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浙江丽水畲族祠堂的类型、构造与功能

摘要:浙江丽水的畲族祠堂作为其祖先信仰的物质载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并且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当中。畲族祠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祠堂的类型、构造、功能等方面。现今,浙江丽水地区的畲族祠堂类型主要有祭祀祖先类祠堂和特殊的祠堂“祖担”两类。浙江丽水畲族的祭祀祖先类祠堂的构造巧妙,选址一般在高地、祠堂外部有龙形浮雕、内部为对称格局。“祖担”则由祖图、龙头祖杖、龙角、铃刀、铃钟等构成。畲族祠堂的功能主要为祭祀祖先和举办丧葬活动。而畲族的葬礼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畲族的祖先记忆,且与道教有一定关系。畲族现存祠堂的数量很少,其特色祠堂“祖担”的保存保护也不甚到位,急需引起地方政府、文化人士和本地畬人等的高度重视和得到广泛支持。

关键词:浙江丽水;畲族祠堂;类型;构造;功能

畲族作为浙西南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现今人们较多关注着畲族的特色歌舞活动、语言风貌等,却少有人关注作为祖先信仰载体的畲族祠堂。而畲族祠堂作为了解畲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关于研究畲族祠堂及其派生的文献资料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对畲族祠堂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家风、信仰、宗族文化。胡琳玉从畲族家风的内容和功能、家风传承历史、家风传承的现实意义三部分概述了畲族的家风。其中,畲族祠堂作为家风的载体出现。蓝炯熹认为,祠堂形态是家族历史沧桑的反映以及族人力量的凝聚与展示。董建辉、石奕龙将祠堂作为宗族的象征进行叙述,从祠堂里面供奉之物以及畲族人民矛盾的祖先崇拜态度两方面来论述祠堂。王敏则将祠堂与畲族的宗族信仰与祖先信仰联系在一起,全面展现村落的宗族信仰与村落生活的关系。

展开剩余90%

第二,畲族祠堂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方面的研究。张彩霞的《涵化与互动: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概述了畲族和汉族的互动,其中,李姓畲族祠堂便是汉文化与畲族文化互动的个案。

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对畲族祠堂的研究都与畲族文化研究密不可分,少数涉及到畲族祠堂本身的文章,也只是将祠堂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进行阐述,如张晓宁的《畲族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文化研究》中只是将畲族祠堂作为畲族民居的一小部分进行简单介绍,并无详细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在现存的研究中,对畲族祠堂本身的研究,如对其类型、构造和功能的研究都较为缺乏。因此本文立足于对畲族的田野调查和相关畲族宗谱文献,以浙江丽水畲族祠堂为例,对浙江丽水的畲族祠堂的类型、构造以及功能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

一、畲族祠堂的类型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1956年经国务院正式公布,确定这个民族的族称为“畲族”,是一个单一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畲族祠堂是畲族祖先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类型、构造和功能上有其明显的特点,据我们调查,浙江丽水的畲族祠堂主要位于畲族村落附近的山麓处或村落的中心位置。祠堂内部构造与汉族祠堂相似。畲族的祠堂主要有祭祀祖先类祠堂和特殊的祠堂——“祖担”两类。

现今,浙江丽水畲族的祠堂主要为祭祀祖先类祠堂和特殊的祠堂——“祖担”。据调查发现,浙江丽水现存的畲族祠堂主要为祭祀祖先类祠堂,而“祖担”则作为其他用途被保留,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祖担”已渐渐淡出畲民的认知范围。

(一)作为固定建筑物的祠堂

祭祀祖先类祠堂是畲族定居时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祭祀祖先类祠堂主要用于对其先神即盘瓠氏的祭祀。畲族每个姓氏祠堂内置的香炉各有特点,蓝氏祠堂内置香炉6只,雷氏和钟氏有5只。由于其行次比雷姓多一个,所以其香炉也比雷姓祠堂的香炉多出一个。而祠堂内的牌位摆放的顺序与汉族相同,是按照字的行次摆放的。蓝氏畲族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一世,其世系有大、小、百、千、万、角六个字行。雷氏和钟氏的牌位世系有大、小、百、千、万5个行次。按照规定,祠堂的管理人员应主要为畲族本姓氏族的族长,其次为房长、理事和付理。族长选全族年岁最长,辈数最高者1人,房长一般为2-3个,理事和付理各1-2个。族长是管理祠堂者,房长负责保管本房家谱,调节裁决族人矛盾等族房事物。

那么,这些祠堂又是如何运营的呢?畲族祠堂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祠产”。“祠产”或“祀产”是族内人共同所有的财产,但这些“祠产”不能由本族人耕种,需要出租给外姓人。出租“祠产”所获得的资金专为供应祠堂所需。《雷氏宗谱·祠堂规》中就有记载“宗祠内产业,本族子孙不得租种”、“祖宗所贻田地山场,每年各有租息……国课下与祠内修整补漏,春秋祭祀亦所从出。”上述记载中的“宗祠内产业”、“所贻田地山场”就是“祠产”,这笔资金只供应祠堂的修整与祭祀,旁人不得挪用,“侵之占之则欺宗灭祖”。但在田野调查时,浙江丽水景宁的蓝氏祠堂附近的族人们都表示,现在的畲族祠堂已经没有所谓的祠产了,一般是村民们自己捐款以供祠堂的开支。

除了用专门设立的祠堂来祭祀祖先以外,畲族人还会在家中设置“正厅”或“厅堂”来祭祀祖先,这种祭祀的方法被称为“家祭”。如下图:

图1-1闽东畲村正厅图(图片来源:摘自文献)

相比较专门在祠堂内的祭祀,家祭反而更为普遍。对此谢琳女士有过详细的记述:“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祖活动气是与家庭成员关系最为密切的祭祖形式。将之祠祭,家祭的次数较多,祭祀对象历代远近一派宗亲。除每月初一、十五简单的日常点香祭拜外,还有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及春节的较为复杂大型的祭拜。祭拜皆须在午后进行,一般在下午两点半至三点间开始,四点左右结束,其中七月十五及春节的家祭仪式须在祠祭后进行。”

(二)流动的祠堂——“祖担”

特殊的祠堂——“祖担”,也被称为流动的祠堂,是畲族装先祖牌位、香炉、龙头祖仗、笏板、铃刀、龙角、铃钟、神鞭、宗谱和祖图的用竹子编成的箱笼。如下图:

图 1-2祖担(来源:摘自文献)

《建德县志》中就有“畲客之祠以竹箱为之,内贮祖牌及香炉”的记载。根据田野调查,我们得知畲族在迁徙过程中,各支族通常用“祖担”代表祖祠,定居后,一些支族由于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困难,仍以“祖担”代替祖祠。在某一地定居后,部分支族由于经济条件困难,无法立即建造正规的祠堂,此时也会用“祖担”来暂时代替祖祠。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畲族的“祖担”主要是在举行葬礼时利用其中的某些物件当做师公的法器。“祖担”内最重要的是祖图和祖先牌位。由于畲族人有着较重的祖先崇拜观念,所以其祖图一般由棉布、绢布等材质较优的布料制成,对此夏娟女士也有提及:“畲族人民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氛围,进行传师学师等宗教活动时他们会挂起祖图,立起祖杖。祖图是用棉布、绢帛或者细麻布等制成的连环画长卷,上绘制关于畲族始祖盘瓠的传说故事。”此外,畲族人的祖图上绘制的是其祖先盘瓠氏的事迹,以表达畲族人对盘瓠的崇拜与敬重。如下图:

图1-3畲族祖图(来源:作者实拍)

图1-4畲族祖图(来源:摘自文献)

在浙江丽水地区,“祖担”的流动祠堂的身份在现今的畲族民众的生活中的出现率并不高,但是“祖担”中的某些器具却在其他用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丧葬活动中。在浙江丽水地区田野调查时,畲族的师公们表示“祖担”中的某些器具是现在他们主持葬礼时必须要使用的法器,尤其是龙角、铃钟和铃刀三样物件。龙角在畲族葬礼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器。例如,在小功德的第一个环节——“报地头”,会有一位畲族师公吹响龙角。他们吹一下龙角,念一段话,反复多次,通过龙角声来向逝者所居住的当地的土地公问安、汇报逝者的情况。在“拜七”这个环节,师公每拜一次结束时都会拿着龙角和铃钟,在设好的祭台前,向自己的师爷用念经的方式汇报葬礼的进程和情况,每念完一段就会吹一次龙角,他们表示这就是用龙角声来搭建彼此沟通的桥梁。在“四个少年唱粗歌”的环节,甚至会出现四位畲族师公拿着龙角、铃钟等一边挥舞法器,一边围着灵台跳动唱粗歌的礼仪。铃钟和龙角的作用相差不大,也是通过声音来与祖先、神仙等人进行沟通,主要是在“洗净”、“做祭”等环节运用。铃刀除了能够通过铃声起到沟通作用外,还有驱赶恶鬼以示威慑的作用,这体现在铃刀运用的环节之中。它一般运用在“赶煞”、“安祖”、“引魂”等环节。不论是龙角、铃钟还是铃刀,它们都在畲族的丧葬活动中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和极高的地位,是畲族师公主持丧葬必不可少的法器。

在田野调查时,畲民们曾表示“祖担”最初是畲民在没有物质条件的情况下,为了祭祀祖先临时建立的祠堂。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仍然遵循礼仪进行祭祀,可见畲族人民对祠堂的重视,对祭祀的重视,对礼仪的重视。根据田野调查我们得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祖担”已失去流动的祠堂的功用,更多的是充当葬礼中师公主持仪式的工具。

二、畲族祠堂的构造

畲族祠堂是其民族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据我们调查,浙江丽水的畲族祠堂主要位于畲族村落附近的山麓处或村落的中心位置。祠堂内部构造有一定的特点。

(一)建筑类祠堂

1.选址

畲族十分注重祠堂祭祀,畲族的祠堂一般位于村落的最高处或地处村落的核心位置。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畲族祠堂多依山而建,而建有祠堂的山就称为“祠堂山”,部分家族人去世后会被埋在祠堂山上。祠堂附近多为本族畲民的祠产(耕田或林地)。长岡背的宗祠就建在离城较近的山下,祠堂被祠产环绕。如下图所示:

图 2-1邑长岡背蓝氏宗祠图(来源:《蓝氏宗谱》)

2.外部构造

浙江丽水景宁的畲族祠堂外部结构基本与汉族祠堂相似,只是由于畲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受歧视的地位,被称为“畲客”,他们居住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生计十分艰难,没有足够的钱财来修建祠堂,所以畲族的祠堂多为泥木结构,用材用料也不如汉族讲究,规模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畲族祠堂屋檐上的龙形浮雕。外形虽与汉族祠堂并无差别,但在民俗意义上与汉族有着根本的区别。根据田野调查,我们得知畲族极度崇尚盘瓠氏,认为盘瓠就是他们的先祖。而盘瓠的形像主要表现为龙犬、龙、麒麟等几种形态。如下图:

图 2-2勒封盘瓠氏(图片来源:《(遂昌)钟氏宗谱》)

在畲族的宗谱叙中也有“高辛正宫皇后刘君秀夜梦有婁宿降凡除妖,娘娘惊醒忽然耳痛,当令太诏召调治,耳中取出一物,其形如虫,美秀非常。金盘贮之养之数日,变龙形毫光显电金鳞珠点遍身。”的记载。所以畲族祠堂的外部的浮雕、木雕在设计上正是盘瓠龙形的衍生。如下图:

图 2-3蓝氏祠堂 金丘村(来源:作者实拍)

3.内部构造

畲族祠堂的内部构造与汉族相似。以雷氏宗祠冯翊旧家为例,整个祠堂由大门、天井、阶檐、寝庙和左右两个偏室构成。进入宗祠大门后直入眼帘的是天井,天井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小门,再往内走就是阶檐。阶檐后面就是寝庙和左昭右穆两个偏室,寝庙正厅内面向大门的墙壁前专门摆放祖先牌位。雷氏的祠堂内还设有孝思堂。如下图所示:

图 2-4雷氏宗祠“冯翊旧家”(来源:《雷氏宗谱》)

从畲族祠堂的地理位置和构造上能发现畲族是一个极具宗族观念的民族,他们十分注重祖先祭祀,有较深的祖先崇拜的意识和传统。畲族祠堂就是其家族观念和祖先崇拜观念的物质载体,所以作为全族宗族信仰的核心的祠堂也就成了整个村落中地理位置最优越,规模最大,用材用料相对优质的建筑物。

(二)移动的祠堂——“祖担”的内部构造

1.香炉

除了上述中畲族各姓的香炉数量不同以外,畲族每个姓氏的香炉还有其特殊的名称,在《丽水地区畲族志》就有记载“蓝姓畲民香炉分别称为神仙、祖师、下座、仙童、战兵。”关于香炉,张彩霞女士略有提及:“香炉,早期作为舍民家族的象征而存在。在家族分离时,每个房支往往以一个香炉作为日后会面的信物。现闽东地区仍存有不少舍民分流迁徙时所带的香炉,主要为铜质。”但畲族的族谱中没有对香炉的详细记载,民众也无法详细描述每个香炉的特点和典故。

2.祖先牌位、龙头祖杖和龙角

畲族的祖先牌位、龙头祖杖、龙角上都有龙形。龙角是用弯曲的木材制成的。龙头祖杖和龙角是盘瓠形象的外在衍生。祖先牌位一般由三只龙形的边框装饰构成;“祖杖,有多厘米和多厘米两种尺寸,用树干制成,以带根部的树干为材质的形式较古老,上有龙首状雕刻,传说其为畲族始祖盘瓠像,以此“盘瓠之像”的祖杖又称为‘龙头杖’。” 如下图:

图 2-5祖先牌位(来源:作者实拍)

图 2-6龙角(图片来源:作者实拍)

图 2-7龙头祖杖(来源:摘自文献)

3.祖图

畲民认为其祖先是盘瓠氏,所以“祖担”内的祖图也是有关于盘瓠氏的故事。夏娟女士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祖图,典型的盘瓠图腾崇拜造物。它是用棉布、绢帛或者细麻布甚至纸材料制成的连环画长卷,上面具体描绘了关于盘瓠的传说故事(即以上所述故事),祖图约分为20到30余幅。”

4. 龙角、铃钟和铃刀

据田野调查我们得知,龙角一般用木头制作,制作成型后在木头外面再缠上藤条从而形成龙角。龙角一般用于吹奏。铃钟又可以称作金钟,用以摇晃发声。铃刀又可以称作神刀,在刀把下方挂着铜片,摇晃作响。龙角、铃刀和铃钟不仅是特殊的祠堂“祖担”的组成部分,也是畲族的丧葬活动中师公的法器。下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龙角、铃刀、铃钟。

图 2-8龙角、铃刀、铃钟(来源:作者实拍)

三、畲族祠堂的功能

现今,浙江丽水的畲族祠堂的主要功能为祭祀和举行葬礼。并且现今因为各种原因,畲族的葬礼大多改为在逝者家中举行。

(一)祭祀祖先

畲族是一个酷爱和平、与人无争、文明礼貌、勤劳朴实和热情好客的民族,保持着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在道德规范方面,畲民历来遵循祭祖尊宗的遗风,具有严格的族规和独特的禁忌。畲族是一个重视祭祀的民族,在他们的家规家训中就记载有一条是“崇祭祀”,里面这样写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安居乐业皆祖宗功德之所遗也。今人每忽焉勿讲,殊不知豺豹皆知报本,可以人而不如兽乎?凡过年节必设祭于家庭,此人之大节也,凡吾族人毋容忽诸。”从这条家规家训中可以看出,畲民认为人在世皆靠祖宗之庇护,逢年过节都要拜祭祖先,可见其对祭祀之重视。在《赤坑蓝氏宗祠序》中也写到,“祖有德而宗有功,追远报木,左为照而右为穆,爵序秩明,子孙纷繁,家庙不可不重,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雷氏宗谱》中也有“祠宇祖宗神灵所居,各子孙不得祠内堆叠杂物污秽的记载。

(二)举办葬礼

除了祭祀祖先,畲族祠堂也会用于举办葬礼。畲族将举办葬礼称为“送新客”,“客”即亡魂的意思,将亡魂送入祠堂为新客。举办葬礼一般有“大功德”、“小功德”之分。据田野调查我们得知,在畲族,曾经学师、学法的人被称为赤身,而一般人被称为白身。正常亡故的赤身,除按常规操办丧事外,出殡前还要做三天三夜的大功德,现在一般改成两天两夜;而白身则只能做一天一夜的小功德。畲族人认为60岁以上的人逝世是寿终正寝,可以举行正式的丧礼后出葬,而60岁以下的人死亡,则被认为是“短命死”,必须在死亡当天就埋葬,出葬前,还要请师公为其“炼身”,将他炼度成一个完整的人。

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还发现在畲族整套丧葬礼仪中,有较多的有关祖先记忆的内容,并且整个做功德的过程与道教关系密切。

丧礼中有较多关于祖先记忆的内容,体现了畲族对于祭祖的重视。例如,在小功德当中,专门有一个环节叫做“四个少年唱粗歌”,四个师公会在这个环节拿着神刀和龙角围着灵台一边走动,一边唱歌跳舞。据畲族师公的介绍,这是在回忆和模仿古时畲族的先祖在开山打猎的活动,借这个仪式来重现祖先记忆,表达他们对于祖先的崇敬。

而且畲族的丧葬礼仪与道教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例如,在我们观看的浙江丽水市的火烧塴村的小功德当中,师公进行仪式前需要设祭台,在祭台上方贴上一张写有先祖与神仙的红纸,红纸上就写明有“太上三清宫”、“太上老君”等字样,而“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代表人物。而且,主持葬礼的师公表示他们在主持普通的畲族人的葬礼时,若去世者是正常死亡,那么他们在这个时候的身份可以被看做是普通的道士。只有在主持非正常死亡的畲族人的葬礼时或者是主持大功德时,他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公”。而且,畲族的丧葬活动只能由畲族的师公来进行。与其他民族少有人愿意成为师公的现象不同的是,畲族是非常鼓励民众学师、学法、成为师公的。在田野调查时,畲族师公表示若按规定,畲族男子到了18岁是一定要学师、学法成为师公的,但是因为现代的生活环境和人们观念改变,这个规定也就没有受到人们的遵守和重视,从而没有多少人愿意学师、学法、成为师公了。这些规定和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道教与畲族的葬礼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主持葬礼的师公都算是道教人士,那么葬礼也就与道教关系密切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既然畲族祠堂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祖和丧葬,而畲族的葬礼又与道教密不可分,那么畲族的祭祖礼仪也可能与道教有一定的关系。

结语

随着历史发展,浙江丽水畲族雷、蓝、钟、盘四姓中盘姓逐步消失。现今,只剩下雷、蓝、钟三姓。该地区承载本族信仰的祠堂也大量减少。这集中体现在祠堂数量的减少,祠堂类型功能的单一化发展趋势等方面。而且存在畲族祠堂原有的某些类型功能因传承力度不够逐步消逝的现象。我们越来越难寻到古老的畲族祠堂和懂得畲族祭祀礼仪的年轻人。

在旧时,畲族因外来民族的身份受到当地汉民的歧视,被称为“畲客”,住在山区。尽管外部条件不佳,但畲民仍旧努力地保护本族传统,例如重视独立建筑式的祠堂的修建、在家祭祖的厅堂、形成流动祠堂“祖担”等,这些均可从流传至今的畲族宗谱中找到证据。现今,畲族的民众们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享有与汉民同等的权利,社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古老的畲族祠堂却渐渐消失,蕴含其中的祠堂文化也逐步淡化出人们的视野,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变的地方。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浙江丽水,我们难以方便地寻找到畲族祠堂。尽管是在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我们能探听并寻找到的古老的畲族祠堂也不过一二处。逢年过节,浙江丽水地区的畲族人们也几乎不会在畲族祠堂中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而且,因畲族祠堂的消逝,丧葬活动大都在逝者家中举行,负责丧仪的畲族师公也难以找到继承人。所以,在我们看见目前畲族文化广泛传播,畲族祠堂不断重建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背后的艰辛。希望在当地政府、文化人士和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畲族祠堂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继承,畲族祠堂文化能得到更广泛地传播。

因篇幅限制,参考文献和注释皆省。

本篇文章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二本科学生课题研究成果《略论浙江丽水畲族祠堂的类型、构造与功能》

文章转载须注明出处。

作者:余承霖 庄巧圆 张雪悦 张诗梅

编排:钱莹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畲族祭祀祖先的饮食风俗
如何拍好自己的家乡——以丽水畲族村落山根村为例
祠堂香炉是祠堂里的必备器具
丽水畲乡利山村的苍翠与古朴
畲族的宗教信仰
畲族的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