生活经验,就难于对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世态风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像,也就难于达到深刻的感受和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容量比较丰富的文艺作品,如小说,更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读这篇小说,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是没有生活体验的,必须先多读一些背景材料。否则,缺少现实生活的体验,是很难理解文中主人公的反常心理和违背常理的结局的。

 

二、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阅读小说的航标灯。当前中学生阅读小说大都喜欢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或者专门寻找有“刺激”的描写……这种“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的阅读,非但没有丝毫的价值,反而对我们的思想有损害作用。这就是因为阅读者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还以《警察和赞美诗》为例,有了正确审美观的人去读它,就会透过苏比那些荒唐、可笑的行径,看到辛酸的眼泪,看到美国的社会现实,从而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 。,质。

 

三、对小说特点的把握。

 

要鉴赏小说,需知道什么是小说,有什么特点。我们通过语文课的学习,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知道了小说艺术的中心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学会了如何从小说中分析出蕴涵在其中的主题思想,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小说鉴赏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进行小说鉴赏了。

 

【本讲要点】

 

分析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住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好准备。我们还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难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情节还要善于透过它的现象看清本质,透过个别事例想到类似的普遍现象。像《鸭趣》类似的事件,肯定在世界上天天都有发生,这引出我们的思考,这类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分析情节,还要善于揣摩作者艺术构思的独特匠心,分析情节各个环节透露出什么信息,它的高潮在什么地方,“点睛”之笔在哪里,从而发掘出主题思想来——而主题思想又常常最集中地蕴藏在高潮部分和“点睛”之处,如《鸭趣》末段即是。

 

【重点讲解】

 

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一、小说的情节构思,必然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

 

只有当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相一致,并且成为人物性格的有力烘托时,才是真正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如小说《项链》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故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女主人公一夜狂欢丢失项链,把她推进了苦难的深渊。丢项链这个情节似乎是极为偶然的事件,但却是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而故事的结局,又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加强了讽刺和批判的分量,读后令人回味和深思。因此,这篇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姿,是跟人物的性格发展水乳交融的,是真实可信的。

 

二、情节的构思还要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完全结合。

 

路瓦栽夫人用十年心血还清了债,作者有一段描写:“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段心理描写说明路瓦栽夫人,尽管经过了十年辛酸,但原来的性格追慕豪华的心理并未改变。

 

三、情节的真实跟小说环境、氛围、景物的真实性相一致。

 

如《荷花淀》中对白洋淀自然景色的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衬托出人物的美,又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和谐的环境,为伏击战的展开提供了合理的场景。

 

   【例题精讲】

 

小说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力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但最根本的是,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和主题。可以说,小说的情节是因人物而设的,具有很强的虚构性。阅读鉴赏小说时,要注意情节设计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是如何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尤其要深人理解情节发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如何人物独特性格决定。目前,高考小说鉴赏题的主要着力点就在这些地方。

    一、1989上海卷中的小说鉴赏题是:w

    阅读下文,完成14题。(8)

    一拐弯,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     的灯光,最     的心灵,最     的盟誓,最     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被捕呢?这个念头使他有点发慌,但是当他遇见一个警察大模大样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巡逻时,他马上就捞起“扰乱治安”这根稻草来。

    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1·本文摘自课文         ,作者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被誉为                     

2·将“轻率轻佻轻快轻松”填入文中的口处,次序正确的一项是(    

②④①③    ④②①③    ③①②④    ①②③④

3·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摘抄有误,这句话是                     

4·对于现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意味深长,但情节简化了。

B·不影响原主题表达,但结构不尽合理。

C·结尾在意料之中,但有损原主题表达。

D·情节曲折,但主题太直露。

 

   【解答】

1、此题考识记能力。答案为《警察和赞美诗》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2、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具体说来是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搭配问题。研读这几个短语,正确选项应为A项。wwwwwwwwww

3、此时的苏比想以“扰乱治安”而被捕,好到监狱去度过三个月,担心的是“使他永远也不会被捕”。所以,原文摘抄有误的一句话是“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使他被捕呢?

4、此题考查评价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选文节选自《警察和赞美诗》文中的苏比是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选文将苏比故意犯罪的情节与改邪归正的情节揉合在一起了,这样,结构上就显得不合理了。 A项说“结尾意味深长”看似正确,但削弱了主题,光看结尾就缺少深度;B项说“不影响主题表达”不合实际,原小说的主题正是通过苏比一心惹是生非入狱却不得入狱在萌生改邪归正的念头时却被抓入狱的情节得以深刻表现的。D项说“情节曲折”更不妥当,删去了大部分情节,更谈不上曲折。这样的改法,必然是有损主题。所以,C项是正确的。

    有时候,高考命题则把情节和人物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二、如1990年全国语文卷的下面两道小说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

    文中的“一个人”(军官)是指陆虞侯(陆谦),“又一人”(走卒)是指富安

    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李小二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可以构成悬念,吸引读者。

    这道题不是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机械记忆,而是考查对中国古典名著内容的了解及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第题便是从人物入手考查对情节特点的把握,评价情节安排的效果。

 

 

  【每周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驰骋  伶俜  聘请  娉婷

    B.通牒  喋血  谍报  城堞

    C.椽吏  椽条  鸟喙  姻缘

    D.辍学  啜泣  点缀  掇拾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付出   入不敷出   桃园   世外桃源

    B.久淹   湮没无闻   委屈   委曲求全

    C.厉害   不计利害   义气   意气风发

    D.提名   金榜提名   瞻仰   赡养父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911事件给全球股市带来巨大      ,各国政府相继采取措施;防止再度出现经济危机。

   ②少数“台独”分子蛊惑人心,      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决没有好下场。

   ③王老师对艺术始终怀着挚爱之情,一生     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搜集和整理民歌方面。

    A.震荡    妄图    淡泊    B.震荡    企图    淡薄

    C.振荡    妄图    淡薄    D.振荡    企图    淡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怕当的一句是wwww

    A.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B.昨晚,新落成的电视中心灯火阑珊,一片辉煌。

    C.“减负”的关键在于把握“度”,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定要减下来,但要防止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

    D.听到战友在洪抢险中不幸遇难的噩耗,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年,某省高等院校招生25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     与去年持平。

    冷战后,美国不断以各种名义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别国事务,     成了世界警察。

    ③类似的故事     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A.大致    俨然    不止      B.大致    居然    不只

    C.大概    俨然    不只      D.大概    居然    不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久前,已逝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追思会在台北举行,参加这次追思会的有一位来自大陆的特殊祭拜者:曾在《城南旧事》中扮演“小英子”的女演员沈洁。

    B.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时候,能不能不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C.印度军方负责人20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D.全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美国——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于当地时间18日清晨突发大火,目前还没有伤亡的人员报告,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园林美与昆曲美

    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且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唱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合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厅榭、水阁,都是最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的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合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小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足由他遣”的“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曲热,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昆曲之美,不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演家,其能成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且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如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一种“崩擦擦”,而是十分宛转的节奏。现在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擦擦”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作美学教育才是。

    7.对第一二段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的身份说明园林与文学的意境是完全一致的。

    B.俞平伯、朱自清的不少文学作品与园林艺术有关。

    C.昆曲重在以婉约含蓄移人,正是中国园林精神的所在。

    D.国外的昆曲热不久将会继其中国园林热后而出现。

    8.从全文看,不能证明园与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一项是

    A.明、清以前园林尚未成熟,因而昆曲也没有盛行。

    B.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造花厅或水阁兼作唱曲之所。

    C.“苏州园林”的拍摄和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都是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

    D.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请作者去讲中国园林,提高学生戏剧外的修养。

    9.对原文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雅”的特点使中国园林的意境像一首诗、一幅画,蕴味无穷。

    B.园林构造的曲折变化正与昆曲宛转的节奏相契合。

    C.文化水平和心理情绪的原因导致现在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

    D.文章把昆曲比做橄榄,有反对通过改变橄榄的口味(即让昆曲降格)来迎合现在的青年的意思。wwwwwwww

    10.过去园林与人们的生活感情离不开,除昆曲外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作者在别的文章里有介绍,不属于这个内容的一项是

    A.旧时文人在园林中举办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

    B.苏州网师园清新有韵味,用北宋晏几道《小山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来形容正合适。

    C.《牡丹亭》唱词中“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表现出来的场景,曲尽了园林中人们兴游移情之妙。

    D.造园既为修身养性,更重教育后代,以园林意境感染人,以清雅的文化生活培养人。

答案与解析

    1B(Achěngpìn其余读pīngC  chuán  huì yuánDzhuì  duō;其余读chuò) 

    2D(“金榜提名”的“提”应为“题”)

    3A(“震荡”指动荡,对外界产生影响;“振荡”是自身运动,一般不对外界产生影响,“股

  市”用“震荡”恰当;“妄图”狂妄地谋划,有不可实现的意思;“企图”意为图谋,打算;“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不浓厚,因淡忘而模糊。)

    4C(A“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的词句,缺乏创造性;B:灯火阑珊”意为灯火将尽;D“如丧考妣”含贬义。)

    5A(“大致”大体上;“大概”表示一种推测;“俨然”形客形象;“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 

    6B(A“女台湾作家”语序不当;C“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D“伤亡的人员报告”语序不当。)

    7C(A举李渔为例,说明园林与文学是相通的,不能说明意境一致,“完全”则更错;B与水边曲会有关;D“出现”只是“很可能”。) 

    8A(文中没体现这种联系,证明不了园与曲不可分割的关系。)

    9A(是指人游其间的悠闲情绪像一首诗、一幅画,而非“意境”。) 

    10B(这是评价苏州网师园的特点,与人们生活感情无关。)

 

    【反馈练习】

                  

                  顾文显

    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清,辰就没办法把那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终于熬到下课,辰遥盯住围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同学中的老教授,好歹待女娃们散尽,他才跨前一步,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地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

    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钱了,遇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同学们个个是贵胄公子,只他一个穷孩子,假币的事抖落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辰决定次日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没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

    辰拿定主意次日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

    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陪小心,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恁多钱,并且直接怪他学费交得迟!想到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非出人头地不可,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

    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学习期满,辰交了大运,脱掉农田鞋,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这当然要得力于《人民文学》。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令许多杂志派编辑上门来泡他的议价稿,辰从此再不愁没钱。

    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1万元现全,专程来京。

    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德,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3张该死的假币……”他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您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

    “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

    “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

    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来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选自《郑州晚报》,4·18)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一线索是怎样贯穿始终组成故事情节的?

 

 

    2·文中的辰交了3张假币,老教授说了一句假话。你怎样认识他们这两种假象?

ww

 

    3·文末,辰跪在地上还要向老师学几年,他要向老师学习什么?(15字内答)

 

    4·下面是对本文情节安排的解析,不贴切的是(       )

    A·以假币贯穿全文,能突出老教授人格的伟大,更能充分地展示辰良心的自责。

    B·以假币贯穿全文,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故事性强。

    C·以假币贯穿全文,能更鲜明地表现主题,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D·以假币贯穿全文,可以立主脑,去枝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5·读了这篇小小说后,你不应从辰身上学什么,应该学习他些什么?

 

    [答案提示]

    《假币》:1·线索是“假币”。先写假币如何交给老教授,再交待假币的来历,再写为假币而忏悔,因忏悔而发奋读书写作,当辰成名后又为假币赎罪,老教授亮出假币,也亮出了他的高风亮节。2·辰交假币是出于万不得已,过后他又深深地进行良心谴责,并且有“赎罪”行为,说明他还是有良心的;老教授说假话是为了保全一个青年的自尊心,他的假话重塑了一个人的灵魂,他的假话也是真善美人格的体现。3·学习老师高风亮节的品质。4·D(“立主脑,去枝叶”不当)5·不学辰假币骗老师的行为;学习他做错事后深深的良心谴责,并发奋努力立志成才,以实际行动赎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分析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3——情节安排
小说情节鉴赏方法指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资料——小说七大考点
如何写小说
小说只有人物没有情节?可能打开方式不对😁
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