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2.2.6 平阳青街看廊桥,观李氏大屋、池氏大屋

   青街,这名字听起来有多么的清新、韵味和古老。在温州看来青街好像有多么遥远,可它却和我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我们氏族的祠堂就在这里。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上次来祭祖后没来得及到街里走走,今天有空就好好地走走青街看看青街。

一,青街

   俗话说“青街竹、顺溪屋”指的是到青街看毛竹,去顺溪观老屋。青街的确是个竹乡,四面环山且竹海连片,并且这里的竹笋味道特别鲜美尤其出名,而一山之隔的顺溪以老屋古宅出名。其实青街的老屋也很值得观赏,实际上青街既有毛竹又有老屋。   

   平阳县青街乡,原名睦源。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清时称崇政乡。民国后期称睦源乡,1935年命名为青街乡,1992年再次改名为青街畲族乡。最早青街周家始祖周欲纳在唐天宝年间为避安史之乱而不远千里,从陕西经江西平乐迁居横阳睦源,即现在的青街垦荒安家繁衍。算起来有1250余年。此后,才陆续有了池氏、雷氏及李氏等姓氏族人迁居于此,于是开始了又一轮的垦荒、繁衍、发展。全乡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汉族池姓(占全乡人口40%)、李(占全乡人口35%)、还有施、马、杨、卢。畲族以兰、雷、钟为主。


在卫星上看到的廊桥和大屋(剪自谷歌地球)


三源门,指这里汇集了三条河流。即三溪汇合之口,一溪来自东南的南网山;一溪来自正南的腾垟山;一溪来自西北的睦源岭。三溪汇集桥下,向东北出青街溪,

这是青街古迹指路牌,包括古廊桥、青石街、李氏大屋、池氏大屋(民俗馆),今天就一个个的走吧

青街桥跨青街溪,流向鳌江

青街大桥上休闲的老人

石拱桥上有便于推车的便道

从桥边的古树看它们估计都有些岁数了

旁边的新桥可通机动车

二,睦源桥、青石街

   据说,池氏、李氏从福建泉州、漳州一带陆续迁徙而来。池氏住最早周氏旧地睦源,李氏与池氏隔溪而住。后来池氏建起了池氏大屋,李氏建起了李氏大屋,池氏又在三溪汇流处修起一座可遮风避雨的廊桥,沿着廊桥,李氏渐渐地兴建起一条一百多米长的以青石板铺路的街道,青街于是得名。

   


睦源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跨睦源溪而得名,在世界廊桥名录上占有一席之地。属典型的古廊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单孔石拱结构,建有抬梁式木结构廊屋,廊屋两侧有亭式栏杆长椅,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

可惜被涂鸦后没人清除


桥旁这棵是500年的古樟,当年曾经在杆上长出一株梅树,称“樟抱梅”,有称“桥架亭,坐亭乘凉;樟抱梅,望梅止渴。”可惜如今已经看不到梅了 

下部石拱



桥廊五开间,覆瓦顶分为三段,中高两边低,中间一段为重檐。三段屋檐举折优美,呈现两端微微翘起之形态,飘逸洒脱。




压拱石上隐约可见道光十一


 








从桥往下走就是古时的青街街道了

原来那些青石板已经被水泥所包围,真正的青石街只能靠寻思和遐想

古街已经不复存在,但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似乎还没多大改变

这条石街不长,很快就到了李氏大屋

三,李氏大屋

   李氏大屋占地20多亩,院内有八个大厅,24间房间。还是马来亚侨领李基中故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老屋是我所看到我们浙南的老屋中保留、保护较好的


窄窄的青石门框上刻有对联“当户青山延秀色,环门绿水起文波



座李氏大屋建于1773年。从外部看比较低调,不太显眼

当地人传说:李家当年迎娶平阳万全一位财主的女儿,却不知何故与亲家怄气。于是万全财主为女儿做了一顶比李氏大屋的门高得多的花轿来刁难,不肯认输的李家就吩咐下人开仓,在围墙内外用谷子铺成一道坡,让抬花轿的人踩着这道坡从围墙上进入大院。这虽然是个故事,真实与否不可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氏在当时在当地还是富的够可以的




司马第,许多老屋有见过。查了资料:明清时,大司马多作为兵部尚书之别称,而司马则成为州同、同知、左堂的别称。按《清史稿·职官表》:“州同分掌粮务、水利、防海诸职”,从六品。因司马之职长期沿用,故民间有“司马者,非荣即贵”的说法。有些曾任过同知之职的官员,致仕后,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马第”,以光耀门楣。第,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如称宅第、府第、门第、进士第。

六扇大门保存良好,都绘有门神

 


六扇大门的门神绘画精美,历经百年仍保留较好的色彩,图纹

这条40多公分高的特长门槛,历经几百年仍旧完好如初


进大门透过窗棂可见内院
 
“极婺联辉”为儒学大师孙锵鸣所题。是祝寿匾,表示长辈老俩口双方长寿



院内摆放两个满水的大缸,可见古人防火意识











称为博士第,似乎有点牵强,因为李信明(又名李学数),1940年出生于新加坡。他父亲是出生在这里







“彤管扬微”为清朝知县汤肇熙之题















二楼大厅还供着一些李氏祖先的画像,穿着大清官服,两旁放着的牌子“回避,肃静”、“带同分府,儒学正堂”,





 

二楼大厅安放一座“艮厝”当时动用白银三千两选名匠精工打造,这一个小小的“艮厝”花费了相当于再建一座李氏大屋的银两可见豪华之极。现在看到的是凭想象仿制的。

主人给我们讲述老宅的故事,还说一些参观者把香炉也偷走了

原来这“艮厝”还有一段相当动人的故事,它是为了专门祭奠李氏五世所娶畲族兰氏贫女的,由于过去族中祠堂是不能进畲族女的木主(牌位)的,后来其九世祖发达后动用了两千两银子在自己的大楼中修建了豪华绝顶的“艮厝”祭奠五世兰氏先祖,


这可是原物

这些牌子是仿制品




 


围二楼一圈的长椅旁是雕琢细致的美人靠

一根杆粗长的瓦椽至今还完好无损













这好像是专门用来理发的,后面还有一面镜子

柱子及磉盘全是上乘材料,整座屋内有200多条木柱,磉盘和柱脚连接处都充填朱砂防蛀防蚊。






在院子里有很多这样的圆凳,木架青石面,岁月对它们不起作用,至今还是脚踏实地

细微处也很讲究

听主人说挑檐上的鸡头在过去只能是当官的才可塑造,可惜在文革中被当四旧给破了







大屋檐角

侧面看大屋

从大屋边门走出,还难得保留着一段古墙古道

但愿下回再来还能是这样

四,李氏“第二份”大屋

   出李氏大屋很快就找到李氏的二房大屋即第二份,也称二房,至于其中的关系我还不清晰,反正是李氏家属的一个分支。这座大屋规模和精致的程度与前面相比略逊,但不愧还是坐不朽的老屋。据说睦源桥就是建造二份大屋的师傅的徒弟建造的。














文革的风暴也曾经卷到这里








结构类似但二楼没有环绕的走廊和圈椅





院子也显得小了些



门窗等工艺和造型与前的李氏大屋基本相同。

由于和刚才的李氏大屋基本类似,所以在第二份我们只是简单的浏览一下。

五,水尾池氏大屋

   这是从李氏大屋到第二份时路过偶尔看到的一座老屋,随便进去看了看。它的规模当然不能和前面的相比。但是它的历史比前面的老的多,建于1597年,是青街保存至今最老的大屋。它前后空地面积比较大。并且它的两厢还各套着一个四合院。它又称为池氏二房大屋。


大屋院子紧挨着街道,无围墙




 

老屋院子中的水缸是必须的,盛满水是必要的





 



院中套院,这是右厢开门后发现新天地

原来是又有一个封闭的小院儿,这是这座大屋独特的风格






和右厢一样,左厢出去也有小院儿



小院有通道到后院

这是后沿街(后院)

后院是所有住户沟通的地方,有统一的水沟供水洗涤

六,池氏大屋   

   从街上大概步行了20分钟,来到了池氏大屋池氏在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徙居于此,从平民开始发展,直到第九世祖才发迹。据说当时叫了浙闽赣三省的能工巧匠共18人为他建造此宅,前后历时三代。这座建于1733年的老宅,二进低层四合院式建筑。宅内木雕工艺相当精湛。

和李氏大屋一样也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屋前很宽阔,还有两对巨大的幡杆石,甬道很有气势

这里是老屋兼民俗馆,屋内展出一些民俗风物,所以要买5元的参观门票

宋楚瑜提匾

连战题匾

这座大屋建筑上我觉得不如李氏大屋,主要看点是木雕,这里的窗棂、横梁、斗拱等都刻满了各种图案,工艺非常细致,水准甚高























这里真不愧是一座木雕的展示厅。

由于天气特潮湿,民俗展示柜的玻璃全是水气,不能正常观看,只得遗憾地的等待下次再来。

   半天的青街游,的确长开了眼界长了知识,从过去对青街的无知到了初识,不过还是表皮的,因为这里既古老又是少数民族乡,有太多的风土人情需要见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村浙江平阳 | 青街古村,畲风竹韵古意绵绵
温州平阳最美6大古村落,遗落的风景连本地人都少有踏足
林头老街印象
青街廊桥
老 ? ? ? ? ? ?屋
小窗低语丨∮ 有一座老屋,渐行渐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