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照如虹

晚照如虹

大气中的小水珠经太阳照耀,折射出一条弧形彩带,我们把这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学现象,称作彩虹。于淑珍退休后的二十年,真可谓人生年轮的彩带,迎着太阳,闪烁出非同寻常的七色光芒。

 

1998年9月,工作了43年的于淑珍要退休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院领导都舍不得让她离开。她却爽快地说:

“该退就退吧!今后你们有什么活动需要我时,我随叫随到还不行吗?”

想不到话音刚落,第二天院里真就找上门儿来了!

当时嫩江正在发大水,天津市政府和文化局领导,准备组团到哈尔滨去慰问。既然是天津去赈灾义演,没有于淑珍人家会怎么想?所以院里一来找,她二话没说,跟着慰问团就出发了。

1998年9月10日,索菲亚大教堂的广场上,搭起个临时舞台。排列整齐的解放军和市民,正冒雨观看天津市文化局的慰问演出。当于淑珍上场时,一位好心观众,上台为她撑开一把伞。她笑着推开了雨伞,在雨中把歌唱完。一个小小动作,赢得一片喝彩。她说:

“解放军和哈尔滨市民们,不都在冒雨观看吗?我当然也不能例外。”

之后的每场演出中,62岁的她都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演出情绪,她一如既往的认真练歌,力求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这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退休前,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石维正曾找过她:

“来我们这里吧!我的民族声乐系正缺个系主任。”

于淑珍颇有自知之明地笑着说:

“你别难为我了,我没有上过专业院校,晚上演出还可以,白天去给你当系主任,不是活受罪吗?”

“我到民族声乐系摸了摸底,大家对你还是认可的。所以,我才真诚的邀请你。”

“我知道,但我真的不能接受。你知道,舞台演出和课堂教学是两码事,这也是很多人建议我带学生,我没有答应的缘由。我要带学生,我就要对他们负责,就要把他们教好。可会唱歌的不一定是好老师,我只会唱歌,我就只能把歌唱好。”

2008年5月14日,应民族声乐系的邀请:《于淑珍民族声乐艺术讲座》,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当她谈完自己多年实践中积累的体会后,有位专门研究于淑珍唱法的硕士生问她:

“您对我们新一代的歌者有什么希望?”
    她微笑着回答:

“人的声音条件各不相同,年轻人开始学习声乐,首先要打好扎实基础。在练好基本功的情况下,去探索自己的独特风格。千万不要去模仿别人,千万别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只有拓宽视野多听多练,最终才会唱出你自己的特色……”

 

有人问她:退下来你不感到寂寞吗?她坦然地回答:

·086·

 

“老年人一定要想开,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如果需要我唱我就唱,不能唱就学点别的也挺好。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好退休的生活。我在工厂时,上了两年夜校,到歌舞团后,就没有时间让我上学了。所以,退休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老年大学。”

多年来疲于奔命似的演出,加之推不掉的繁杂社会活动,使她很难定下心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从小就爱写字,爱画画,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学习。现在终于有时间了,她也要圆一个上学梦了。

当她到书画班去报到时,认识她的老同志都好奇地问:

“你怎么来了?是来教声乐吗?”

她笑笑回答:

“不是!我是来当小学生的。”

好一个小学生,这一学就是八年。既然是当学生,那就认认真真地听讲课,老老实实地做作业。从开始的细心模仿,到后来的运笔自如,从楷书、行书到小写意,这中间她不知耗尽了多少墨水,磨秃了多少毛笔,用掉了多少宣纸。可以说,这也是人生旅途的一次“八年抗战”。唱歌是人之品性的一种凸显,写字画画何尝不是如此?写的是字,画的是画,那却是人的骨气,人的血肉,人的精神,人的魂魄的一种张扬。正因为如此,她画的牡丹雍容华贵,她画的菊花富丽堂皇,她画的梅花铮铮铁骨,她画的墨兰清幽淡香……

酷爱国画的儿子,有一次到中国美术馆去参观《老艺术家书画展》。他在一幅题为《葡萄》的画前停了很久,还用相机拍了下来。回家告诉我:

“我就看那幅《葡萄》不错,一看名字:于淑珍。我乐了,想不到居然是姨妈的画作……”

 

我早就和她要过她的作品,因为怕她累着没敢催她。团聚时她知道我最喜欢红梅和墨兰。于是,就为我画了两幅并提了字,盖了章。还写了一首诗: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尤能化碧涛。

 

此刻,我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音知己?她知道我从小就崇拜秋瑾,并把《对酒》背得滚瓜烂熟。借此重逢毅然提笔:吉玛最爱之一并盖上“吉祥”红印。啊哈哈!知我者,姐姐也!看她一气呵成,不事雕琢的行书,既有委婉秀丽的意境,又有遒劲端庄的气度。真可谓含蓄潇洒,朴素自然。                                                                                                                               

回家后,把她的红梅和墨兰,压在台板下,细细品读:那红梅,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那墨兰,仙风道骨,如笔如剑。两幅画:宛若枝头红梅俯瞰墨兰;旷野墨兰仰视红梅。主图与留白,恰似人们常说的:“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我想:她在台上演唱,是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而她在台下作画,不也有意无意画出她自己的精神品格吗?花力气,下苦功,画活画,再创造。这看似在作画,其实也是在画自己、唱自己——她不就是一曲最美的歌吗?

 

退休后,她应邀录制了一些新作品。这其中我最喜欢她唱的《天津有个泥人张》。作曲家冯国林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曾经为她写过《家住安源》和古诗词等歌曲。在写泥人张

这首歌时,新潮的女儿讥讽他说:
·087·

 

“老爸,你还是别写了,瞧你写的那玩儿意,都土掉渣了,谁听啊?”

“我就是要写这土掉渣的东西,这才叫天津的、民族的,这才是我们自己的。”

当作品完成后交给于淑珍时,歌唱家一下子爱上了这首既有天津风味,又有生动形象的作品,并发出“久违了,好歌!”的感慨。

提起天津手艺道上的人,泥人张绝对排第一。泥人张在18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有了六代传人。它融合中西美学的技法,把小小泥人捏得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于淑珍仔细观察了无数泥人,才把这首歌唱得形神毕肖,栩栩如生。通过歌声表达了她对巧手神工的由衷赞美,通过歌声演绎出她对泥人世家的浓浓深情。

为了这首歌,她先后录制三版。第一版是冯国林自己找的录音棚,音响效果很不理想。正巧,天津台要录制迎国庆歌曲找到了她。第一版录制时,“好布裁衣裳,好树做栋梁。”一个“好”字练了半天,她自己也不满意。第二版录制完,她觉得比较完美了。审听时,大家都称赞:天津味十足,不失为一首好歌。然而,令她遗憾地是“可惜,没上过舞台!”

她还应歌唱家姜嘉锵的邀请,一起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吟唱并录制了一批中国古诗词歌曲,为孩子们更形象地理解背诵,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5年11月8日9:30,应李光曦的邀请,于淑珍在北京林业大学田家炳体育馆,参加了八位老艺术家为八位贫困儿童的义演。四川宜宾屏山县,有一位叫陈市营的老师,他在新桥村这偏远山区山尖上的学校,坚守了十八年,现在只教八个学生,小的四岁,大的七岁。李光曦很想把老师和孩子们接到北京,看看首都,为他们办一场音乐会,也算是为扶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倡议得到了于淑珍、刘秉义、胡宝善、耿莲凤、姜嘉锵、宋雪、尤泓斐等老艺术家的支持,大家相信爱是可以传递的,在传递中化为扶贫致富的力量。歌唱家为贫困儿童演唱了《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挑担茶叶进北京》和《我爱你中国》等歌曲,全场千名观众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都期盼大山里的孩子,不再挑担茶叶进北京,而是做出新一代大山人的贡献。

 

2015年4月,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编辑制作的《于淑珍歌唱艺术集》出版发行,收录了她历年演唱的歌曲175首。即:《咏颂自然》、《真爱如歌》、《故园九州》、《泥土芳香》、《田野清风》、《美丽中国》、《心系祖国》、《诗情华韵》、《真情永远》等。涵盖了原创歌曲、各地民歌、电影插曲、中国诗词、歌剧选段等。

6月13日,在国家大剧院资料中心举办了《珍韵流芳---于淑珍访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迷齐聚北京。有几位歌迷还整理了一本本卡通相册,上面除了他们喜欢的于老师的照片,还有一个个迷你小信封,打开小信封,全是80后、90后的纯真寄语:

 

于老师:请允许我们用这样有些幼稚,满怀真情的方式,表达对您的敬意!

您那一颦一笑,总是那么动人心弦,虽然年事已高,依然风韵犹存。

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最灿烂的笑容,给我们传播着正能量。

从小爱听您的歌,敬佩您。您那和蔼可亲、慈祥端庄、谦虚感人的笑容,展现出您善良的人品和精湛的歌艺,祝您的艺术之花常在。

我是一个18岁的女孩,一直很喜欢您的歌。德艺双馨的您,一直教育着我,我会一直喜欢您,希望您健康长寿,加油!

作为一个90后的学生,我十分喜爱和尊敬您。老师是用歌声讲故事的能手;用歌声感化人的专家;用歌声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艺术家。

祝福于老师身体安康,心情舒畅,艺海宽广,生活充满阳光……

·088·

 

提起《于淑珍歌唱艺术集》的出版发行,不能不提及一批歌迷,他们从小听着她的歌长大,为了把于淑珍多年演唱的歌曲,整理成册,编辑出版,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拜访各个录制单位,尽量收集歌曲原版。之后又和出版社的编辑,一首一首的筛选、对歌词,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这一成果。这不仅圆了他们爱歌唱家的梦,也圆了于淑珍要留给后人一些东西的梦。

 

从央视的致敬经典、艺术人生、回声嘹亮、音乐人生、百年歌声、光荣绽放等专题,到

地方卫视的建党、建军、建国、长征、抗战胜利、香港回归、新年春节、改革开放等重大活动——退而未休的于淑珍,就像那不知疲倦的大雁,飞遍了祖国的辽阔疆土,赞美着神州的大好河山。从《马兰花开》的蒙古高原,到《海域阳光》的三沙新城;从嫩江流域的赈灾义演,到《中国崛起,玉树崛起》的录制现场;从走进孤儿院与孩子们同唱《祝你生日快乐》,到《情系妇女姐妹》对困难母亲的深切慰问;从长城脚下的古老重镇,到八百里洞庭的浩渺烟波,到处都传颂着这首经典——《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突然想起天津歌舞团的老团长陈致和对我说过:

“市里评劳模都是我去的。一般来说,各个单位都希望自己人上。当我提到我们是于淑珍时,大家都服气地说:那我们比不上……”

我还记得笛子演奏家乔志忱对我说:

“于淑珍的艺德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让角、让歌、让台。”

 

如果说在职时,她以每年两百多场的演出,成为当之无愧的特等劳动模范。那么退休后,她以二十年百多场的活动,验证了自己不忘初衷,砥砺前行的神圣誓言。这就是她多次对我讲的——

“党和人民哺育了我,我要还艺术于人民。我是人民的歌唱演员,我的价值观就是奉献!”

 

如白驹过隙,弹指九年。这是我们三十八载友情史上,分别最长的时光隧道。无言的对视,久久的拥抱,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空气都好像凝固了。年轮的增长,丝毫没冲淡这久别重逢的激情。在那对视的一霎,我看到依然风清月朗、隽秀挺拔的她;在那拥抱的瞬间,我感到依然阳光灿烂、胸怀宽广的她——倾其一生歌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人,她的歌,她的艺,她的品,她的德,多像阿妈熬制的奶茶:带着童年的回味,带着纯真的香甜,飘在我生命的海洋,飘向那追梦的起点……

 

 

·0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首“于淑珍”老歌连唱,听着当年老歌,仿佛回到过去,真感慨
邓玉华 卞小贞 耿莲凤 于淑珍同台联唱经典老歌 制作:天津实诚人【精彩视频】
见:于淑珍歌唱家
84岁的她,抛下子女,住进了养老院!她说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不愧为“歌唱家摇篮”!盘点从曲艺之乡“走”出来的十位歌唱家
一首老歌|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