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的注解与生命力:由翻译《道德经》所思

自西汉打通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西域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的窗口。

而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开放包容的唐朝,更是继续设置行政体系完备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期间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也促进了汉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在对外开放上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资料图)

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既有西域文化的传入,也有汉地文化的输出。在军事和经济都强盛的唐朝,尊崇老子为始祖,立道教为国教,故道教文化的输出则显得尤为重要。

《新唐书》二二一卷上《天竺传》就记载西域各国接受唐朝服化,请老子像的事迹: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未至,国人乱,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击之,胜。迩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像。

在唐太宗时期又有东天竺王请求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西域使李义上表唐太宗时提及,东天竺童子王要求翻译汉地在佛教传入之前就有的圣典和说教,以流传西域,供当地人学习和信奉。《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了此事:

东天竺童子王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臣已告云:‘支那大国未有佛教已前,旧有得圣人说经,在俗流布,但此文不来。若得闻者,必当信奉。’彼王言:‘卿还本国,译为梵言,我欲见之必。’道:‘越此徒传通,不晚。’

西安大慈恩寺是唐代三大译场,玄奘即在此译经(资料图)

于是就有了唐太宗敕令道士蔡晃、成玄英和高僧玄奘等共译《道德经》的历史事件。

但要将《老子》转译为梵文,其难度也不亚于译梵为汉。在这场翻译中,引出的一个话题就是:翻译《老子》时,究竟要怎么理解《老子》文本的内容?文中记载:

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无论解之,但有群注。自余千卷,事杂符图。张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气叶。又《道德》两卷,词旨沉深。

汉景重之,诚不虚及(反?)。至如何晏、王弼、严遵(道)、钟会、顾欢、萧绎、卢景裕、韦处玄之流数十余家,注解老经,指归非一。

这里说的是,从《老子》五千言写出开始,至唐朝玄奘时期,对《老子》的注释不下十几种。

有先秦韩非的《解老》,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严君平的《老子指归》,何晏的《老子道德论》,王弼的《老子指略》等等,其中对老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侧重也不一样。

所以翻译《道德经》,首先就得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的理解。

如果仅仅采用其中一种注解或翻译者的理解去翻译,那么译文的意义就只仅限于该注解或翻译者的那种理解,很难说是《老子》的本意,这便是问题所在。

玄奘因认为道教道家有所不同而不愿翻译河上公的序(资料图)

《道德经》的注释者们,在经典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时代精神以及自己的生命体验作进一步的发挥,从而使经典诠释具有一种时代感。

注释所阐发的意义确实为经典文本的诠释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通过诠释,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那些流传了数千年的经典,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这次翻译中,玄奘就表示不翻译《河上公序》,原因可能就是玄奘理解的《老子》和河上公理解的《老子》主旨不同的缘故:河上序胤缺而不出。

成英曰:“老经幽秘,闻必具仪。非夫序胤,何以开悟?请为翻度,惠彼边戎。”奘曰:“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将恐两关异国有愧乡(卿,误)邦。”英等不惬其情,以事陈诸朝宰。

梵文贝叶(资料图)

玄奘把《老子》理解成一种玄理,即现在所谓的哲学思想。而河上公则挖掘的是《老子》中的养生之术,同时也包含治国治身的道理。

究竟哪种《老子》的注释应该被确定为翻译的版本?这不仅仅是“格义”的问题,也是诠释的问题。

类似的,我们也能想到现代学术上对“道教”定义的争论。很多人受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影响,更愿意把“道家”和“道教”区分开来。但要是追溯道家的历史源头,又会发现,道家和道教彼此又分离不开。

上文所提的关于《老子》译梵问题的争论给我们的启发是:首先,一种文化传入到另一文化区域,“格义”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指出:“释迦之教义,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资料图)

所以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单向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双向交流,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两者都有主动的意愿去接受。

其次,对经典的注解,就包含着注解者自身对经典的独特理解,这也展现了经典文本的开放性,也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之所在。最后,我们对文化的交流要持有一种开放的包容性,这样才不至于固步自封。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道教强调“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站在“道”的层面上看问题,才一直能够有着强大的包容性,而自身也能够在新的环境里不断发展和创新。

(编辑:灵瑾)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志 | 唐代老子经像西传考
白玉蟾高徒彭耜:入山潜修道 出世造南宗
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道教的金科玉律!
《道德经》——道教的最高经典
老子专辑
老子:道德经注解(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