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协调性和稳定性
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使得社会经济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是保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

  本轮宏观调控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包括,投资增长率开始回落、价格上涨开始有所抑制等。但是,短期的宏观调控难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几个趋势值得关注:第一,我国社会经济仍然处于转型中,宏观经济中期趋势波动性仍然很大。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导因素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不仅仅是常规的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此,宏观经济中期趋势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状况、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程度、中国开放进程等。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中期趋势波动性仍然很大。第二,投资短期回落已成定局,中期仍然不确定。虽然投资总体上短期内将大幅度降低,但很容易投鼠忌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趋缓,但难以阻止中期的投资热情;地方政府的大量投资可能成为真正的问题。第三,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包括,前期投资增长带动的经济增长能量需要释放、市场主体经济仍然左右中国经济走向、2008年和2010年两大主题仍然具有很难估计的作用。第四,价格的结构性因素将会显现。包括,基础产品价格上涨要抑制又要释放、原材料供求矛盾带来新的价格上涨压力、粮食问题等。对此,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使得社会经济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保持协调性

  1、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实施的必然性。

  宏观经济政策(这里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协调是由宏观经济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从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考察,它们都是为了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政策手段看,它们具有相似性与不同特征。财政政策杠杆与金融政策杠杆作用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控制性,但有明显的时滞;而金融杠杆则更加灵活和富有时效;财政杠杆更加适合于结构调整,而金融杠杆比较适合总量调节;财政杠杆偏重于公平问题,而金融杠杆侧重于效率问题。因此,政策的综合运用就能扬长避短,发挥更大效应。当前就是要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2、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过大的资金存量和高昂的投资冲动。一方面,在近年社会资金越来越充沛,储蓄存款余额持续高增长和商业银行的存贷差不断创出新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开始从稳健变为扩张,金融风险开始不断积聚。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解决之前,投资冲动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房地产、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行业高额的利润诱惑下,市场本身已经难以抑制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势头,中期的市场风险已经出现。只有控制货币供应这个社会总资金的阀门,才有可能防止金融风险的扩散。

  第二,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潜在的高通货膨胀。虽然本轮宏观调控时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的闸门,结构性通货膨胀将会显现。由于我们已经无法减少原有的投资冲动增加的成本,但是可以控制供求关系、控制需求,争取延长通货膨胀能量释放时间。而控制需求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三,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虽然我国的进口额只占世界总额的3.4%,但从增量看,我国的进口增量约占全球进口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大量买进外汇,从而被动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而日本、美国、欧盟都陆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币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如果我们要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立场不会变,央行将继续大量买进外汇,从而继续被动形成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显然,在内外两种压力面前,我们只有一方面继续通过大量买进外汇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更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国内资金供应,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3、实施中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中性财政政策防止经济的过度紧缩。在这次中国经济过热后,我们一方面要立刻采取宏观政策措施抑制中国经济继续过热,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过度紧缩。宏观调整应该实现软着陆,不能出现经济大幅度的下跌或滑坡。如果中国经济的调整出现硬着陆,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跌,将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实际上,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需求都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在货币政策实施总量紧缩后,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成为防止经济全面、过度紧缩的重要政策手段。

  第二,实施中性财政政策有利于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节功能。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一是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相结合。包括降低税率、调低关税、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包括控制投资支出的增长,转向增加社会保障等消费性支出等。三是所谓的“增收节支”措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增收节支”属于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含义,而不是增加扩张力度的政策。这样可以达到财政政策在稳定和持续中的变化。

  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保持稳定性

  1、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

  第一,社会经济转型(尤其是转型中能量的释放)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社会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等。我们必须认识到,本次宏观调控所面对的不完全是常规的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而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所造成的综合性问题。一般宏观经济周期则常常是在体制不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或逐步改变的条件下,而中国宏观经济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中期趋势波动性仍然很大。

  第二,社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程度(包括量变和质变)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将直接对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对此,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包括,中性财政政策能够稳定宏观经济,保持经济周期的相对正常走势;中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制度和财政支出政策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完善社会公平和平衡协调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财政力所能及的。

  2、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能够防止总体经济的大起大落。

  本轮宏观调控运作环境的主要背景特点是:一是本轮宏观调控时经济波动没有过高,在9%左右的合理区上限。二是经济没有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只是投资过热和结构问题。三是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财政货币政策运作就应该异于以前。而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相协调的优点是:可以既有效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又避免过度经济紧缩。

  3、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适应宏观调控市场化的需要。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需要宏观调控市场化。前几次宏观调控都发生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型而尚未“基本转型”,而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表现出来,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已不容忽视,经济主体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性。只有通过宏观调控市场化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第二,保持更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越来越按市场化调节结构。为了防止“双紧”,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应该有:一是不宜增加宏观税负。因为上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松的支出政策与紧的收入(税收)政策的矛盾搭配。二是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包括一定的税制改革。主要是充分调节各种不平衡。三是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政策。主要是在财政支出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达到结构调整的功能。宏观调控市场化应该充分体现在两大政策的运用中。

  第三,宏观调控市场化要适应中国全面开放的需要。由于中国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宏观调控市场化就是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世界的影响,从而也是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乃至对中国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之,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是保持这次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基础。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宏观调控的再认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8)(9)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
货币政策从紧的意义
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