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炫 鲁迅的穿越与对鲁迅的穿越

10月13日18时,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七楼学习共享空间多媒体休闲区,中文系吴炫教授带领在场近百名同学,对鲁迅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番精彩的穿越性解读。本次讲座是“人间鲁迅,民族脊梁”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逝世85周年系列读书活动专题讲座的第一场,讲座主持人、图书馆阅读推广部刘金涛老师开场介绍道,这个系列读书活动由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联合悦读书友会举办,是学校通识经典阅读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多元主体、融合媒体立体阅读推广的一次尝试。

讲座纪要

吴炫老师首先指出:鲁迅不是文学家、思想家、战斗者这些单向度的概念可以把握的,因为批判创造性实践是以独特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观念均予以批判审视然后创造自己的个体化理解世界的努力。所以鲁迅应该是哲学性的文学家,但还没有成为文学哲学家。这使得穿越性解读包括鲁迅穿越什么和我们如何穿越鲁迅这两个方面。

                                                一

鲁迅穿越了什么?这首先需要对鲁迅作品进行整体考察,不能将小说、散文、杂文做切割性解读。要关注各类作品之间内在的批判创造性结构,才能把握鲁迅的批判创造性思维,所以这不是中西方文化思想对鲁迅有什么影响的解读。

鲁迅先生是一个“孤独者”——孤独在对于一切都毫不留情地批判,但同时是一个“创造者”——敢于直面并且致力于改造现实世界。其中“虚妄“是鲁迅创造性指向的关键词,即还没有诞生的不吃人的新文化,但鲁迅说不清楚,故为“虚妄”。而《阿长与山海经》《一件小事》《铸剑》里面的生命质朴、生命关爱和生命力等是鲁迅不吃人的人文学性思想资源,但“所立之人是什么”鲁迅始终无法正面清晰地说出来,这是鲁迅的哲学局限,却也是鲁迅的哲学性审美体验之坐标,鲁迅由此对压抑生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保持批判与审视的张力——从而从《摩罗诗力说》走向《野草》。

吴炫老师阐述了中国文学经典创造的穿越性结构是:尊重儒道现实又内在审视改造儒道现实,然后建立作家自己对生命尊重的个体化理解——《水浒传》尊重“弃恶扬善”“忠孝节义”又以燕青呵护爱情穿越了忠义文化和梁山悲剧,《红楼梦》尊重宝黛钗的儒道爱情心系卑微生命之丫环,表达了曹雪芹对卑微生命怜爱才是中国现代性的爱之独特理解,这与鲁迅的《伤逝》尊重个性解放又审视个性解放的廉价性提出“呵护个性的文化是什么“之独特哲学问题,都是批判创造性思维所讲的“穿越现实”的创作方法。

哲学性文学家首先要提出独特的哲学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既有文化观念无法回答,召唤读者去进行哲学性思考解答。如《孔乙己》揭露的是读书型知识积累的知识分子“大约早已死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中国知识界依然解答不了,大部分知识分子依然在做知识积累,不会对知识进行批判创造性改造。所以逻辑思维进入中国只具有知识意义,因为中国人是利益至上思维,碰到利益问题是可以诡辩的。所以知识背后的信仰问题不解决,一切知识都是手段而随时可以抛弃的。《伤逝》则以“娜拉走后怎么办”之问题对依附西方个性解放的思潮提出审视,但鲁迅并没有轻视个性解放,而是尊重又审视个性解放,这就是批判创造性思维所讲的“穿越现实”,并引发读者对在中国讲“个体权利”等西方价值有限性的审视,因为《祝福》中的祥林嫂渴盼的只是主人允许她伺候主人的权利,如何让她去明白西方个体至上的“人的权利”?这不是一个“麻木”就能唤醒的问题,所以是一个中国现代的“既是奴隶又是人”的问题,正是靠近后一个问题,才使得鲁迅从相信西方进化论和尼采哲学走向审视西方思想。真正的鲁迅是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而彷徨痛苦的,鲁迅的战斗只是在说知识界启蒙者的肤浅而已,是一个非哲学性的方法问题。所以哲学问题与非哲学性战斗之错位,才是把握鲁迅绝望原因之钥匙。

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纯朴的阿长,《一件小事》中关爱生命的车夫,《铸剑》中的复仇者眉间尺,则不同程度体现出鲁迅“立人”中应该重视的正面材料。这些材料均与生命的原生状态有关。在吴炫老师看来,尊崇生命力才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传统。这在《山海经》中各种奇异的故事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喜欢听阿长讲《山海经》故事的鲁迅,才会有《社戏》中贪玩的鲁迅,这与鲁迅成长中的三个导师均是不合《四书五经》传统的怪导师密切相关。喜欢花草的导师,抽鸦片烟的导师,精神有问题的导师对鲁迅的影响其实是生命本体的影响,而不是正统儒家的影响。这意味着批判创造性思维与生命的原生体验相关,因为只有生命的好玩和奇怪体验才能深刻感知文化规范的荒谬和愚昧。这样我们才可以明白《故乡》中的成年润土是多么让鲁迅绝望,也可以联想到所有接受“四书五经”教育的读书人变成孔乙己的问题出自哪里。所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是“不吃人的人”之“虚妄”的另一种表达。由此,吴炫老师引出了潜藏在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根本的哲学命题:中国不吃人的新文化应该如何建构?这与“铁屋子打碎以后的新屋子是什么“的思考是一致的。

吴炫老师还强调穿越性解读鲁迅应该是“平视鲁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哲学思考发现鲁迅作品的不足之处。这种对鲁迅的穿越性审视表现在:

首先,吴炫老师认为鲁迅的“立人”之“立”还不是真正的创造性哲学思维,所以所立之“人”就是未果的,而且难免会以西方之“异邦”为参照。鲁迅尽管用生命感受发现了西方个性解放等观念的问题,但由于忽略了中国文化中的“人”的资源,如司马迁的“有缺陷的人”、苏轼的“变化之人”的创造性改造问题,所以只能停留在生命关爱朴质的层面上理解人国之人,这就影响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思考“不吃人的人”其哲学内容的现代性,也阻断了所立之人与西方人道主义在内容上的区别性思考。鲁迅始终没有塑造一个真正的“新人”去支撑他的“立人”观,总体上处在一种抒情性体验状态,这作为一个文学家没有什么问题,作为一个“文学哲学家”就有其局限了,而这正是鲁迅与曹雪芹正面塑造自己所理解的新人之差异,在文学性即创造性的意义上与曹雪芹有距离。

其次,吴炫老师认为鲁迅先生对于底层百姓尚缺乏一种尊重亲和拥抱的平视态度,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使鲁迅与笔下的农民拉开了距离。批判创造性思维要求穿越者对穿越对象的尊重理解:如果华老栓与祥林嫂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幸,那么如何让这些底层佣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用“不吃人的人”去审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即中国人如何从麻木中醒来不是一个“哀”和“怒”的问题,你需要告诉他们可行的“争”之方法,也要说明什么是他们可以意识并且去改变到的“不幸”,这需要拥抱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以的问题。所以这不是情感性表达的问题,而是需要具体的哲学思想才能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是信仰什么的问题,如果只是追求过安稳日子或者有口饭吃就好,那么“怎么吃饭”中有没有人的问题,“不满足于吃饭”又应该争什么问题,或者“只有争取什么才能解决吃饭问题”,这些区别于吃饭的信仰创造问题就会被遮蔽。

最后,吴炫老师语重心长地谈及了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鲁迅何以成为鲁迅?批判创造性思维如何形成?这是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吴炫老师认为,唯有尊重生命本身的体验并以此审视各种知识和文化,不用各种现成的思想理论去看待中国问题,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创造力的人。鲁迅杂取各类书籍的读书方式,未被管束的成长经历,以及中国优秀文化《山海经》的熏陶,都是有待于同学们自己思考补充解决的问题——不能用依附思维等待今天专业化知识化教育改变,你就和鲁迅的成长非常接近了,成为鲁迅那样的人今天只能靠自己,这才是学习鲁迅的最好答案。而“穿越思维”就是我的否定主义哲学提供的答案。

答疑环节:

问:在功利主义横行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寻找那种纯朴自然而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呢?“弱肉强食”、“权力意志”与生命力关系如何呢?

答:构建尊重生命力是现代中国文化创造最重要的事情。弱肉强食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存现象,但这样的现象是循环的。羊在狼面前是弱的,在草面前是强的,所以不存在善恶问题。生命力是指任何生命捍卫自己意志和尊严的力量,所以会反击与抗争。即便一棵小草也会抗争狂风。尼采的权力意志是穿越生命力的美学,因为强力意志对世界有统治欲,生命力没有,而是捍卫生命尊严的力量,所以也不是自杀可以解释的,自杀的生命力其实是孱弱的。

问:自然的生命力与李贽的“童心说”有关系吗?

答:“童心说”同王阳明的心学一样,同属于儒道哲学的范畴,是认同儒道哲学的方法,与生命力是有区别的,后者是一种力量美学,接近汤显祖“情在而理亡”的情欲。但情欲在中国多半是悲剧,是因为我们缺乏生命力美学之建构,即“情欲之生命之理”与儒家“情理”的互动关系之哲学建构。

问:《铸剑》中的生命力是如何体现的呢?

答:《铸剑》中眉间尺的复仇,三颗头颅的生死搏斗,体现的是强大震撼的生命力。正是这样的生命力造就了湖南衡阳47天的保卫战和龙潭百姓一个也不逃跑的抗战胜利,道理很简单:你杀害我的亲人我就与你殊死搏斗。

● 总结环节

   刘金涛老师对吴炫老师的讲座做了总结:吴炫老师穿越古今、纵横东西,对鲁迅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穿越性解读,天马行空,却也有迹可循。吴老师将鲁迅定位为具有哲思的文学家,聚焦于哲学和文学的中心问题“人的问题”。鲁迅先生以批判创造性思维思考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寓“立”于“破”,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尽管鲁迅作品中批判性更多于建设性,但是不破不立,细致分析鲁迅文学作品中正反对立、明暗交织的意象营造,可以看到生命力反抗绝望的信念。

吴炫

吴炫介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哲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原创》主编。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太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他30年来致力于否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涉及文学批评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出版著作20部,编著17部,发表论文390余篇,学术随笔200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突出标记是什么?
现场实录 | “中国哲学五人谈”第二季
讲座回顾 | 吴飞:存在与性命——中西哲学的基本问题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三十岁之前一定要读加缪
豆瓣8.8《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热捧的哲学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