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皖江抗日根据地
编辑词条
皖江抗日根据地(2)
皖江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安徽省长江两侧地区,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南陵。由巢无、和含、皖南、沿江4块基本区域组成。它扼制安徽境内的长江水域和淮南铁路南段,是华中新四军向西、向南敌后发展和反攻日军的重要前进基地之一,也是沟通淮南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第五师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称皖江抗日根据地
所辖地区由巢无、和含、皖南、沿江4块基本区域组成
战略地位是华中新四军向西、向南敌后发展和反攻日军的重要前进基地之一,也是沟通淮南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第五师交通的枢纽。展开
历史地位全国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形成时间1940年
主要领导曾希圣
1建立背景
2发展过程
3主要机构
4主要成果
5词条图册
1
编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 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 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皖江抗日根据地历史图片(7)  1938年,日军逐步向华中腹地深入推进,皖中地区成为抗日前线。2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奉命东进,迅速在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区展开。5月12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江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第四支队还在安(庆)合(肥)公路两侧频频出击,先后在铁铺岭、棋盘岭、范家岗等多次伏击敌人,击毁日军车百余辆,歼敌数百名。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分任正副指挥。
1940年3月,国民党桂系军队及地方部队在皖中地区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严重破坏了皖中地区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除一部分武装坚持在含山、和县、全椒及巢县等地活动外,舒无地委及党政机构随同部队撤至皖东地区。7月17日,日军再次占领无为县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9月,江北游击纵队(随后改番号为无为抗日游击纵队)返回巢无地区,恢复皖中地区的抗日形势,并相继建立了区、乡民主政府,皖中地区初步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雏形。[2]
2
编辑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皖中各部队奉命组成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并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形成了全地区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曾希圣等率党政军机关迁入巢南山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对无为东乡的“扫荡”。
到1942年春,第七师相继开辟铜陵、繁昌地区,含山、和县地区,桐城、怀宁、潜山地区,望江、太湖、宿松等地区,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打通了与第六师、第二师的战略联系。1942年4月27日,为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斗争,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恍城成立,何伟、曾希圣先后任书记。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选举了知名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后李步新兼议长);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行署主任。皖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行政机构。
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频繁地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国民党军队也不断向皖江地区发起进攻。仅1943年一年,第七师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各项建设日益完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不断发展。[3]
3
编辑
皖江抗日根据地主要领导曾希圣1942年4月,皖鄂赣边区党委成立,何伟任书记。7月,皖中参议会选举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后李步新兼任),并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委任吕惠生为行署主任。在各地先后建立起一部分县、区、乡抗日政权。在和含地区设和含专员公署,2个行政办事处,1个含巢督导处;在皖南地区设皖南专员公署,辖2个县政府,5个行政办事处;在沿江地区,设沿江专员公署和3个行政办事处。
1943年3月,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组建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皖中区党委;新四军第七师部队实行地方化,改编为4个支队,1个独立团,成立了新四军皖中军区(第七师师部兼军区机关),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师长为军区司令员,统一领导全地区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将全地区划分为沿江、和含、皖南3个行政区,巢无、巢合庐2个直属县。至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形成。1945年1月,皖中区党委决定将皖中区改为皖江区,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3月初,行署正式改称。随后区党委、军区等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亦相继改称皖江。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
4
编辑
1943年,皖江根据地实行党的 一元化领导,区党委进行了改组。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以后,党的组织迅速发展,根据华中局1944年5月统计,皖江地区拥有县委16个、区委58个、支部867个、地方党员11244名、部队党员2223名。到抗战胜利前夕,皖江根据地形成了完整的党的组织体系。  1944年7月,和含参议会在和县张葛吴村成立,同时成立和含专员公署,下辖和县县政府,含巢、江全行政办事处,和西行政督导处。1945年初,皖南专员公署成立,辖繁昌、铜陵县政府,宣城、南芜行政办事处,行署直辖临江行政办事处及无南行政办事处。在沿江地区,设有沿江行政办事处,并于抗战胜利前夕,成立了皖中专员公署。当时,整个根据地的面积达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英勇顽强的新四军第七师为皖江根据地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在这片天地里,根据地党委开展了一系列的民生建设。1942年6月,皖中行署颁布了《减息法令》,反映了农民的合理要求。“双减运动”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是根据地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1944年统计,全区开垦荒地7000亩,植棉数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养鱼1000多万尾,家禽家畜也有较大发展。另外,皖江根据地一建立,即大力兴修水利。截至1944年3月,全区挖修塘堰3600个,整修圩堤6800丈。而其中的最大的要数位于无为东乡的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共挖土40多万方,建成后,此堤命名为“惠生堤”,直至今日,惠生堤仍然成为该县人民的防洪屏障。[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节 安徽革命根据地区划变更
无为曾设有银行总部,发行货币,你知道么?
抗战期间的山东清河区党委|景晓村|地委|行署
武城县
开国上将宋任穷回忆:建立抗日政权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
无为历史人物:吕惠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