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对叔叔说:你以后见朕不用跪拜!叔叔死前后悔:我不该当真

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1697年3月24日—1738年3月21日),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为纯裕勤妃。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序为第十七。

后来雍正即位后,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而改名为“允礼”。也就是宫斗剧《甄嬛传》中果郡王的原型,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此人在大众眼中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但不得不说的是,剧中很多情节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

剧中,允礼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这倒不假。只是剧中设定允礼与雍正宠妃甄嬛有染所以被赐毒酒而死,这就完全是为了迎合剧情了。

历史上允礼忠心耿耿,辅佐了雍正、乾隆两代帝王,后来却突然提出辞官休养,然后在自己的府中因病去世,他的死,除了身体原因以外,似乎也和侄子乾隆的态度有关。

01 权力边缘

纵观历史上的夺嫡之争,“九子夺嫡”可以说是阴暗夺嫡的一个代表。在这场争斗中,虽然没有像“玄武门之变”那样直接武装夺权,但是结果也是非常惨烈的。

允礼作为康熙的第十七个儿子,在这场夺权的争夺当中几乎可以算是一个纯粹的看客了。因为他出生得比较晚并且母亲是汉人,哥哥们的各方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所以他便也无心皇位,安心做一个富贵闲人。

因为出身皇家,允礼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既然无心夺权,便专心读书。他尤其崇尚藏传佛教,便潜心研究并翻译了藏文名著,曾选编刻印《古文约选》。他还精通诗文,又善于骑射,工书法,好游学,与当时文坛和诗坛的大家来往密切。

他整日与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寄情山水好不快活,这样一来,他便也成了权力的“边缘人”,直到二十六岁还没被册封。但是和其他皇子比起来,他的结局似乎还算比较幸运。

雍正即位后,就开始清算其他势力。夺权的九位皇子中,除了支持雍正的老十三,其余七位皇子都被幽禁或者折磨致死,将夺权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起初,允礼也差点被雍正当作“八爷党”清算掉。引起雍正猜疑的原因之一就是允礼的老丈人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钮祜禄·阿灵阿。

而让雍正猜疑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雍正朝起居注册》中记载的“西直门夜奔”事件。

康熙驾崩的当天夜里,老十七允礼恰巧在皇宫值班,听到父皇驾崩的消息后,他就立马赶往畅春园。

走到西直门时他遇到了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从隆科多口中得知是老四胤禛继位的消息后,他的表现却十分反常。

《雍正朝起居注册》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反应的:“(允礼)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府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

也就是说,允礼得知老四胤禛继位后,放着新帝不迎接,反而吓得神色慌张然后躲到家里去了。

“朕闻之甚为疑讶,是以差往陵上暂住而远之。”就是说,这让雍正感到十分反常,当即就打算派他去守陵,借此把他踢出政治中心。

幸好作为深受雍正信赖的老十三允祥出面阻拦,称允礼“居心端庄”,把他的行为解释为胆小,这才让他逃过一劫。

不管是像雍正所怀疑的私自结交站队八爷,还是真的如老十三所说仅仅是年轻胆小,这件事都可以看出允礼是十分畏惧皇权的。

而因为老十三允祥的力保,也彻底改变了允礼作为“政治边缘人”的人生轨迹。

02 辅佐雍正

不知道雍正是不是出于对老十三的无条件信任,在不久以后,便把这个差点被派去守景陵的允礼加封为郡王,并且负责监管理藩院。要知道,这可是清代朝廷管理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随之而来的加封赏赐不断,甚至还把他任命为“禁卫军前锋营统领”,并且先后监管着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又代管了镶蓝旗汉军都统。更是在毫无封赏理由的情况下,雍正直接恩赏了一万两白银给允礼。

这个一直不被康熙看重的皇子,在皇兄继位后的一年之内,那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权力和财富就突然涌向他,难道说这仅仅只是因为老十三允祥的几句话吗?

其实后人猜测,雍正这么做除了信任老十三允祥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正面形象。

为了稳固政局,雍正对自己的兄弟手足绝不手软,大多都被他囚禁控制起来了,这样做虽然稳妥但是不免落得个“心狠手辣”的名声。一个狠毒的帝王,大家都会因为害怕而听命于他,而真正的有识之士便会敬而远之了。

这个时候,如果封赏年纪小又不涉党争的允礼,能够展现自己对待手足温情的一面不说,还可以向朝臣展示君王对“自己人”的优待,让大家对这位新帝更加忠诚。

而允礼的老丈人“站错队”以及他自己的“西直门夜奔”事件,更是表现了雍正不计前嫌的正面形象。

这帝王的心思深不可测,身为臣子就得学会顺势而为。

借着封赏的“势”,允礼也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凭借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干出了一番成绩。之前当闲云野鹤潇洒度日并非他没有管理的才能,只是不敢争权而没有展现的机会罢了。如今他的政绩让所有人心服口服,这也让雍正更加看重他了。

雍正在位时君权高度集中,而他自身又多疑,所以繁琐的政务让雍正以“勤政”而闻名。

雍正八年,那位深受信赖的老十三允祥因为操劳过度而去世了。雍正又是一个疑心极重的人,所以更多的事务只能交给此时已经取得他信任的允礼。

没过多久,允礼也因为操劳过度而身体逐渐虚弱起来。因此,他只娶了两个老婆,而且生的两个孩子也都早夭,这也侧面说明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而更直接的证据是,在《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到“王微有弱疾”,于是允礼也得到雍正特批,可以在家办公,有事禀报即可,不用日日上朝。

雍正十三年,体弱的允礼还去往西藏办理军务,从此染上脚疾,行动十分不方便。

而在雍正去世前也特意叮嘱过自己即将即位的儿子弘历说:“(果亲王)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

03 得罪乾隆

后来弘历继位,也确实遵照先皇遗托,特许允礼:“(果亲王)或天气晴缓时,随便入见。所有应办事宜。即在府邸办理。”

允礼也没有辜负两代帝王的厚爱,他先后总理宗人府和刑部,编撰了《侵盗钱粮罪例》等多项利国之策。使他的才能在乾隆在位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据《清史稿》记载:“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寻赐亲王双俸,免宴见叩拜。”果亲王允礼不仅掌管刑部,位列重臣之一,还享有“亲王双俸”等尊贵殊荣,可谓荣宠备至。

即使已经身居高位,可是他仍然尽心尽力地辅佐乾隆,只要身体状况稍好一些,他都会参与朝堂议事。

上朝议事也必然要遵守朝堂之礼,但允礼患有脚疾,行礼时难免面临诸多不便,尽管如此,他还是恪守着君臣之礼。

在有一次的朝堂之上,允礼和众臣给乾隆例行行礼。可是因为脚疾实在严重,允礼一个踉跄,险些摔倒。

看着为国操劳而患有脚疾的叔叔行动如此不便,乾隆想起了父皇临终前的嘱托,便特意下旨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命胤礼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

也就是说,允礼以后见了乾隆拥有不必下跪行礼的特权,而且在讨论事情的时候,还可以坐着。

这个特权可不是谁都能享有的,看着乾隆如此体恤他的身体情况而许下特权,他也欣然接受,从此以后,允礼面对乾隆便真的不再行礼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力保允礼的老十三允祥病重之时,雍正也给了他不用行礼的特权,但是即使是他们之间那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允祥每次看见雍正也还是恭敬地行礼,完全不提特权的事情。

可真是“伴君如伴虎”呐,哪怕有了这样的特权,真正行使的时候还是不免让人思量再三,这样做是否合适?

也就只有耿直的允礼,欣然接受了这样的礼遇。

乾隆虽然了解叔叔的身体情况,也遵照先皇嘱托给了他照顾,但是当这个特权一旦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空气中还是透露着那么一丝尴尬。

每当其他大臣行礼时,允礼就坐在一旁,和皇帝平起平坐。没过多久,乾隆心里就感到隐隐地不舒服,总觉得自己的皇家权威受到挑战,全然忘了是自己许给允礼的特权。

直到乾隆二年十月,乾隆在乾清门连夜急召张廷玉、鄂尔泰、讷亲等人讨论西北军务。因为是紧急召见所以允礼事先没有准备,脚疾在身的他行走的速度慢了不少。

当他来到乾清门的时候,殿内的众人已经就局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允礼见状不便打断,就没有及时向乾隆说明自己姗姗来迟的原因。又因为特权在手,所以允礼便径直走到殿内坐了下来。

这一举动让身为皇帝的乾隆暴怒,竟然当众对允礼大发雷霆,指责他没有“人臣之礼”!

允礼当即感到羞愧难当,对着乾隆行了重礼。不知道允礼是对此感到无地自容,还是对乾隆的出尔反尔表示不满,第二天他便提交了奏折,说明自己体弱多病,请求辞去身上的各类职务。

允礼在被当众训斥以后立马写了辞官奏折,这样的行为在皇帝看来很有一种变相表达不满的意思。作为天下之主当然不愿意买账,乾隆也很干脆,当即批准了他的辞官奏折,还取消了原本发给他双倍俸禄的亲王待遇。

闲赋在家的允礼,似乎又回到了一开始被父亲康熙冷落的境遇,没想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只是心境却大不相同了。

这件事形成了允礼心中的一块心病,整日郁结于心。不知道是为了转移自身的注意力还是为了邀功赎罪,他在家中编出了《世宗宪皇帝上谕》一书,没想到乾隆对此视若无睹,没给任何奖赏不说,甚至都从未提及。

本来就体弱多病,乾隆的态度更是让人心灰意冷,在无尽的郁闷之中,允礼就溘然长逝了,享年才41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朝堂奔劳了半生的允礼还在对此事耿耿于怀,对自己的福晋钮祜禄氏感慨:“一切皆因礼数而起,我不该因疾废礼。”用现在的视角来理解,允礼是在后悔:乾隆让我不必跪拜,我不该当真。

总之,允礼对当初接受了“御前免跪”的特殊待遇,十分羞愧和后悔。

允礼去世后,乾隆亲自来到允礼家中祭奠,还帮他恢复了之前享有的待遇,对于那本允礼在最后的时间里留下的世宗宪皇帝上谕》一书,乾隆也是大加赞赏,表彰他的功绩。

允礼半生为了朝政奔波,饱受伤病折磨之下也没有留下子嗣,乾隆甚至还把自己的弟弟弘曕(雍正第六子)过继给了死去的允礼。

但是反过来想想,这样的一位老臣,却因为那么一件小事,落得如此下场,很难说不会让其他大臣寒心。所以乾隆此举,也有人认为是虚情假意,意在笼络人心。把弟弟过继给允礼,那样一来自己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抛开帝王权术不谈,自己的亲叔叔带着郁闷和后悔去世了,不管乾隆之前有多么生气,此时他心里应该也是伤心的吧。

只是斯人已逝,追悔莫及。

04 君臣之道

允礼和乾隆是血脉相连的叔侄,但更是尊卑有别的君臣。

身为皇帝体谅长者旧疾,酌情给予功臣特权,这是他作为“君”的道义。作为臣子,感恩皇家恩泽,带病行使朝臣之礼,这是他作为“臣”的道义。

何谓“君臣之道”?

《孟子》的《离娄章句下》中说,君臣之道,恩义为报。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有来有回,这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潜规则。

允礼破坏了这种潜规则,那难道说是他错了吗?其实也不然。

见证过“九子夺嫡”的惨烈,在朝堂之上浮沉了半生的允礼,想来他也不会是个完全“傻白甜”的角色。

可是偏偏,他像个“愣头青”一样欣然接受了这个特权,要说他的内心没有犹豫过,那是决然不可能的。只是他思量再三,以为依靠自己与乾隆的血缘关系,以为按照雍正的遗旨,以为凭借自己为大清立下的汗马功劳,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只可惜,皇权至上,没有例外。

站在今天的角度,有人认为这样的“君臣之道”是专制,是糟粕,要全盘否定。可是万事万物,既然存在,便有存在的道理。

延伸到现代社会中,这种“君臣道义”也可以解释为上级与下属的关系,长辈与晚辈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虽然已经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样的极端,但还是保留着“有来有回”的智慧。

有人认为这是世故,是虚伪,是伪装自己的“假客气”,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缓冲带”。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阴阳对立共存,中国的社会里人际关系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典型的“关系网”社会,“人情”、“面子”等字眼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人情社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无法回避这个现实。

因此,“假客气”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润滑剂,不可或缺,虽然他传递的都是无效信息,但是却是维系人情的一种手段。

“假客气”的客气是货真价实的客气,只是目的不是为客气而来,而是为了心里的事而来,所以有点“假”的味道。

然而,更令人悲哀的是,一些人说话渐渐偏离了这种本真本色的轨道,言不由衷的有之,言过其实的有之,言之无物的有之,词不达意的也有之。

这样一来,这种维系人情的手段就成了许多人反感的“糟粕”。人情社会已经形成,违反这种“有来有回”的潜规则难免就被排除在了利益集团之外。

好在,这个时代的选择很多,只是每个选择都有代价。

参考信源

《清史稿》

《啸亭杂录》

《清世宗实录》

《雍正朝起居注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乾隆对叔叔说:你以后见朕不用跪拜!叔叔死前感慨:我不该当真
乾隆赐给叔叔一个特权,叔叔欣然接受,临死前却说:我太天真了
乾隆对叔叔说:“您老免跪拜”,叔叔临终前感慨:“不该当真”
乾隆对叔叔说:你以后见我不用跪拜!临终前叔叔:我不应该当真
乾隆让叔叔见他不用跪,叔叔晚年后悔:我不该当真
乾隆曾对叔叔:此后见朕不必跪拜!叔叔死前后悔:都怪我天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