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安一女子身怀绝技!坚守深山28年…
说起竹编,想必大家不会陌生。这是一种古老民间工艺,用人工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竹筛、竹箩筐、竹簸箕、竹凳子……曾几何时,这些竹制品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竹制品渐渐被各种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所替代,“竹编”似乎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我市裕安区独山镇,有一位身怀绝技、独具匠心的“坚守者”。她忍受枯燥,身居深山28年,致力于传承竹编手工工艺,她的名字叫邹红。

来欣赏一下出自她的作品

选择:要在竹编行业“干出名堂”

邹红出身在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位篾匠。从小到大,村里的人需要做竹制品都会去找她的父亲。那时,村民们没什么钱,基本上都是拿着鸡蛋、麦子去换,几个鸡蛋就能换上一个竹筛。

长时间的耳濡目染,邹红渐渐对“竹制品”产生了兴趣。后来,由于家里经济不好,邹红初中没上完就早早辍学,跟随父亲正式走上了“竹编”这条路。

想要做好竹编不是容易的,即便是一个看似最不起眼的筛子也要经过九道工序,而一只工艺诞生于唐朝的花道用器——“倒径篮”,更是需要调整竹篾数百次。

从选择材料到编制完成,竹器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同时要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单个产品从设计打样,到高温蒸煮竹子,再到破篾裁剪与编制成品,每一样产品,邹红都需要精益求精。

1993年,邹红19岁了,早已成为一名熟练工。经过几年的努力,家里的经济状况改善很多,邹红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点点积蓄。经过深思熟虑,她将积蓄全数拿出,又向亲戚们借了一笔钱,在独山镇龙井沟村创办了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竹编行业“干出名堂”。

创业:“戏剧化”的创业历程

上天是眷顾邹红的,新公司的第一笔订单就是两万套竹器的大单。

当时,有一位日本客商专程来到中国,想要订购一批“松容笼”竹器。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邹红获得了一个当面“打样”的机会。

“所谓当面‘打样’,就是客户拿出一个样品,你现场照着样品去编、去复制。”邹红告诉记者,“这样,你的水平会被最直观地感受到。”

最终,年纪虽轻但技术过硬的邹红凭借“打样”时的完美表现获得了这一大单。

就这一个单子,让邹红前期创办公司的投资收回了近一半。“竹编这条路可算是选对了!”邹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上天又和邹红开了一个玩笑。完成了两万套的订单后,邹红和日本客商双方都有继续合作的意向。可谁知道,那位客商突然失联了。“那时候通讯本来就不发达,更何况他在日本城市里,我在中国山村里。”邹红说,后来过了好久,终于打听到是日本发生了地震,那位客商可能在地震中丧生了。

从震惊中恢复过来,邹红这才意识到:公司失去了唯一的客户。在这之后的半年,公司基本处于半歇业的状态,偶尔的小单子根本无法支持公司的正常运转。眼看着刚刚步入正轨的公司只能原地踏步,邹红心急如焚。

“得尽快找到大客户。”邹红开始了带着样品去全国各地跑交易博览会的生活。庆幸地是,依靠自己过硬的竹编技术,在广交会上,邹红成功拿到三个大单,解决了燃眉之急。渐渐地,邹红的事业越来越红火。

创新:从竹编产品到“竹文化”

“我1993年踏入竹编行业时,六安地区有大大小小几百家做竹编的企业;到了2003年,剩下的不过几十家。最主要是社会发展太快,金属、塑料、玻璃等制品对手工竹编的冲击很大;更不用说从事这个行业,全手工制作过程枯燥,也赚不到多少钱。”邹红向记者感叹道,“好在近十几年,随着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改变,再加上国家将它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加以保护,竹编事业焕发了‘第二春’。”

作为一项非遗文化产品,发展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邹红又从过往的成就中沉淀下来,买来文艺类、美学类书籍,苦心领悟;先后多次到浙江科技学院以及东阳、安吉、乌镇等国家竹编历史文化基地拜师学艺,致力把竹编产品从以往的生活必需品发展成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品。

经过不懈努力,邹红充分利用大别山区特有的优质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织成欣赏与实用、工艺与文化并存的农耕系列、器皿系列、饰品系列、竹艺系列等多种产品,将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实现了从竹编产品到“竹文化”的华丽转身。公司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年产值达数百万元。

责任:“非遗文化名片”带民致富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邹红广泛吸纳周边的贫困户前来务工就业。为了照顾贫困户农忙务工两不误,公司同意他们每年只需工作八个月,遇到农忙季节就回家劳作。

邹红还将竹编工艺品原材料或半成品送到群众家中,让其“居家加工”,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这种模式让很多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者可以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极大地激活了贫困户的脱贫动力。

沈丙云50岁就来厂里上班,家里没有房子,他和老伴都住在公司里,邹红无偿给他们提供房屋并免去水电费。现在,她老伴去世,60岁的她依然住在公司里,成为了邹红的“家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

在“非遗文化名片”的号召下,目前,康宁竹编已培养各类技师20余人,编织专业人员40多人,带动300多个贫困家庭从事竹编加工生产,每年户均增收约5000元。已有100多户贫困户在邹红的带领下成功脱贫。  

传承:愿向年轻人倾囊相授

“我今年已经40多岁了,我热爱竹编这项事业,我可以做到60岁,甚至70岁,可以后呢?”说起传承,邹红有些落寞。

必须要承认的是,虽然竹编行业有“回暖”的趋势,但它并不为年轻人所喜爱。为了这份非遗传承,邹红开办了竹编教室,免费传授学习课程,让喜欢竹编热爱竹编的年轻人得到系统专业化学习。还掏钱让他们出去学习长见识。可是,效果很不理想,从来没有人能够坚持。从眼下来看,邹红的竹编技术仍然“后继无人”。

“曾经,有几位外地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很感兴趣,特地来到我这里学习,我教了他们几天,可最后因为耐不住性子,都走了,连一个完整的作品都没有编织成。连感兴趣的人都这样,更不要说其他人了。”邹红很是感慨。

邹红表示,如果有年轻人愿意跟她学习竹编手艺,愿意去传承这门“祖上”留下的传统技艺,她定将不计报酬地倾囊相授。

来源:六安新周报融媒体记者邱滴张孟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客家地区的老手艺——做篾[miè]
​特色手工艺术三穗竹编簸箕分解教程展现贵州竹制品精湛魅力
非遗天下 | 青神竹编:百花齐放铸新篇
竹雕艺术【珍藏版】
竹编思考|时下,精品手工竹编,薄利多销是否可行?
老巷子里,最后的手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