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造魅力故乡——涧西古堡整体营造实践

  写在前面  

涧西古堡之美总被说成是映入眼帘的明清古院落和质朴的石板路、雄浑的堡墙。

不过,这是不曾居住在涧西的人眼中所看到的。

对于生于涧西、长于涧西的人来说,涧西古堡却是记忆的宝库。看到逢吉门下的麻荒坑,就会想起小时的夏日午后在这里游泳、钓鱼;看到老窑厂,就会想起曾经整个广灵县的大瓮都出产于此。目之所及,都有回忆在里面。而产生这些回忆的触媒,正是涧西古堡这个地方。

如何活用能够带来深刻记忆的传统村落,使住在涧西的村民生活得更舒适,使来到涧西的游客涌起悠然怀古之情,是初到涧西的中国乡建院项目组成员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与单纯的建筑或景观节点设计不同,村庄整体营造项目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不论是宏观层面上需要面对多样化的使用者、头绪纷繁的历史遗存与未来需求、项目资金的划分与投入配比,还是微观层面上具体建筑材料的斟酌、街道景观的配置等等,都需要由一套完整和清晰的策略来统筹整体的建设。在涧西古堡更新项目中,中国乡建院初步探索了村庄整体营造的适用之道——根据村庄的资源禀赋制定适宜的产业规划,根据当地的气候和传统选用适合的材料工艺,根据村民的生活需求营造适用的空间场所。

  涧西古堡  

针对性的精准定位

涧西村,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市广灵县,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的塞外高原,距离广灵县城15分钟车程。涧西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180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部分堡墙、堡门、五个清代的古院落。近年来通过土地整合流转,引入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药用花卉种植项目。在对涧西村的现状及潜在资源进行梳理之后,我们提出了“旅游+”的产业规划,依托独特的民堡遗址和古民居院落,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引进药用花卉种植,挖掘传统制陶工艺,发展乡村宜居新产业。村庄整体营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期建设。基于现状条件与未来业态设定,我们制定出第一期工作的重点:“一街两区三点”,作为引领涧西村后续发展的引擎。


©乡建院适用建筑工作室

  一条主街  

适宜人居的尺度

主街是连接涧西村与外部省道的主动脉,串联沿街的不同空间体验。街道不仅是基础服务设施,也是社区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因此,街道尺度既要满足基本行车规范,也要适宜村民停留、聚集。主街色彩以材料原色为主,使用黄土、卵石、青砖、灰瓦、原木等传统材料。


村口景象改造前后 ©焦东子


松林与挡土墙改造前后 ©孙久强

影壁墙改造前后 ©焦东子

松树下座椅改造前后 ©孙久强


堡墙整体视觉与东堡门改造前后 ©焦东子


主街景象改造前后 ©JoJo

街心广场改造前后 ©焦东子

逢吉门改造前后 ©焦东子

  两个片区  

因地制宜的材料

以主街为界,涧西村的建筑风貌分为两个区域:北区为拥有五个清代古院落的历史风貌区,南区为80年代之后新建的生活生产区。北区建筑材料以“青砖、青瓦、白墙”为主,新建建筑形式与环境中的古建筑一致;南区建筑材料以“红砖、红瓦、土墙”为主,新建建筑,公共浴室,在保持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选择了现代形式来诠释红砖这一材料。

历史风貌区vs新建生活区 材质对比 ©JoJo

景区风貌梳理前后 ©JoJo


北区村委会改造前后 ©马超


南区街道改造前后 ©焦东子

  三个节点  

基于文脉的形式创新

在“一街两区”风貌整理中,设计的原则是“复原”,通过传统材料和形式的“重复”(1)来重建人们对村落的共同想象。在景观节点的设计改造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索现代建筑语言对本土文脉的诠释,给涧西村增添一些亮点。

下沉广场

历史上曾负责供应整个村子生产生活用水的天雨湖在自来水入户之后荒废已久,自然生长成了一片杨树林。我们顺势把它做成下沉广场,保留原生杨树的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的填方。漂浮和缝隙的策略让雨水仍然自由渗透。低废弃的策略尊重曾经承载村民生活的一砖一瓦,把本已准备废弃的建筑垃圾保留下来变为满足形式和功能要求的优良建材,化为小岛和路径继续守护着这个小小的村庄。

下沉广场改造前后 ©焦东子

下沉广场夜景 ©焦东子

 公共浴室 

位于新建生活区的公共浴室,在材料上延续了环境中红砖的纹理。功能由一个15x8x4.5m的立方体来容纳,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通过不同空间的开口来界定:高于人视线的横窗定义私密的洗浴空间,镂空的红砖纹理、混凝土的入口邀请着村民进入其中的公共天井。


公共浴室改造前后 ©焦东子

镂空的砖,模糊着内外的边界 ©焦东子

窑厂体验区

为了充分挖掘涧西村的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体验,在原涧西陶厂的基地上,我们建造了一个为游客提供服务信息及完整制陶体验的空间,由广灵县当地乡绅经营文创产业。整体的场地策略以保持堡墙的视觉连续性为原则,拆除了遮挡堡墙的建筑物。窑厂由六个拱形空间顺着地形分布,在前方围合出半开放的广场空间连续的拱顶形式上和后方窑洞相呼应,营造了有序开放的内部空间体验。

窑厂体验区改造前后 ©焦东子

窑厂体验区夜景 ©焦东子

  写在设计之后  

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建筑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判断建筑是否适用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能被它的使用者接受。我们欣喜地看到,即便是现代的形式和材料,村民们也都以开放的态度将它们接纳进他们的生活,在新的空间里,大家产生了新的记忆。

©焦东子

©焦东子

随着村子风貌的改变,村民们也变得自信了。看到源源不断来到涧西村游览参观的游客,村民们都以居住在涧西自豪。热情的村民甚至会自发地给游客当起讲解员,讲述藏在村子各处的历史。

观音殿前的转角空间,午后的时光总是坐满了人。©JoJo

街心花园成了人们喜爱聚集的公共空间 ©焦东子

社区营造

空间的改变是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能完成的,而人们对于空间的归属感,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建立的。在设计建成后,我们将村子“还”给了村民——在乡建院驻村社工尤彦兵组织下,我们让原本就喜欢侍弄花草的村民们负责村庄中不同的区域。让村民们作为一个集体去维持“内部”的空间秩序,就像整理自家客厅一样的自然,来增加大家对于公共空间的主人意识。

©焦东子

©尤彦兵

材料的重生

每个项目点在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建筑垃圾。把难以降解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变为满足形式和功能要求的优良建材,既避免重复采购降低了造价,同时就地利用减少了运输成本。在重建过程中拆除的建筑垃圾被重新应用,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下沉广场使用旧砖瓦作为水磨石骨料 ©孙久强

拆下来的旧砖作为人行道的铺地 ©焦东子

废旧钢筋建造保护涧西松及下沉广场的围栏 ©焦东子

涧西特产的大翁被改造为花盆点缀着村庄 ©孙久强

重建共同想象

共同想象,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北京大学王昀老师在《向世界聚落学习》中提出的(2),指历史上的传统村落,由于交通不便、材料限制、建造传统规范等原因,使得村民和工匠有着共同的聚落想象,传统村落呈现和谐统一的样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交通改善、新型材料涌现、建造传统丧失等原因,使得共同想象破灭,村庄呈现无序生长的状态。


©JoJo

我们所进行的整村营造就是去重建共同想象:重新限定材料和构造做法,通过对屋面、墙身、楼梯等元素的类型化设计,框定村庄风貌的未来走向。在新的材料和构造的大框架下,村民会根据需求,发展出新的做法。只要重建了共同想象, 村民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为村庄的面貌与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这会生长出一种“新的传统”。在每个村子的实践中,不仅把建筑实践视作一门艺术,也当作精准的科学,务实的商业,在不断的实践中精炼乡村复兴的策略——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整村人居环境营造的适用之道。

1.  整理前的村庄肌理,色彩上杂乱无章,灰色和红色

2.  原文中为“共同幻想”。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涧西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

设计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8月

整体设计:中国乡建院适用建筑工作室

顾问:广灵县人民政府

面积:90000平方米(约140亩)

主持建筑师:孙久强

项目建筑师:颜洁铭,马超

设计团队:刘超群,马迪,王一晗,魏慧,任新,钱知洋,赵玉婷,孙志伟,胡彤,郑呈晨,贾晓宇

地址:山西省广灵县壶泉镇涧西村

施工:大同市星兴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摄影:焦东子,孙久强,周静微,马超

撰文:孙久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的“世外桃源”村,风景美得如画,至今未修路,出行全靠船
“挂在天上”的村庄,有人一辈子没下过山,猪养大运不出去自己吃
整个村庄悬在空中,处在悬崖之间200年,到底是如何形成?
焦石村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县五十镇土观村
四区两带一线行:同仁县郭麻日村见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