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雨讲课录音整理:校公选课:文学经典与人文价值(2013年8月23日 四)

(注:封面及文中使用图片选自赵雨2012年文学经典与人文价值课程课件。本文整理则为其2013年同名课程授课内容。)


更多的注重金钱注重实力,但是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危险的消息。曾经有一个美国的社会学家讲:当一个社会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时候,他把这个叫做“极端经济学”。……这个和中国古代传统中讲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思想是相悖的。

但是(从古典文明的封建时代向贵族国家时代转型这样)一个时代风气在转移的时期,在这个过渡、转型的时期,往往这样的观念就会冲击到原有的敬德尊贤这样的观念,所谓的天下无道,这样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个社会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增强了,包括工商业,尤其是商业获得了发展。商业无怪乎就是一句话:贱买而贵卖。这样你不可能在一个地点做生意,总是要把甲地的东西卖到乙地去,这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当然中国古代传统当中,他没有建立一个重商的理念,他认为这种商人的流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农业社会这种重稳定、重价值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一个冲击,总是希望商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发展。但是客观上这种物质的流动,产生了人心的变化。

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颜色多了眼花缭乱,人的视力会受到影响;声音复杂强烈,使人听觉受到影响;强烈的味觉冲击也一样,“爽”这里当“不灵验”讲;打猎骑射这种游戏,让人心不宁静动荡不安;“难得之货”这就说的和商业有关系了。难以得到的东西、珍稀的东西,如果社会上出现很多这样的难得之货,就会激起人们的妒嫉心、比较之心、争斗之心、不满足之心,最后人们都会把心思用在得到这些难得之货上,很难再去安心做他应该去做的事了,精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受到了妨碍。

所以老子除了在政治上讲统治者的自我约束外,他在德性上、心性上、精神世界,他讲的是这种简单、返朴归真。他把“朴”描写成一种本体性的境界,那是种很美好的状态,像孩子一样天真,这是老子的思想中讲的。所以人越来越复杂,社会发展、机械发展越来越复杂,当然从技术上讲是一种推动,但是就像庄子也说一个词叫“机心”。“有机事必有机心”,你把东西弄的那么复杂,是为了去解决人要做的事,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的生活很轻松了,很享受了,但是你的东西搞的很复杂之后,你的心思也就复杂了。就是人会变的越来越“善用心机”、“善于算计”。其实古代人他的精神世界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的大哲梁漱溟先生曾经讲过:儒家的人生不是计算的人生。算计、计算、琢磨一些利害关系,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儒家不这样,他追求一种礼乐的人生。礼乐的核心就是孔子说的“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中年的思想与他早年重视古礼的思想又上升了一个境界。孔子也是不断在成长的,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说“耳”这个字是个误衍,“顺”是“顺天命”的简写,有这样的说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说无论我怎么做都合于道。

我们讲孔子中年后重视“仁”,这个思想的跃迁。如果没有人内心的感动,没有这个“仁”,没有这个你不能自我遏制的这种善的冲动,这种慈悲,这种感动,那么你要“礼”、要“乐”有什么用?所以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生问他说不想行这个三年之丧。当然这个“三年之丧”是源于儒家一种对等的生命伦理,你父母曾经这样把你抚养,所以你自然会有本能的回馈的反应,这才是正常的人性。但是他这个学生讲:我们三年不行礼,三年不行乐,就是三年不在社会上去倡导礼乐,那这个礼就没有了,我们三年都在为父母悲哀,那社会怎么办呢?这好像是耽误了正经事。孔子就问他:如果你不行三年之丧,心里会不会不忍,无法释怀呢?他的学生说:不会。孔子就说:如果你不会,那你随便,你想行多长时间的丧礼都可以。但是等这个学生出去了,孔子就讲:这个人不行,他的品性不行,正常人对等的这种对父母的感恩,这种感念的情感,他很淡薄。

孔子就用“仁”这种活生生的生命力,活生生的情感,(来讲人立身的一个根本。)这个“仁”既是理性也是情感,更多的像是用情感来主导的理性。孔子讲“智及之,而仁守之”,“智及之”应该是理性,你理性上觉得怎么做对,那你还得能够去做到,(用“仁”去坚持。)所以“仁”这个字的涵义里面还包括一种行动力。这是孔子讲“仁”。



看这张图,这是孔子做《春秋》经的地方,这地方立了一块碑。这是后来因为鲁国占领了訾娄这个城市,鲁国在这里立的这块碑。訾娄这个城市就是后来这个“邹”地。“邹”的发音其实就是“訾娄”二个字发音的反切,取第一个字“訾”的声母,取第二个字“娄”的韵母,读出来就是“邹”字。



这是一张楚简中出土的《老子》的图片。大家知道一个典籍的流传有一段时间,原来人们总是根据《老子》中的只字片语的语法特点、用字特征,怀疑《老子》应当不是春秋时代的作品,认为《老子》应当是战国的作品。后来人们从战国的墓中出土了《老子》,也非常的完整,有现在传世《老子》中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大家知道一个文本都要先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它才能进到墓里去随葬的,所以就认为《老子》应当是在春秋后期成文。

我们上次讲过,因为老子是柱下史,《老子》的文本当中他免不了要引用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时候的典籍,同时他还有很多老子个人抒发的内容,这些个人抒发的部分,就是这个时代老子留给后世的经典。

《论语》呢是孔子的学生记述的孔子的观点。但是有人说,单纯看《论语》,就象是一些道德格言集。一方面可能是说这话的人体会的不深,因为其实在这些“格言”的背后,你可以慢慢的梳理,因为他的这个记录并不成系统。还有人也怀疑《论语》的二十章是二十个学生不同的课堂笔记,这些话没有按照明确的主题去编辑,也没有按年代去编辑,而好像是孔子逝世之后按他不同的学生的记录做的编辑。为什么有人这么说呢?是因为发现在不同的篇章当中有相似的内容,所以怀疑是孔子的某一次讲课不同的学生从各自感兴趣的角度做的记载,做的记录。当然这是一种猜测。因为现在关于经典成书的问题,是一个始终研究不透的问题。

还有就是研究《论语》,除了从主题的角度,我的想法就是:我们还要结合时代。为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跃迁,无论是从“古礼”之学,还是从“仁”学、“易”学,他的思想境界又不断的深化,他在不同的时候回答问题呢,有不同的侧重,甚至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所以(孔子的学说)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还原到当时具体的情境和历史顺序当中去。这样的话,如果你把孔子同一个时期相近的论述集中在一起看,它是有内在的理论框架的。就是这个所说的“性、命、天、道”(这样一个框架)。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语)就是孔子很少直接讲人性的本质,很少直接讲天道的本质,这些内容可能在《老子》里面就多一些。但是传统上讲《易传》,《易传》是对《易经》做的一个展开的阐发,这里面哲理性很强。传统上讲《易传》是孔子作的。近代疑古思潮又剥夺了孔子的著作权,现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之后呢,又恢复了一部分的著作权,认为《易传》中至少是核心部分应该是代表了孔子晚年的观点,然后他的弟子又在此基础之上又慢慢的生发。

再就是《春秋》经。春秋这个乱世呢,孔子写《春秋》就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天子做的不对的事情呢,他就按照这个事情应当这样做的方式,通过微言大义的用字来作史。把孔子《春秋》记述非常简练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史实讲述,这就是《左氏春秋》的内容。

那么还有《公羊传》、《榖梁传》也都是对孔子《春秋》的展开阐发,但都是更多是从义理的角度,来讲孔子这个微言大义寄寓的思想是什么。(孔子通过《春秋》在做一种“宪法式”的价值评断。)什么是“宪法式”的价值评断呢?就是孔子认为:人应当是怎样的,君王应当是怎样的,社会应当是怎样的,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他在每个具体的事情中间通过那一个字、二个字的珍贵的评价性用语,来把他心目中的这个蓝图性的合理社会勾勒了出来。所以不断的去玩味《春秋》,能够体会到原始儒家对于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如何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因为(《春秋》就是把原始儒家的社会理想)体现在几百年间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很多的事件中。《春秋》就是通过这些事件具体的立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俊峰:《周易·系辞》中的“君子”学说试探
文化之旅:孔子晚年得《易》悟道,弘扬一生的仁义礼乐实为道法
《论语》中的“文” | 吕欣
【闫恒:儒家信息观试说】
历史大发现:《易经》的真正作者是老子与孔子
孔子问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