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手财》学习笔记(六)

P168:【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优先看】

有些朋友看了P168这个茅台的数据推算,直接套到别的公司来测算,结果对不上了,请看下面的问题:

请教,正在学习手财,按手财168页的算法,洋河2020年报的数据怎么对不上呀,望指教,净利74.84,分红45.02,资产增(538.66-534.55)=4.11 负债(153.96-169.63)=-15.67,74.84-4.11-15.67-45.02=10.04 还有很多年报都有出入,是我哪搞错了吗? 

分析: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困惑“74.84-45.02”与“4.11-(-15.67)”为何不相等?

这样计算对不上是很正常的,因为《新手财》P168的内容是针对茅台2013年财报进行的毛估估的推算,并不是标准的、全面的推算方法。所以并不适用于一般上市公司的推算(因为茅台2013年报,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原因很少,所以这样算误差很小)。
除净利润、利润分配会影响净资产变化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原因会导致净资产的变化,比如发行股份、股份回购、发行可转债、少数股东增资、收购少数股权引起的资本公积调整、股权激励等待期内将员工的劳动价值计入资本公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可能进行的资本公积调整、粽子公允价值变动(其他综合收益)等等,我无法全部穷尽这些原因(还有很多很多)。但是针对一家具体的上市公司,你如果想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详细金额,那么有一张表格为你提供了很详细的信息——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洋河2020年报P102)。

洋河2020年报中,资产增加4.11亿元,负债减少15.67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从364.91亿元变为384.69亿元,增加了19.78亿元,这19.78亿元的构成可以看年报的P102分析:

净利润:+74.82亿元

股份回购产生的库存股:-10亿元

向上市公司股东分配股利:-45亿元

以上3项相加:74.82-10-45=19.82亿元

19.82亿元与19.78亿元的微小误差,一方面是忽略了金额很小的其他综合收益(亏损约160万元)和微小的少数股东权益变动(约235万元),以及计算的四舍五入引起。

P172:【结构分析:轻资产公司优于重资产公司】

重资产公司如果资产经常需要进行升级更换的话,抵御通胀的能力是很差的,资产在使用期内通过折旧收回的现金,是不够用来购买新资产的,这就会产生“吃老本”的现象。

P173第三段: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以可变成本为底线展开价格战,力求将固定成本救回一点算一点。届时股东才发现,企业的现金会像流进沙漠的水一样,被资产折旧迅速吸干。

以可变成本为底线展开价格战,我的理解是,假设产品成本为100元,固定成本60元,可变成本40元,那么只要产品售价高于40元,多少都能收回一些固定成本,总比停产或者滞销要好。如果停产会咋样?停产后,可变成本是没有了,但固定成本(折旧和摊销)一分钱都收不回来,就算不生产,折旧和摊销也一样要计提的,而且部分员工工资也要继续发放,所以停工肯定不行。

“企业的现金会像流进沙漠的水一样,被资产折旧迅速吸干”。这句话啥意思呢?我的理解是:除非企业关门歇业(关门了员工咋办?),否则还得继续生产,固定资产还得继续投入。但是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以可变成本为底线展开价格战,导致企业的固定成本不能完全收回,而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满后,重新购买的投入却是一分都不能少,在“收回<投入”的情况下,就会使用得企业的现金越来越少。

P173最后一段:税前利润/生产资产,这个计算公式,使用“税前利润”而不用“净利润”是为了剔除所得税的影响(因为各国的所得税率不同,我国的不同企业所得税率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剔除所得税影响后更加客观),其次,如果企业有大额的“一次性收益/损失”的话,也需要剔除,避免数据扭曲。

P174第一段:这个比例显著高于社会资本平均回报率,证明很多利润是靠生产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赚来的。其他资产就应该是巴菲特所说的“经济商誉”吧。

P180:【市盈率还是每股收益:约翰博格的解读】

P181这张表格,在《巴芒演义》P319也有,我认为读懂背后的逻辑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很简单(P182第三段),只需记住即可。我之前对约翰博格是如何推出结论很好奇,于是进行了一翻数学推导,截图发上来,供有兴趣的朋友探讨:

P183:【合并利润表:市场真正关心的表】

母公司利润表仅将子公司宣布的分红纳入“投资收益”,它所反映的股东当期损益事实上是不完整的。

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仅仅依靠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来反映对子公司的投资,并不能反映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同理母公司的利润表也仅仅记录子公司宣告的分红,而分红并不能真正代表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分红额有可能多于赚的利润,也可能少于赚的利润(见P187第三段、第四段),如果子公司亏损了,那通过母公司利润表就更看不出来了。

P184:【其他综合收益:股东的“备忘录”】

P185第一段:“其他综合收益”并不属于净利润的范围,所以放在净利润数据后面。它本质上是一个资产负债表科目,只是借用利润表的位置来展示。

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会计科目,我曾困惑好长时间,现在基本明白了:其他综合收益是一个资产负债表科目,而利润表后面所展示的其他综合收益指的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本期发生的变化金额,即:资产负债表的其他综合收益是一张期末定格照片,而利润表之后的其他综合收益是反应本期内发生变动金额的视频。

P189:【新增“资产处置收益”科目】

2017年新增“资产处置收益”科目,记录原本记录于“营业外收入”科目的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

哦,本书看到此才发现原来这个科目是2017年才增加的,那么P119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如果按2017年前的准则应该是对的。

由于“资产处置收益”这个科目是在“营业利润”之前的,所以增加这个科目后,将本来不属于营业利润的资产处置收益也包含在营业利润里面了,当然,这里的资产处置收益并不包括那种报废处置收益/损失,报废处置收益/损失扔然放在营业外收入。

阅读财报时,我们要关注资产处置收益金额是否过大?是否给营业利润带来重大变化?管理层是否将资产提前进行大幅减值,然后在下期以正常价格卖掉而“创造”一个大大的“资产处置收益”?

P192:【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是税后净额】

第一段所举例子中,最后一句:但这里只记录“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150万元”。这就是“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所表示的含义。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1000万元这项资产,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其账面价值变成了1200万元,而在“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中却只记录150万元,资产负债表不平衡了啊?除税到底怎么除?

实际上是这样处理的(单位:万元,以下会计分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200

贷:其他综合收益 200

2、除税:

借:其他综合收益 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0

经过上述处理后,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账面价值增加200万元变成12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5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一借一贷后,净额增加150万元,这150万元就是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资产增加200万元,负债增加5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150万元,资产负债表正好平衡!

继续上面的例子,如果到第二年末公允价值变成了1100万元,如何处理呢?

1、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其他综合收益 100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100

2、除税: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贷:其他综合收益 25

经过上述处理后,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账面价值减少100万元变成1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25万元,其他综合收益一借一贷后,净额减少75万元,这个“-75万元”就是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所以截止第二年末,这项投资浮盈100万元,考虑所得税25万元后,净赚75万元(第一年的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150万元+第二年的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负75万元=75万元)。

篇幅有限,后面的卖出我就不写了,卖出后,处置收益直接转至留存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亏损情况下)转至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紧接着例子的下面一段:依照所有权归属划分……

这段话的理解思路:期初定格照片+期间视频=期末定格照片,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资产负债表其他科目的理解,比如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能够重分类进损益与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区别:

能够重分类进损益的意思,就是未来可以将这部分“其他综合收益”从所有者权益中拎出来,到利润表这个“T型台”上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展示一下,展示过后再走向幕后——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

而不能够重分类进损益的意思,就是未来不给这部分“其他综合收益”展示机会,直接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拎出来,直奔幕后——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

P196:【(三)金融资产重分类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详见P136表格2-3-3

P198:【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

关于汇总损益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我之前在固定资产的文章中,分析海螺水泥的表格时进行过解析,此处直接复制过来,复习一下:

(1) 汇兑损益是指国内的母公司或子公司与外国的公司做生意,产生以美元或其他货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这些资产或负债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叫作“汇总损益”。比如,某公司卖给外国公司一批货,计价10万美元,这10万美没有马上收到,而是产生了应收账款10万美元,假设交易达成时的汇率是6.9,则这笔应收款相当于RMB69万元,假设到年底时这笔应收款仍未收到,此时汇率变成6.7,则这笔应收款折算后相当于RMB67万元,损失的2万元RMB就是汇总损益。

再比如,A公司拥有10亿欧元的存款,B航空公司从外国银行借款8亿美元买飞机。当美元对RMB汇率大幅波动时,B公司会赚“大钱”或亏“大钱”,欧元对RMB大幅波动时,对A公司的影响也一样。

(2)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在外国经营的子公司,它们购买原材料、销售商品、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以当地的货币记账的,当地的货币就是该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因为其母公司在国内,所以每到资产负债表日,这些子公司以当地货币记账的个别报表,要折算成RMB数据(注意:折算只是生成一个副本,并不是覆盖原来的报表,原来的以当地货币计价的报表丝毫未变。国内的子公司也一样,无论母公司如何合并报表,对子公司的个别报表没有任何影响),上交给国内的母公司,母公司接到这份折算后的报表,然后将母公司及国内国外的所有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报表合并,合并完成后发布财报,就是我们看到的数据。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在国外经营的子公司的报表折算,采用现行汇率法,对因外币报表折算引起的差额,作递延处理,即不计入利润表,而是记入所有者权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具体地讲,就是国外子公司在进行报表折算时,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汇率进行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除未分配利润外,采用发生时的汇率(比如使用股东投资那天的汇率来折算股本)折算,而未分配利润则受到利润表折算汇率的影响,利润表各项目是采用交易发生时的汇率进行折算的,所以未分配利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始终是平衡的。但国外子公司在折算过程中,因为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所采用的折算汇率与其他项目采用的折算汇率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不平衡。这时,就需要用一个数据来抵销这种“不平衡”,这个用来抵销的数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你在所有者权益中或者利润表后面的其他综合收益中看的数据就是这么来的。

文末提醒:《新手财》是需要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的书籍。我仅仅是摘录了一部分并做一些思考记录,若引起歧义,以书本内容为准!

每日拱壹卒
每天坚持学习、思考,记录投资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3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7月新准则会计报表格式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格式的异同
合并报表的程序
用王家卫的方式理解会计分录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合并报表问题——如何解决报表勾稽关系脱节以及与新金融工具准则衔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