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山椒大夫》对森鸥外小说的改编


作者:徐琼,转自《电影评介》


一、引言:电影《山椒大夫》题解

 

日本电影《山椒大夫)创作于1954年,是电影大师沟口健二的代表作之一。公映后,这部电影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各国电影界都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并荣获第15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电影《山椒大夫》改编自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大家森鸥外的一部同名小说。这是一部短篇作品,于大正4年(1915)1月刊载在杂志《中央公论》上,小说的素材来自“说经节”。“说经节”的日语发音为“se-kkyou-bu-si”。“说经”指的是佛教的传经、讲经,“节”是“曲调”、“小调”的意思。所以,“说经节”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传经小调”。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说经节”这种曲艺形式起源于佛教的说经和讲经。“说经节”是日本中世纪末(从1336年的室町时代算起)至近世初期(江户时代初期从1603年算起)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于我国的说书,演员和听众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开始,流浪艺人在街头巷尾、寺庙神社门前为过往行人说“说经节”。后来,演变为配以简单曲调和乐器的说唱形式并走进了剧场。但是,到了江户时代中期,这种说唱形式被“净琉璃”所代替,逐渐消亡了。“说经节”的经典曲目共有五个,其中之一是《山庄太夫)。

    

有观点认为,《山庄太夫》中,“山庄”的日语发音为“san-syo”,与“散所(salq-iyo)”的日语发音相似。日语“散所”指的是:日本十一世纪,散在于奴隶主庄园周围、驿站、港口等地的村落。“散所”里居住的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有奴隶、流浪艺人、云游僧侣、占卜师等。另外,《山庄太夫》中的“太夫”与“大夫”在日语中的意思相同,发音都为“da-yu”。它有两种含意,①大夫。②艺人。所以,“说经节”的曲目《山庄太夫》原是由“散所”的说书艺人流传开来,开始也没有正式的名称,人们只把它简称为“san-jyo-da-yu(散所的艺人)”。


“san-jyo-da-yu(散所的艺人)”讲述的是,在平安时代(794-1185)末期,原本属于贵族、有身份地位的一家人,阴差阳错被人贩子骗卖到庄园奴隶主家,成为“谱代下人”,在那里,他们受尽苦难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后来,终于有机会恢复了贵族身份得以报仇雪恨的故事。“谱代”的意思是“世世代代”,“下人”与“奴隶”的意思相同。“谱代下人”既“世代为奴”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说书艺人在散所之间流动,这个故事也就被带到各地。不知不觉中,“ssn-jyo-da-yu(散所的艺人)”演变成了“san-syo-da-yu(山庄太夫)”,成为了故事中的人物的名字,《山庄太夫》也成为了它的曲名。


“下人”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是隶属于贵族、寺院、地方诸侯及贵族庄园管理人的私家奴隶,可以作为财产被继承,也可以被随意买卖。到了江户时代,虽然官府明令禁止人口买卖,但是“谱代下人”仍然存在。直到明治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彻底取消了身份等级制度,“谱代下人”才彻底消亡。


森鸥外在将《山庄太夫》改编成小说时,沿用了这个曲名,只是把汉字改为《山椒大夫》,使其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名。沟口健二在把小说改编为电影时,也沿用了原来的名字。

 

二、电影与小说的异同比较

 

从故事架构及情节来看,两者描写的都是平正氏的妻子玉木、儿子厨子王、女儿安寿,在去探望父亲的途中不幸惨遭强盗掳劫,玉木被卖到佐渡岛沦为娼妓、厨子王和安寿沦为山椒大夫家的奴隶。后来,经过各种磨难儿子终于与母亲相见的故事。电影与小说的故事架构和情节都属于虚构。


从人物关系看,电影与小说稍有不同。首先,小说中的安寿和厨子王是姐弟,在电影中他们是兄妹。电影这样处理显然与所选演员的年龄有关。其次,小说中的厨子王出生后从未见过父亲。而电影里描写的是,在厨子王六岁那年父亲被降职到筑紫国(现九州地区)。在与父亲相处的日子里,父亲一直教导他要有慈悲之心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塑造了一个开明的父亲形象。而且,作为地方官吏的父亲很为百姓着想,为他们说话。当他因触怒上司被左迁时,当地百姓都恋恋不舍。与此相反,小说中对父亲只粗略的一笔带过。


从细节处理上来看,1、电影中的厨子王升任丹后国国守(最高长官)后,马上就下达令禁止买卖人口,解放奴隶。对此,山椒大夫非常不满,一度与之相对抗。最后,厨子王亲临山椒大夫的庄园,解放了那里的奴隶,并把山椒大夫逐出了丹后国。而小说中描写的是,山椒大夫有了悔改之意并洗心革面,从此善待庄园里的奴隶,使庄园更加繁荣。2、多次保佑主人公度过风险的护身符,在小说中是地藏王菩萨像,而电影中是观世音菩萨像。


从对人物描写的比重来看,电影和小说都将安寿和厨子王姐弟俩(或兄妹俩)作为中心人物,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写了他们的苦难和经历的一切。如果将上述各项对比以图表的形式列出,就是以下图1。



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与小说的故事构架和情节基本相同。故事的中心是围绕着安寿和厨子王的经历讲述的,对山椒大夫的着墨并不多。因此,很多中国观众看过此片后总是带有疑问:为什么这部片名叫《山椒大夫》,而不叫《安寿和厨子王的故事》或《厨子王落难记》?如果叫《厨子王寻亲记》岂不是更好?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过,小说《山椒大夫》改编自“说经节”。而“说经节”的故事内容来自日本的“说话”,“说话”类似中国的民间传说或传奇。作为“说话”的《山椒大夫》还有一个名字叫《安寿和厨子王的故事》。这个名字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故事情节,但是,“说经节”和森鸥外的小说都使用了《山椒大夫》,这应该有其原因和理由。

 

三、电影的独特视点

 

在回答第一章里提出的问题之前,在这里先将电影与小说《山椒大夫》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做一分析比较。


众所周知,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从第一章中我们知道,《山椒大夫》这一故事的构架和情节在电影与小说中基本相同,主要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时间和地点以及展现人物心理路程的描述上,电影发挥了自己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展开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空间,使我们如亲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故事主人公们所处的立场和环境。根据小说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永保元年(1081),平正氏一家人住在岩代国(现福岛县中西部地区)一带:平正氏是那里某地一个地方官吏,后被降职到筑紫国(现九州地区)一带;他的妻子和孩子在越后国(现新渴县)一带遭到了掳劫:山椒大夫的庄园在丹后国(现京都北部地区),至于具体在哪个村落,并不清楚。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那个朝代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正因为如此,使其更具有了典型性和普遍性。


在电影中,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语言的特点,利用视觉效果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通过服装、道具、背景等,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十一世纪日本庄园制度下奴隶的生活状况,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电影中的房屋建筑和人物服装都很讲究,很多细节都经过缜密的考证,是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对小说中模糊不清的人物身份和情节做了润色加工,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和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帮助。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山椒大夫接待从京城来的庄园领主的特使。仅这一个场景就简单明了地告诉了我们,山椒大夫是一个为庄园主管理奴隶的“工头”。这是日本庄园制度的特点,既庄园主将土地交给山椒大夫这样的“工头”去管理,自己只收取“租金”。另外,电影还再现了生活在“散所”里的奴隶们的状况。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奴隶们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为奴隶主打铁、纺线、织布,奴隶主使用怎样的酷刑对待逃跑的奴隶等等,每一个场面都经过了仔细推敲,甚至连小道具的使用都非常准确。在场景制作上,电影也下了一番功夫。例如:庄园里,山椒大夫的大宅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无论从庄园的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与“散所”中奴隶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


《山椒大夫》的演员阵容也很强大。既有演技纯熟的实力派演员,也有当时集聚人气的青年演员,还有舞台剧演员的加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例如当母亲与孩子们在水边惨遭人贩子掳劫,被强行分开时,母亲的哀求与孩子的呼喊声伴随着船只的渐渐远去越来越弱,但这个撕心裂肺的场面却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电影中母亲的扮演者是实力派演员田中绢代。影片中的母亲虽然出场不多,但她经历了从官吏妻子到娼妓、再到盲人老妇的大起大落,生活带给她的是从身体到心灵的伤害。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田中绢代把这位母亲大起大落的人生,表演得很到位。高超的演技为本片增色不少。


因此,可以这样说,《山椒大夫》这部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它的细节具有历史感,是真实的。这就是这部电影为我们带来的独特视角,也是小说无法做到的。如果将电影与小说各自的特点用图表显示的话,它们应该如图2和图3。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到,当读者阅读《山椒大夫》这部小说时,是通过近代文学家森鸥外的视点去了解日本古代故事的。当观众观看《山椒大夫》这部电影时,是通过森鸥外和沟口健二两者的视点去了解十一世纪末发生在日本的一个故事的。这都会影响我们对小说或者电影的理解和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电影与小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魅力。

 

四、护身符的意义及不同的结局

 

无论在电影还是小说中,护身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安寿和厨子王曾梦见遭到惩罚额头上被烙上了十字火印,但醒来之后发现护身符的额头上出现了两个十字痕印,这代表神佛代为承受了惩罚。另外,厨子王逃跑后,正是依靠携带的护身符才得以证明自己的贵族身份。电影中的护身符是观世音菩萨,小说中是地藏王菩萨,都属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日本,佛教在日本相当普及,民间信奉佛教的百姓还是很多的。


在佛教中,地藏菩萨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地藏的“大愿”指的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心愿,佛要用自己大慈大悲之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而观世音菩萨的“大悲”也是以大慈大悲之心,以众人苦难为苦难,普度众生济世救难。佛教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由于无知所引生出来。


也许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小说中的厨子王在地藏王菩萨的保佑下,终于脱离苦难,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山椒大夫也洗心革面解放了奴隶,放下了屠刀。在电影中,沟口健二将作为护身符的地藏菩萨换做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也许是为了要更加强调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悲悯之心吧。这也配合了电影结尾的改编。因为,山椒大夫没有放下屠刀而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当然,无论是哪尊护身符,都为这部电影和小说赋予了一定的佛教意义。


前面已经提到,《山椒大夫》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改编自日本中世纪的“说经节”。“说经”与“说教”的日语发音相同,既“说经”也可以理解为“说教”。“大慈大悲”、“劝善惩恶”的说教,与佛教的主张也是正相符的。只不过,这种说教采用了文学的形式,显得不那么生硬。


如果抽离《山椒大夫》的具体故事情节,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结构:原本幸福的人(贵族)→遭遇到不幸(沦为奴隶)→重新获得幸福(恢复身份)→帮助不幸的人(解放奴隶)→大家共同过上幸福生活。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也给这个故事打上了不同的社会烙印。


日本中世纪的“说经节”,情节带有血腥,复仇的味道。安寿和厨子王的额头被烙上了十字火印:厨子王逃走后,安寿被山椒大夫折磨而死:而山椒大夫最后被铡刀割头而死。虽然讲的是‘劝善惩恶’,但方法是用暴力对抗暴力。加害者用残忍的暴力对待受害者,于是,受害者在翻身后也以牙还牙,用暴力对待过去的加害者。


在明治时期森鸥外的小说中,大大地淡化了暴力倾向。安寿和厨子王额头上的十字火印只是恶梦,痛苦由地藏菩萨代为承受了;厨子王逃走后,安寿投水自杀而死;在厨子王的敦促下,山椒大夫洗心革面解放了奴隶。在这里,‘劝善惩恶’的说教采取了更加委婉、文学的方式,山椒大夫的结局做了质的改变,体现出了一种“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


1954年的电影,大部分承袭了森鸥外小说的情节。额头上的十字火印是梦境:安寿投水自杀而死等等。不同的是,在开始部分加入了父亲教诲孩子的场面,父亲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幸福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另外,在结局处理上也做了改变,山椒大夫被厨子王驱逐到了国外。导演借父亲之口,明确地点明了这个故事的主题,既“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但是,又从当代人的感知出发并不认可山椒大夫那样的人会洗心革面、‘放下屠刀’,暴力自然更不认可,于是将他放逐国外。


从以上不同的结尾处理我们可以看到,”说经节”的“劝善惩恶”故事结构表明山椒大夫是绝对主角。森鸥外小说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也适合用山椒大夫做题目。从前面显示的故事结构来看(原本幸福的人→遭遇到不幸→重新获得幸福→帮助不幸的人→大家共同过上幸福生活),故事可以起名为《厨子王寻亲记》等等。但是,若要展现“众生平等”这一主题的话,只有在安寿和厨子王遭遇到不幸的时候。而他们这一时期的生活与山椒大夫紧密相关。所以说,山椒大夫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结局也影响着读者和观众对“众生平等”的理解。安寿和厨子王是舞台前面的中心人物,而山椒大夫是潜在的中心人物。

 

五.结语:具有日本美学理念的电影

 

与雍容富贵的牡丹相比,日本人更喜欢转瞬即逝、花期短暂的樱花。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描述的是面对瞬间即逝的美好景象,内心深处油然生出的感叹。舞台艺术能乐所追求的“幽玄之美”,是一种内心深处无法言表的思绪和感受。在日本历史上源氏与平氏两族的战争中,日本人把更多的同情给予了战败的平氏一族,并有小说《平家物语》流传至今。这与“胜者王败者寇”、“以胜负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关注弱者和失败者,通过语言描述或镜头视觉效果激发人们心底里的那种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这种透着阴柔之美的表达方式似乎更符合日本人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式。


在小说和电影《山椒大夫》中,最引读者和观众关注的是安寿和厨子王的悲惨命运,看到山椒大夫对他们的残酷迫害,不仅潸然泪下,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这种悲悯之情自然会引发人们很多的感慨,例如人应该是平等的,不应有三六九等之分等等。“哀”生之后,一切尽在不言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叹、思考。这种“感由心生”或“感由哀生”的叙述风格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意识。所以,用迫害安寿和厨子王的山椒大夫作为电影题目,也正是为了强调“哀”这一主题。“哀”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感情,也是人性最纯真的流露,犹如婴儿啼哭。“哀”犹如净化心灵的针剂,使我们找回最原始的最真实的自我。哀伤之后的感叹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


《山椒大夫》这部作品看似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她跨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使观看过这部作品的人“哀”从心起,涌动出一股说不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各自心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净化。这样的电影能荣获国际大奖,真可谓实至名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电影: 山椒大夫 1954
日本(原版)剧情电影《山椒大夫》[中文字幕]
说人话 讲二十四史【商朝篇】042、史上最牛厨子登场
B格爆表的神作!
聊斋故事|和尚万里跋涉只为寻找传说中的仙山,真相却让人崩溃
750 曾经的自由之战--看美国电影《断锁怒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