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天|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


1.


我和牛仔年少轻狂,凑一起吹牛:“人大抵分为三类:一类理想死去的人,一类空谈理想的人,第三类是咱俩这种,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这个潜台词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实现理想,得对抗现实,得蜕一层皮。

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媒体、电影、书籍、演讲大多如此宣扬,小时候被保尔·柯察金感动的热血沸腾,管“对抗残酷的现实”叫“钢铁般的意志”。

从未质疑过这些信念。



包老师讲女儿的故事。

2015年12月,她在深圳某高校读高三,班主任安排拍摄校园风景照,提出最好有全景照。深圳高楼耸立,取景受限。她爬到某栋高楼23楼过道拍摄,不满意。左右观察后发现住户阳台角度更佳。

敲开某住户,老奶奶打开门,她身着校服,表明身份,说明来意。老奶奶坚决拒绝。继续敲其它住户门,有人在猫眼里拒绝,有人粗暴拒绝,有人干脆不理。

她从15楼到26楼,来回跑了好几趟无果,相当沮丧。


即将六点时,正被一位阿姨回绝,忽然看到一位叔叔从电梯里推着自行车出来,转身对叔叔讲,叔叔立即答应。

在叔叔家拍出极其满意的照片,发到校园微信群,受到老师同学无数点赞。班主任说,“这是历届来学生拍的全景照里最好的一张。”



欢欢喜喜回到家中,讲述此事。他们籍此展开对话:

“是目标的达成带给你的开心更多,还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带给你的开心更多?”

“过程”

“为什么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初始连连碰壁,也想过放弃,不断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下。原来,“自我战胜带来的成就感,比一张全景照带来的更多。”



什么是现实生活,什么是理想生活?

假如她在被拒绝三到四次后回到家中。现实是:心情沮丧,作品不满意,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赞赏。谈起来可能说,“现实真残酷,深圳果然人情冷漠,连我这样穿着校服的小女孩都拒绝。”

——这是亲身经历,有事实佐证,是活生生的现实。


而她创造了自我超越的经历,拍摄到最佳全景照,获得老师同学赞赏,欢欣雀跃。

——这也是亲身经历,也有事实佐证,也是活生生的现实。


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吗?

现实是自己创造的。现实是过往人生中,我们面对种种状况,做出的判断,采取的行动,创造的结果。

可能性信念,创造可能性的现实;限制性信念,被现实限制。表面是被现实限制,本质是被思想信念限制。




2.


有次跟人做个案沟通讨论到这一点。

他说,“我认为这要辩证来看。固然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思想信念造成不同结果。但现实是,我同学路都被父母铺好了,而我父母不能给我任何帮助,这个现实怎么说?”


他生于农村,父母年迈,毕业于985院校,精英云集,压力巨大。有次偷偷翻看三十多位同学档案,要么商贾之家,要么书香世家。看完感到绝望,觉得“我这辈子都追不上了。”

拼命学习工作,想爬进那个圈子,身体很快衰弱下来,患上抑郁症。乡下父母指望着寄钱回家。他说,“有时忍不住恨家庭贫困,恨父母拖累。”

一次忘记吃抑郁药,傍晚忽然悲从中来,坐在宿舍嚎啕大哭,眼泪水龙头一样哗哗往下流。


我问,“有没有富二代,骄奢淫逸反败家的?有没有家庭贫困,经磨砺中成大事的?再往父辈推演,谁还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创造家业呢?”

”对,他们从小家庭教育熏陶,接触的玩的和我都不一样,聊不到一块。我父母没有给我更好的家庭教育。贫穷会限制想象力。”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沉默了一会儿:“贫穷有可能限制想象力,也有可能不会。但那个关键,是想象力。”


就如同那个女孩拍摄校园全景照的故事。

都有亲身经历,有事实佐证,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有次跟人聊天。他父亲极有成就,问他:“你爸从家徒四壁开始建立事业,至少还有个家徒四壁逼迫。而你身处优渥的环境,骄奢易倦怠,还要对峙自己的倦怠。”

他一笑,“这就是人性。”

“在他的光环下,你有成就是理所当然,没成就吧... ...多憋屈。”我们对其他人的期待在胸口,到他这就提到头顶了。

“但也有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不受影响。关键在自己。”


当晚在日记里写:“我们总是忽视已拥有的,聚焦缺失的,仰望着彼岸。”

不,不是我们,是我。




3.


然而量子力学中信念创造现实,是指客观物质世界。

比如说,一艘船。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横渡大西洋西行,10月12日首次登陆华特林岛。当哥伦布的船队出现在加勒比海上,直至出现在地平线上,没有一个土著人能看见这些船(主船圣玛丽亚号28米长、6米宽,水量近200吨)。

直到巫师开始注意到海面上有涟漪波纹,但看不见有船,他开始疑惑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形。于是他每天观察海面,一段时间后,他能够看见这些船了。他看见这些船后,马上告诉每一个人有船在那,因为每一个人都信任巫师,其它印第安人也看见船了。



三艘巨大的帆船行驶在海面上,印第安人看不见船,认为这些人是从“云端上下来的”。

这太匪夷所思,然而又是史实,不得不信,但太难理解。每次都引起激烈讨论。


“俗话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里没有就看不见,是不是这意思?”

大家都不认可:“见仁、见智”的前提是看见了,只是判断不一样。可是印第安人看不见近在眼前的船,却能看见船在海面激起的涟漪波纹,巨大帆船隐形了一样… ...性质完全不一样啊!”


“影片中说,印第安人看不见这些船的原因是,他们的大脑中对帆船没有任何知识或者经验。比如我们这几天,和很多同学擦肩而过,却视而不见… …”

“我脑海中对'海洋世界'还没任何知识或经验呢,但能说有一天身处'海洋世界',会看不见吗?对于擦肩而过的人视而不见,那是忽视,并非 ‘隐形’。这说不通。”


说来说去还是绕不过这个疑问:“摆在眼前的巨大帆船,怎么可能看不见呢?”




4.


美国有个科普纪录片《脑力大挑战》。丹·西蒙斯设置一个测试,让一个酒店职员给志愿者填表,A职员趁弯下腰拿笔时调换成B职员。

所有的测试者都认为自己一定能发现这显而易见的变化,然而数据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注意到换了人。


在一个情景不会突然变化的世界里,柜台前面的人不会突然变成别人,而当这些变化真的发生时,大脑没有准备好要去注意这些事,就会视而不见。

印第安人从未见过帆船,当海面真的出现帆船时,大脑视而不见。


丹西蒙斯说:“这个测试的重点并非我们会错过这些变化,而是我们以为自己会注意到那些变化。”这一点仅凭推理难以理解,然而若跟随纪录片系列试验,一一测试,便不得不承认大脑认知这一盲点。



量子物理学影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里解释到:

'眼睛好像镜头,但真正看见东西的录影带在大脑的后部,我们称之为“视觉皮层”。大脑运作的方式是:我们只能看到我们相信存在的东西,因制约的缘故。只有与脑海中认定的某种存在形式相匹配之物,我们才看得见。”


视觉皮层看见了帆船,然而意识的判断与障碍,将之屏蔽了。巫师通过观察水面涟漪消融意识障碍,看见了帆船。由于对巫师的信任,其它印第安人也看见船了。


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首先受眼睛这一框框局限,其次经过视觉皮层筛选,而后经过意识的判断解读。但意识从未真正接触外在世界。

我们从未真正客观看待外在世界。

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




5.


思想由什么组成的?意识是什么?经历如何对意识造成影响?

包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揭示意识背后运行方式,“游戏是一面镜子,游戏中怎样思考、怎样决策,折射的是人生中不易觉察的思维模式。”

想起一次个案沟通。



她对11岁女儿频繁在公众场合大哭感到无法忍受。

“你指的频繁,是什么频率?”

“一年两三次,一次有时候十几分钟,有时候半小时。”

“对你而言,当众大哭意味着什么?”

对她而言,当众大哭意味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诸如担心女儿因此受同学排斥,担心心理受伤,觉得身为母亲很丢脸。

她六七年来因此非常痛苦,被逼到上身心灵课程。学完理智上清晰哭泣是一种宣泄方式,但女儿一旦大哭,就莫名烦躁,无法忍受。

有几次让女儿呆在车里哭,完了对女儿说,“在家里、在妈妈面前都可以大声哭,但是在公众场合要忍住,可以默默流泪,不能哭出声。”



沟通继续深入。

她忽然想起五岁那年,某天傍晚叫妈妈回家吃饭,被妈妈大声呵斥、当众责骂。她吓得大哭不止,杵在原地不敢动,承受周围人火辣辣的目光。

哭了好久,才被爸爸拎回家。抽抽噎噎走楼梯上二楼,走到一半才发现大小便出来了。至今还能感受到,“那种到被妈妈厌恶、讨厌的感觉。我丢了妈妈的面子。”


这段往事她此前并不记得,然而与母亲之间一直存在隔阂,“莫名的排斥”。

无论我们是否记得,过往人生如同投影一般,遮蔽了事情本来面目。

太多的回忆遮蔽了我们的视野。



怎么淡化投影呢?

阴影就是答案。去看见阴影,拥抱阴影,接纳阴影。

当她真正明白对女儿公众场合大哭的排斥,其实是儿时创伤的阴影而导致的敏感,该阴影便淡化许多。她忽然发觉以前担心纯属杞人忧天。

“她并没因哭泣遭到同学排斥,人际关系一直很好。而且一年哭个两三次,并不频繁啊!”


对母亲的排斥可能也与此有关,显意识层面事情忘记了,然而怨怪可能一直盘踞在潜意识。我建议她写对母亲的 50 条感恩清单,若仅为思维层面的感恩不合格,以写到内心涌起温暖感受为标准。

以温暖消融怨怪,如春冰遇日,终有消融的一天。




6.


第一天主题是“我是谁”:

我是谁?

世界是什么?

我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要通过一幅画呈现我和世界的关系,那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第二天主题是“观念”:

马祖与怀让禅师论禅。怀让禅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对方不符合我的标准,就代表对方错了?

我们的情绪是来自对方的行为,还是来自于自己想法?如果是来自对方行为,为何不同的人面对同样行为会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情绪来自想法,想法来自心智模式,你是要改变自己的想法,还是改变对方的行为?


第三天主题是“我是因,世界是果”:

“量子哲学观提倡看到空性,空性即无限可能性。人生每个当下都同时存在各种可能性,看见即创造。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只是绝大多数人惯于选择沿着惯性生活,因恐惧失败,抑或怯懦未知,选择更舒适的惯性区,惯性的选择、惯性的行为、惯性的工作、惯性的思考... ...于是,活在惯性人生中。

比惯性更可怕的是傲慢,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拒绝承认自己的无知,放不下“我知道”这一错觉。”



第一天探索“我是谁”,审视我和世界的关系,思想之厦摇摇欲坠。

第二天沟通“情绪的真相”,区分事实和想法,信念之砖支离破碎。

第三天深入“量子哲学观”,颠覆原有牛顿物理学认知,大厦之柱百孔千疮。

第四天认知“生命的实相”,了解认知世界的方式,思想之厦轰然倒塌。


思维模式的升级,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又重建的过程。

是时候重建了。

期待第五天的到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船和帆船
船和帆船11
让人思索多多的话题:印第安人为何看不见帆船
这是什么船啊?在海面飞行比游得还快,太神奇了
水彩、大海、帆船、水乳交融,完美呈现!(附小教程)
潜意识一点也不复杂,潜意识的问题不在于复杂性,而在于不可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