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博览】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前世今生


北美地区的因纽特人(Inuit)有个更为外界熟知的名字:爱斯基摩人(Eskimo),意为“吃生肉的人”。他们不喜欢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更愿意称自己为Inuit,即“真正的人”“土地的主人”。

因纽特人的身材大多矮小粗壮, 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其实,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 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


2017年7月,我第三次赴格陵兰岛,乘坐极地邮轮跨越大西洋,进入加拿大的北极地区,沿着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一路南下直到纽芬兰岛。由于交通不便,极少有游客前往这一地区。沿途邮轮经过数个因纽特人的村镇,“Pulâgiagitsi (欢迎来访)”,邮轮所到之处,当地的因纽特人十分热情。这里早已不再是封闭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也非外人想像的那样原始,一切都在变化中,正如北极逐渐变暖的气候那样。

因纽特人,作为北极原住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从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东北部到格陵兰岛西南沿海等地区。根据维基百科,目前总人口不到15万(格陵兰岛50,787,加拿大65,025,美国16,581,丹麦16,470)。由于生活的地方大都与世隔绝,外界对于他们知之甚少。加拿大90%的因纽特人生活在四个地区:西北和育空地区(Inuvialuit)、努纳武特省(Nunavut)、魁北克省(Nunavik)以及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Nunatsiavut)。这些定居点的人口规模都不大,增长缓慢,但基本上维持了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平衡。

格陵兰岛的因纽特渔民。

大约4500年前,后冰川时期气候变暖,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麝牛和驯鹿北迁,他们不得不随猎物大规模远距离迁移,跨越白令海峡的陆桥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大陆。然而,这片大陆早已有主人。两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捷足先登,经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的岛屿登陆,然后逐渐南移,遍布美洲大陆。如果把印第安人称为美洲的“第一民族”,那么因纽特人就是美洲的第二民族了,他们的确是步了印第安人的后尘到达美洲的第二个群体。冰封的北极,食物匮乏且生火困难,吃不到蔬菜和水果,北美驯鹿、海豹、鲸、三文鱼和其它鱼类,这些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质的肉类便成了他们最主要的食物。作为游猎民族,吃生肉是种常态。但是北美的印第安土著部落十分鄙视这种做法,称其为“爱斯基摩人”。在欧洲人殖民之前,这个族群看上去似乎和文明半点关系都没有。

公元1000年前后,因纽特人散居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西部和东部,以及魁北克和拉布拉多的北部地区。由于这些地方气候恶劣,外来者很难到达,也使他们因祸得福:冰天雪地这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因纽特人与欧洲殖民者面对面的交锋,避免了种族灭亡。北欧维京人曾试图在此安营扎寨,但最后还是无法适应凛冽的寒风。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前,因纽特人几乎是加拿大北极地区唯一的主人。外界对于因纽特人生活的影响远不如对印第安人那样严重,16世纪早期,欧洲的渔民和捕鲸人每年都会穿越大西洋到加拿大东海岸进行渔业活动。尽管那时他们也常常和当地原住民进行交流,但对因纽特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

直到20世纪,欧裔加拿大人才开始大规模进入北极地区,毛皮商、传教士以及加拿大皇家骑警队穿梭于这片空旷的土地上。与早期捕鲸者不同,这些人在北极地区拥有永久的居住地。但在二次大战前,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西北极地区的印第安人保留区,东北极的因纽特人生活区域的外来人口并不多。或许是没有来自外部的开发压力,因纽特人没有与白人政府签过条约,不曾被赶进保留区,也没有种族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威胁。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前,加拿大因纽特人的经济模式和政治组织形式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在阴雨连绵中登陆霍普代尔(Hopedale),因纽特人领地努纳齐亚福特(Nunatsiavut)法律意义上的首府,当地语言被称作“Agvituk”,意思是“鲸出没的地方”。1782年,德国莫拉维亚兄弟会的传教士们来到这里,他们命名为霍普代尔。现在这座600人的小镇没有陆路交通与其它地方相连,只有一个小机场,运输基本靠船。码头不远处便是简朴的霍普代尔教堂,加拿大魁北克东部最老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200多年了,连同周边的建筑群被列入加拿大国家历史遗产,现在变成了博物馆。

马库维克(Makkovik Inuit Community),码头上迎接我们的不仅有装扮成北极熊的因纽特孩子们,还有身穿红色制服、长筒皮靴的加拿大皇家骑警。我们的到来显然是小镇的一件大事,码头上挤满了大人孩子。马库维克的历史始于19世纪60年代,为哈德逊湾公司工作的挪威人安德森和妻子玛丽是最早的居民。第一批来此地永久定居的是手工艺人和水手,还有猎人和渔民。马库维克丰富的渔产吸引了来自纽芬兰岛的渔民,这里作为最早的供给服务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150个来自Nutak和Hebron的因纽特人定居在此。那时政府需要在马库维克岬修建一个远程预警线雷达站,一段时间里为当地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加拿大的因纽特孩子正在比赛掰腕子。

加拿大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就业机会极少。曾经有段时间,因纽特人受雇建设军事基地和雷达站。然而工程结束后,没有技术特长的因纽特人便失去了生活来源。到了50年代末期,甚至一半人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生活困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加拿大政府才重视起因纽特人,开始在定居点建立学校,开办医院。如今因纽特人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加拿大政府的福利。

马库维克小镇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漫步在山林间,森林中有处被鲜花环绕的墓地,因纽特人习惯将逝者埋在村子最高处,这样他们的灵魂就会一直关注着这片土地。镇上的体育馆,当地人准备了传统食物。镇长举行了一场因纽特人的仪式,孩子们进行技能竞赛。如今随着气候的变暖,传统狩猎技能的失传,他们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然而,有一项因纽特人古老的技能传承了下来。位于北纬54°的小镇里戈莱特(Rigolet)——我来到世界上最南端的因纽特人定居点,正是在这里,第一次听到因纽特人传统的喉音唱法(Throat Singing),他们将其称作 “Katajjaq”。两个十几岁的当地女孩子(一个患有侏儒症,看起来像六七岁)面对面,通过对声音的控制和呼吸技巧,发出响亮的颤音。不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呼麦”,我听不出任何旋律,就是两个人不断发出“hm、ha”的喉音,听起来让人忍不住地想笑。除了速度逐渐加快之外,还要变换节奏,在彼此的节拍中穿插对位。可以持续很久,直到其中一个人气不够用、舌头打结,或者忍不住噗嗤乐了,游戏才结束。这种不可思议的“喉咙歌唱”模仿的是自然界和动物的声音。在因纽特人眼中,他们所处的北极是美妙的,猎手们在风雪中穿越几百公里捕捉海豹、北极熊、驯鹿、鲸和海象。大自然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才诞生了这个星球上最奇异的曲调吧。

格陵兰岛因纽特定居点的建筑犹如童话一般。


如今,因纽特定居点的生活已经完全现代化了,圆顶雪屋(Igloo)早被带暖气、水电齐全的房屋取代,雪屋仅在狩猎时使用。传统的狗拉雪橇大都被雪地车、越野车、自行车及各种汽车和卡车取代,长矛已被来福枪淘汰。然而,定居后的现代生活,也使得因纽特人的社会经济生活面临严峻挑战。因为失去原有的生计方式后,大多数人依赖政府的福利和救济生活。在因纽特社区,就业难、住房拥挤、酗酒、年轻人的高自杀率、文化断裂等社会问题十分突出。

几千年来,这个适应力超强的民族在与地球上最残酷的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中形成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在加拿大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重新赢得了尊重,保留下了独特的文化。然而,现代社会带来的挑战似乎更为严峻,因纽特这个民族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本文载于《世界博览》杂志2020年第4期
责编:昭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美洲十大岛屿,加拿大霸榜,占七席
【北极】探访因纽特人家园
加拿大古代史——一个现代国家的陈年往事
爱斯基摩人
加拿大为何强制因纽特人北迁定居北极群岛?
地球发生偏移北极人发现天空与以前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