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黑帮电影分析:类型的生产空间
原标题:《类型的生产空间和风格因素——日本黑帮电影分析》
作者:刘辉 邓颖翀
来源: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
责编:向竹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本文节选了论文《类型的生产空间和风格因素——日本黑帮电影分析》中的一部分,关于日本黑帮类型内部结构的分析及注释详见《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类型研究”栏目。

日本黑帮类型生产的外在结构:
历史与社会

1
60 年代
——黑帮片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动因
片厂时代,日本电影就模仿好莱坞30 年代的黑帮片,例如松竹的小津安二郎的《那夜的妻子》(1930)、《非常线之女》(1933),基本从叙事方式到镜头语言,十分多的借鉴和照抄之处。这可以看作是日本黑帮片的一个源头——对于好莱坞黑帮电影的接受和本土化的移植。甚至于在战后,黑泽明拍摄了突破性的《泥醉天使》(1948),讲述帮会头目松本和冈田的内斗,基本具备了后来日本黑帮片的因素。但这些电影可以看作是日本黑帮电影真正出现前的萌芽时期,是早期武士题材电影的一种变形,而并不具备典型的类型特色。

真正意义的日本黑帮类型片出现在60 年代。东映公司感受到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社会变更,尝试学习当时的好莱坞黑色电影,导演石井辉男拍摄了《花、暴风雨、暴力团》(1961),最早使用了后来成为黑帮片代表演员的高仓健,饰演赌徒石浜伸夫,这个角色冲动而又反叛,已经不同于以往的黑帮角色,具有了现代性的人格色彩。
这部影片联系拍摄了11 部续集,一直到1967 年,片中刻画了现代黑社会帮派的生活。《花、暴风雨、暴力团》成为这种类型的突破之作。

60 年代是日本黑帮片的黄金时代,发展为一种特有的“仁侠黑帮电影”(或“仁侠映画”),传统的武士形象已经基本消失,突出的是新型的人物性格。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仁侠电影”是1964 年7 月的小沢茂弘导演的《博徒》(东映制作,鹤田浩二主演,另一位黑帮电影的主要演员)。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推动了东映公司从1965 年开始制定大量拍摄黑帮片的方针。


1964—1967 年,日本黑帮片大量出现,新的类型市场确立,形成一套拍摄体制——都是东映公司制作低成本影片,主要导演有小沢茂弘、加藤泰和内田吐梦,主要演员是鹤田浩二、高仓健和藤纯子。到了1965—1966 年,有两部意义深远的黑帮片出现,确立了60年代黑帮片的类型特质:《网走番外地》(石井辉男导演,高仓健主演)和《沓挂时次郎:游侠一匹》(加藤泰导演,渥美清主演)。这两部电影获得极大的社会影响和票房成功,前者在三年间拍摄了八部续集,后者则获得了极大的艺术突破。

1968—1971 年,黑帮片发展到第二阶段——早期影片奠定了影迷和文化基础,更多的制片厂投入黑帮片制作,制作成本也相对提高。1967 年,东映公司甚至制作了37 部黑帮片,占全年55 部总产量的一半多。而山下耕作导演的《绯牡丹博徒》(1968,藤纯子主演)和内田吐梦的《人生剧场:飞车角与吉良常》(1971,鹤田浩二、藤纯子主演)被认为是这一时代的经典之作。日活、松竹、东宝、大映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黑帮片类型,这一时期达到了黑帮类型片的高峰。

60 年代的“仁侠黑帮”类型奠定了黑帮片的第一种形态,它多以续集的方式,反复强化这种类型角色和影像符号的稳定,如《日本侠客传》在1964—1971年间拍了11 部。东映是这种类型的发起公司,也取得了最大的票房和艺术成就。排名第二的是日活公司,发展出独特的“无国界动作”的类型特色,直接在人物形象和影像方式上模仿好莱坞黑帮片和西部片,代表作是斋藤武市导演的《拿吉他的漂泊者》(1959,小林旭主演,1959—1962 年共9 部)和《手枪无赖帖:电光火石的男人》(1960,赤木圭一郎主演)。

日活公司的“无国界电影” 无法持续,在1963 年后也开始发展“仁侠黑帮”类型。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活,“仁侠黑帮”发展出特有视觉风格,成为著名电影导演的铃木清顺,与日活公司的关系十分紧张,并最终走上公堂,惊动一时。矛盾正在于铃木青顺的黑帮片风格在日活不足的制片经费下,形成特有的奇幻视觉风格,令公司高层觉得难以接受。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杀手烙印》(1967,宍户锭主演)中,杀手因为一只蝴蝶落在狙击枪边,便难以继续。如他所说,在“无钱、无意义”的状态下开始了黑帮电影的制作,他与日活公司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形成的独特CULT 电影幽默、黑色、荒诞的风格,反成了今天考察60 年代黑帮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导演。

《杀手的烙印》

60 年代黑帮片的出现,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社会思潮变动的结果。一份来自社会学的调查分析,“各行业都面临被保护和勒索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社团组织,在1963 年达到高峰,共有5216个社团184091 人”。作者彼得·希尔分析,社团间的竞争导致大量的暴力事件出现。这种情况下最终形成了七个大型的社团。社会现实是黑帮片出现的动态因素,如同著名电影类型研究学者史蒂文·尼尔所说,每一种电影类型有着不同的对于社会—文化的冲突和表现机制,“法律和秩序在黑帮类型和侦探类型中切实存在,但音乐片中就不会有”。而这种来自现实的因素构成了类型电影行程的动态因素,或可以称之为艺术活力。因此,60 年代日本黑帮片的出现有着产业、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黑帮电影的打斗场面吸引了年轻的男性观众,面对个人英雄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糅合,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效应。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
(1)这些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暴力;
(2)观众在电影中自我认同英雄角色;
(3)社会和政治的时代性,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时代,年轻人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
从这个角度看待60 年代黑帮片的出现,是一个动态的类型生产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仅在于60 年代兴盛一时的“仁侠黑帮”,还在于在历史过程中的几次类型革新,从而一直到新世纪后,在艺术上取得的突破。

2
70 年代以来
——黑帮片的几次类型革新及其带来的动态性
类型的流行有着时间性,外因是社会的潮流和热点,内因则是创意和天才。“仁侠黑帮”在70 年代初已经露出疲态,一种在思想上更加虚无和反叛,在影像上突出纪录形态的影片出现,即“实录映画”
1973年的《无仁义之战》的票房成功确立了黑帮电影的类型形态转折。
60 年代黑帮人士美能幸三在周刊上发表了自己的黑道经历,东映公司决定由深作欣二导演“无仁义”系列电影。《无仁义之战》改编自真人真事,摈弃了“任侠黑帮”电影中正邪分明、二元对立的人物设定,着重对人物贪婪、卑鄙一面的刻画,如美军强奸妇女、议员买凶杀人、黑道贩卖毒品、街头火并、兄弟因利反目等。任侠片中较少表现出的暴力场景在深作的作品中篇幅巨大,杀人、斗殴场面的残暴和血腥用纪录片式的镜头展现,描绘出残酷的现实黑帮生活。朝鲜战争、民主运动等历史事件,穿插于故事中。讲述了“二战”结束后,退伍军人广能昌三从一个街头混混到黑社会老大的成长史,同时也是三十年来广岛黑帮的战争史、广岛的发展史。从刚开始时的昭和二十一年,广岛街头破败杂乱,到后来繁华的街景;黑帮成员也从身穿复原军人的军装到日本传统的打扮,再到最后穿着笔挺的西装。几十年来的变化丝丝入扣地在影像中展现,散发出浓浓的现实气息。在拍摄手法上,深作通过画外音、提示字幕、报刊摘编,特别是手持摄影等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距离感和现实感,体现出“实录”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相得益彰。

东映彻底放弃“仁侠黑帮”的制作,高仓健、鹤田浩二等人的明星地位马上下降,《无仁义之战》在以后两年内连续制作了五部。黑帮片的这次影像变形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类型的正常波动,从最早《博徒》的兴盛到基本类型的消解,再到革新类型的出现。事实上,这次变革意味着黑帮类型的时代环境已经消失,观众口味发生了急剧的变更。70年代出现的“实录映画”远远达不到60 年代“仁侠映画”的流行程度。黑帮类型很快在70 年代后半期就消失了,其他的日活和大映公司也不再拍摄此类影片。

黑帮片的出现和消失有着战后冷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而它的消失则有着新的条件——例如类型元素的陈旧、新型家庭VCD市场的出现,都影响了青年男性观众的兴趣。黑帮片更多分解为各种因素,融入到新类型的创作中。从70年代末到整个80 年代,黑帮片基本消失,仅在1986年以女性视角的《极道之妻》系列重新出现,形成一种亚类型的文化更新。

某种意义上,如果不是90 年代两位导演的出现,黑帮电影类型就彻底扫入历史尘埃。这两位革新者是三池崇史和北野武,前者拍摄了《新宿黑社会》(1995)开始的“黑社会三部曲”中;后者的《奏鸣曲》(1993)也成为一时的经典。90 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在国际上取得的关注,主要来自这两位导演,从而大大提升了传统黑帮类型的文化地位。


三池崇史
北野武

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小结在于:传统类型的再次出现,意味着什么?回顾亚洲电影的历史,商业类型多被放置在关注的边缘,它是否成为电影文化仅仅在于是否纳入到今日的电影艺术领域,例如中国的武侠片。往往,时代性或时尚性(zeitgeist)成为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方式,但时代精神的契合如何在类型生产中二次出现?譬如好莱坞经典的歌舞片、西部片,在今日以经典方式重现(1992 年的《不可饶恕》、2001 年的《红磨坊》),也无法形成类型工业的重现。

传统以来的类型研究往往在工业和理论间游离,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体制下的制作方式。固化的研究往往在分析类型稳定性中包含的原始仪式(ritual)和类型因素,而忽视了类型发展中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在类型的二次出现中得到最为典型的体现:除了前文提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之外,另外还有个因素在于天才的出现。传统商业类型的稳定结构,往往囿于市场和观众的习惯性期待,缺乏革新的动机,而只有在类型的二次出现中,传统类型的因素才能够具有重新赋予意义的灵活空间和机会,三池崇史和北野武的黑帮类型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在新的时代性上达到平衡,并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日本黑帮电影的类型元素从60 年代已经稳定,而这些稳定的类型因素,如何以新的仪式化的方式重新影像展现,成为90 年代以来日本黑帮片重新获得成功,并赢取了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刘辉,副教授;邓颖翀,2014 级硕士研究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518060)



编辑:付梦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这些酷炫的男人,都演过黑社会?
让一代中国男人黯淡无光的高仓健 晚年孤独死后一周才让众人知晓
一路走好,高仓健
《咒怨 系列电影、电视剧》9部
最会拍黑帮电影的导演,居然拍了一部很感人的爱情片!
那些年被“禁播”的经典香港类型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