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经方的收获及体会

学习经方的收获及体会

作者:2021级规培   唐爱宁

1月份总结慢慢了解到胡希恕先生的临床验案及学术思想都是逝世后,其弟子冯世纶先生等整理公之于众,才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甚至出现“经方热”一说。

来到钦中医,才发现很多科室也坚持运用经方来辨证用药,疗效显著,不少患者也因此闻名而来。

章太炎曾说“中医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论独甚。”

林老师也常说,现在解读《伤寒论》的医家也很多,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好,能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好的。

我们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体系,坚持下去就能有收获了。

我们知道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是我国中医的两大瑰宝,他们既不能融合,也不能替代,医经医学是以《内经》经络脏腑为理论体系,而经方医学是以《伤寒》八纲六经为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六经跟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概念,它是临床症候的反应。

这两天再看看老师公众号的文章及视频,才发现他很多时候还是很注重病机的。

特别是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很难辨别出是什么经的时候,往往结合患者症候反应、舌脉象进行病机分析,从而找到对应的六经病症,选择合适的方。

经方辨证不外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我们只要记住六经之提纲及症候反应之抓手,亦能很快辨别病症哪一条经上。

表证:

抓手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身疼腰疼骨节疼、汗出恶风或不汗出恶风、鼻鸣、身痒、面肿、脉浮。

两两对比一起记,有症状时,首先要定位(表、半表半里、里证),其次要想到辨阴阳。

表阳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表阴证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从脉浮到脉微细,我们可以知道机体功能已沉衰,这也是辨别阴阳的一个要点。

老师常说:脉有力为阳,脉无力为阴。

治疗时在发汗基础上温阳强壮即可,发汗的前提定是津液充足。

里证抓手:里实热证或里虚寒证。

里阳证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以承气汤为代表;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以白虎汤为代表。

里阴证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是里虚寒的一个表现,常常兼有其他病症,如兼有表,急则求其里,缓则同治;兼有水饮,常以温阳、温化水饮为主。

半表半里抓手:口苦、胁肋部不适、往来寒热。

半表半里阳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亦是一个重要的辨证依据,常用小柴胡汤来治之。

半表半里阴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老师也常说这是比较难辨别的,可通过排除法,也可记住其特点:上热下寒,虚实夹杂。

上热常以上边局部郁热,下寒是指手脚冰凉,大便稀烂,小便清长,尿频等表现。

治之要引火归元,调整阴阳,常以柴桂姜、乌梅丸、泻心汤。

老师公众号每天的案例分析,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还有运用经方思路去解读伤寒论,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及运用经方。

跟师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很多都不懂,虽然平时在老师讲课中能记住一些东西,但还是没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也比较棘手,为自己加油!

也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

林佳明点评:爱宁是我带的2021级规培生,基础扎实,踏实,认真学习,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总结基本到位,但也看到症状背后的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医的路上,还很漫长,希望继续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六经提纲特点
卷一: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六经病脉证提纲
伤寒六经病提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