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层次结构与进化过程
仇德辉 原创 | 2014-10-22 15:51 |  | 投票
关键字:个体性生产价值
人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些道理,但是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具”?“科学”、“技术”及“工具”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技术、工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自然性事物的理论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就必须全面揭示所有重要的自然性价值事物之间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与进化过程。
一、个体性生产资料与个体性生产价值
不难理解,个体性生产资料的基本功能在于延伸人的劳动器官,其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的扩展人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是以劳动潜能作为动力源,因此个体性生产价值主要体现为劳动潜能的放大效应。
根据“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可知,个体性的劳动过程就是劳动潜能的释放过程,个体性劳动能力取决于劳动潜能的释放速度,因此可得:
个体性劳动能力:劳动者个体在单位时间所释放的劳动潜能,就是个体性劳动能力。
个体性的生产过程就是产品价值的获取过程,个体性生产能力取决于产品价值的获取速度,因此可得:
个体性生产能力:劳动者个体在单位时间所能获取的产品价值就是个体性生产能力。
劳动者个人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借助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力量来延伸和扩展自己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这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的力量就构成了个体性生产资料。
个体性生产资料:能够延伸和扩展劳动者劳动器官之劳动功能的一切外部物质,就称作个体性生产资料。
个体性生产资料在劳动者的生产过程中,将会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产生加强和放大作用,也就是对劳动潜能产生加强和放大作用,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劳动潜能,这就是个体性生产价值。
个体性生产价值(或自然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资料在劳动者的生产过程中,将会对劳动潜能产生加强和放大作用,由此所产生的劳动潜能增量就是个体性生产价值。
个体性生产价值力:个体性生产资料由于对劳动潜能的加强和放大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劳动潜能增量,就是个体性生产价值力。
由于个体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放大作用,个体性生产能力通常要大于个体性劳动能力。在没有信息的注入情况下,个体性生产能力等于个体性劳动能力与个体性生产价值力之和,即:
个体性生产能力﹦个体性劳动能力+个体性生产价值力
由此可见,在没有信息的注入情况下,产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潜能与个体性生产价值两部分组成,即
产品价值﹦劳动潜能+个体性生产价值
个体性生产价值反映了劳动者对于自然资源和自然力量的利用情况,因此也称为自然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生产资料(工具)、生产组织(技术)与生产意识(科学),这三个基本价值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生产资料与工具
目前,理论界对于“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定义都是含糊的,两者之间的概念差异也没有进行明确区分。
(一)生产资料与工具的精确定义
生产资料是指能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劳动器官之劳动功能的一切物质及手段。由于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主要通过劳动潜能体现出来,因此生产资料的客观目的在于对劳动潜能产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作用,由此对生产资料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生产资料:能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人类劳动潜能的一切物质及手段。
在生产资料的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规模性的生产资料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处理,这种生产资料就是工具,如锄头、锤子、机器、厂房、电脑等。
如果动物用树枝来追捕猎物,那么这个树枝就是生产资料,如果动物把这个树枝进行加工,使之变成了棍棒,那么,这个棍棒就变成了工具或劳动工具。对于现代人类来说,生产资料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例如矿石、石油、土地、水源等)、设备与工具、资金、技术与信息、人力资源等,其中,设备与工具归属于工具之列。因此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资料。由此,对“工具”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工具:规范化的生产资料称之为工具,也称劳动工具。
工具或劳动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资料。劳动工具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形状与尺寸;有规范的材料制作要求,有规范的名称称谓,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有明确的作用对象,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操作使用方法,有规范的质量检测标准,等等。
工具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生产资料,这样将使工具的操作更便利、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清晰明确,并且易于识别,易于使用,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工具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资料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广义的“工具”既包括消费性工具和生产性工具,也包括个体性工具和社会性工具。狭义的“工具”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性工具和个体性工具。
(二)生产资料与工具的分类
生产资料的分类与工具的分类方法完全相同,主要分类方法是:
1、根据材质的不同,工具可分为石器工具、铁器工具、铜器工具、木器工具等;
2、根据生产领域不同,工具可分为农业工具、机械工具、运输工具、建筑工具等;
3、根据驱动方式不同,工具可分为电动工具、手动工具;
4、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工具可分为物理工具、逻辑工具,或者硬件工具、软件工具。
(三)生产资料与工具的进化过程
生产资料与工具进化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劳动工具相比生产资料更加严格、更加规范,因此其进化过程较为缓慢。人类的初始期间没有工具,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脱离野兽的标志,人类的工具可以大体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的石器,比如锋利的石片做刀子。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打磨石器,有了石矛、石斧。还有动物骨头打磨而成的骨针、骨矛等。
第二阶段是青铜器时代。人类掌握了最简单的冶炼技术,有了青铜器:青铜剑、青铜鼎、青铜的农耕工具等。同时贵族和统治者开始使用黄金物品,比如金刀、金饰品等。
第三阶段是铁器的诞生。铁的冶炼是比青铜更高级技术,比青铜更加坚固和锋利,人类不断进步后又锻造出了钢。
第四阶段是蒸汽机的诞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人制造了蒸汽机,这强大的动力让人类飞速的发展起来,各种工厂、汽轮、蒸汽机车都是这时候诞生的,后来又有了内燃机,有了汽车,生产力大幅提高。
第五阶段是电动机的诞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动机和电动工具的发明。
第六阶段是计算机的诞生(即信息革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地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
(四)生产资料与工具的发展方向
生产资料的发展方向与工具的进化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2、从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制造工具,到冶炼生产和制造工具;
3、从制造和使用物理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逻辑工具;
4、从制造和使用硬件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软件工具;
5、从制造和使用手动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自动工具;
6、从制造和使用粗浅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精细工具;
7、从以手工来制造工具,发展到以工具来制造工具。
三、生产组织与技术
生产资料与工具出现以后,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关于生产资料和工具在操作使用时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只有认真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在操作和使用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时,得到最大的价值效率。
(一)生产组织与技术的精确定义
“组织”的本质就是“有序化”,就是把许多无序化的东西,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整理、监督、控制与使用。“生产组织”在本质上就是把一些无序化的生产资料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整理、监督、控制与使用。由此给出“生产组织”的精确定义。
生产组织:生产组织就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在使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显然,生产组织是生产资料的延伸与扩展,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是生产资料进行有序化发展的高级形式。生产组织这种“规则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⑴行为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的行为动作要求。
⑵工艺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的方法要求。
⑶流程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的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要求。
⑷标准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数量、质量、尺寸、运动、精细、影响、统计、范围、界限等方面的稳定性要求。
在生产组织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关键性、规模性的生产组织事务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运行,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是技术。由此,对“技术”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技术:规范化的生产组织就是技术。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组织。技术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操作使用方法,有规范的操作使用流程,有特定的操作应用范围,有特定的操作使用场合,有特定的操作作用对象,有规范的名称称谓;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水平等级检测标准,等等。
规范化的行为组织就是“行政技术”,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文件、指示、通告等形式来具体体现。
规范化的工艺组织就是“工艺技术”,主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指标来具体体现。
规范化的程序组织就是“程序技术”,主要通过一系列工作流程、业务划分、责任区分、职能分工等来具体体现。
规范化的标准化组织就是“检测技术”,主要通过检测工具、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来具体体现。
技术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生产组织,这样将使生产组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高效低耗,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组织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广义的“技术”既包括消费性技术和生产性技术,也包括个体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狭义的“技术”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性技术和个体性技术。
(二)生产组织与技术的分类
生产组织与技术的分类方法完全相同。
1、根据生产行业的不同,技术可分为农业技术、工业技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
2、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
3、根据动力特性的不同,技术可分为手工技术、机器化技术和电子化技术。
4、根据材质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石器技术、铁器技术、铜器技术、木器技术等。
(二)生产组织与技术的进化过程
生产组织与技术进化过程基本相同,只是技术相比生产组织更加严格,其进化过程较为缓慢。人类的劳动工具可以大体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那么人类的技术也相应地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石器技术、青铜器技术、铁器技术、蒸汽机技术、电动机技术、计算机技术。
(三)生产组织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生产组织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简单性技术向复杂性技术的发展。
2、从体力性技术向脑力性技术的发展。
3、从单一性生产资料的技术向复合性生产资料的技术的发展。
4、从混合型技术向专业型技术的发展。
5、从粗放化技术向精细化技术的发展。
6、从模拟化技术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7、从定性化技术向定量化技术的发展。
8、从硬件技术向软件技术的发展。
四、生产意识与科学
目前,对于什么是“科学的本质”,科学哲学家、科学历史学家及科学教育工作者各抒己见,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说明人们对于科学在深层次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科学是人们通过思维与意识对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归纳和抽象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
(一)生产意识与科学的精确定义
人们进行生产组织的过程中,各种生产组织(或技术)的运行与变化情况必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通过人的头脑进行思维与提炼,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只有认真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在实施生产组织或技术时,得到最大的价值效率。由此,给出“生产意识”的精确定义。
1、生产意识:生产意识就是关于生产组织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由此可见,生产意识是生产组织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生产组织,是生产组织进行有序化发展的高级形式。生产意识这种“规则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⑴逻辑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组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规则总和。
⑵成因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规则总和。
⑶数学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组织要素之间以及生产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数量联系与数量转化的规则总和。
在生产意识的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意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关键性、规模性的生产意识事务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运行,这种生产意识就是科学。由此,对“科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2、科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就是科学。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意识。科学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表述方式(如语言、文字、公式、公理、定理、定律、定义、概念、图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有公认的理论前提,有严谨的逻辑法则与逻辑结构,有连续一致的思维主线,有统一的度量单位,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有严谨独特的概念体系,等等。
科学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生产意识,这样将使生产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科学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意识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广义的“科学”既包括消费性科学和生产性科学,也包括个体性科学和社会性科学。狭义的“科学”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性科学和个体性科学。
(二)生产意识与科学发展的逻辑程序
生产意识与科学发展的逻辑程序基本相同。不过,科学相比生产意识更加严格,其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尤其是科学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前提:科学必须有“规范化的表述方式”。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所有意识与思维的规范化表达方式,也是科学的规范化表达方式,因此没有语言和文字,也就不会存在科学。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三个逻辑程序。
一是科学概念的形成阶段:具有相同特性或相同属性、相同条件的技术事物组合起来,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形成了一个“科学概念”。这里的“科学概念”涵义很广泛,包括概念、定义、图像等具体形式。
二是科学定律的形成阶段:把若干个科学概念有机地组合起来,并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可以确定一个科学定律。这里的“科学定律”涵义很广泛,包括观点、公式、公理、定理、推论、图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具体形式。
三是科学理论的形成阶段:把若干个科学定律有机地组合起来,并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可以确定一个科学理论。
四、生产资料、生产组织与生产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合以上阐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生产组织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生产意识是关于生产组织的规则体系,生产意识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之规则体系。
2、工具是规范化的生产资料,技术是规范化的生产组织,科学是规范化的生产意识。
3、生产资料是生产组织的基础,生产组织是生产意识的基础。生产组织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生产资料,生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生产组织,也是一种更为特殊的、更为高层次的生产资料。
4、生产组织是生产资料的导向,生产意识是生产组织的导向;生产组织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生产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当今社会,“工具”是生产资料的核心部分,“技术”又是生产组织的核心部分,因此可以近似地说:“技术”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体系,“科学”是关于“技术”的规则体系,“科学”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之规则体系。例如,把车床的制造和使用的各种规则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车床技术;把各种机械加工的技术(如车床技术、铣床技术、刨床技术、磨床技术、镗床技术等)组合起来,并将其共同的规则抽象出来,就可以形成“机械制造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类社会的价值运行总图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论》把资本的的利润定义为剩余价值,而生产商品是由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完成的,商品通过市...
劳动关系的内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教学设计】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剖析奴隶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