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湘代淮”无人再提:湘军败得比淮军更难看

文|江上苇

为了鼓舞“临时工”的士气,朝廷最初也曾有表现优秀者“转正提干”一说。无奈湘军前后12年间,因战功得到保举者实在太多(最初是按全军人数的3%,但最高时竟有按20%比例保举的),故湘军历年保至武职三品以上者即高达数万人——但大清正式的绿营武官编制,总共才12933员,其中三品以上(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仅有646员。

所以“湖南帮”一下子搞出好几万“正厅级”以上“记名”干部,且不说朝廷是不是歧视“临时工”,就算大家轮班排序,等空位也要等好多年不是?

由于武职“记名高干”多如狗,而拿着委任状的没准还是个“临时工”,所以这种“朝廷功名”也就滥贱了。如《官场现形记》中的江湖骗子冒得官先生,只花30元,便买得了一副“花翎副将衔尽先候补游击”。最糟糕时,竟闹出过武职正二品的记名总兵朱德树(实授浙江处州镇游击),被文职正七品的中书吴士迈(实职为统领,朱则是他手下营官)拖出去杀头的案例⋯⋯

湘军遣散后武职人员潦倒不堪,而同为“临时工”的淮军却转正,“湖南帮”自然不服,湘淮两系在利益之争中摩擦不断。

1875年,左宗棠率湘军一部入新疆平乱,成为引发湘淮之争的第一根导火索。

湘系主导的新疆平乱要用钱,淮系鼓吹的海防建设也要花钱,帝国到底应该重点投资何处,引发了朝廷上的大争论,史称“塞防海防之争”——“塞防派”支持左宗棠经略新疆,而“海防派”则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

此时湘系功名犹盛,淮军资历尚浅,且朝廷受传统的大陆战略影响更深,故这场竞争最终以“塞防论”胜出——产生的结果是,左宗棠在新疆七年花掉5230万两;而李鸿章此后十年间,只得到762万两的投资⋯⋯帝国因此退出了蒸汽铁甲时代的大海角逐,好在版图上留下了新疆。

但湘淮之争,并未因此而结束。

到1883年底中法战争起,由于淮军在战场上表现吃力,朝中清流派对淮系大加指责,力倡“以湘代淮”之议。湘军宿将王德榜受命募勇数十营参战,镇南关一战虽有出彩,但整体表现亦只不过与淮军侪辈相当。

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甲午战争,以淮军为主力的驻朝清军一溃千里,翁同龢为首朝中的“清流党”趁机又掀起“以湘代淮”之议。朝廷对淮系的信心动摇,改以湘系大佬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出防山海关,另一位湘系大佬湖南巡抚吴大澂,则自告奋勇率数万大军出战日军,结果在牛庄一战大败亏输,吴竟“弃冠脱剑”夜逃。

虽说都是吃败仗,但湘军败得比淮军更难看,“以湘代淮”从此无人再提。

甲午之败说明,无论湘、淮,都已不足以“执干戈以卫社稷”。这压根就不是清流派们热议的态度问题,而是明显的技术代差问题。体制的先天缺陷已无法靠管理提升来缓和与弥补,军事改良业已失败,必须靠一场彻底的革命来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塑料兄弟情?并肩战斗是你们,明争暗斗也是你们
李鸿章与左宗棠因何事斗了二十年
湘淮接替旧军——清末军队改革
怎么看待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内部的冲突?
裁撤湘军
帮你读《曾国藩:野焚》|政商必读|曾国藩宦海历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