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选讲——火之说

《黄帝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这段“火之说”是医家治火的准则。哪些火需要用寒凉法直接平掉?哪些火不能清?哪些火需要通行法运转起来?原则就是这句话——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火不足就无法生养气机(此处气机通指一切气血津液),而火太盛就会化为邪。

 

有时少火也会表现出一种病态,让人误以为需要清热。而一旦清热,少火就烧不起来,气血津液也生养不起来。比如,阴虚兼少火不足,本应通过生少火来养阴。而少火稍微养起来一点,患者就表现出一派燥热。面对燥热之象如果清热,少火就更养不起来,阴虚也就养不起来。所以少火发生异常,一般的治法是通行。除非邪火成势形成壮火,不得不清热之时,才会暂用清热之法。

 

学生:“壮火食气”什么意思?
淼师:少火不足为虚证,壮火太过为实证。直接思考就能想到太过的火伤阴。再进一步思考,火烧的过度也是对阳的不断消耗。就像一堆柴火,慢慢烧能烧八十年,猛烧只能烧六十年,甚至更短。这里面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一种思想,也就是中医的思想——不把任何病当做敌人。中医思想不是打败疾病,而是休养生息、引邪归正、引邪外出、回归健康。比如,让火回到正常的状态,就能养生。而不是把所有的火当成敌人灭掉。这个思维极其重要。当遇到一些危重疾病、疑难杂症的时候,如果把病当成敌人,一定要消灭掉,也许就真治不好了。

 

对于火的论述,扶阳学说讲的比较丰富。这个学说特别重视保护人的阳。它表面上偏重讲阳,其实本质是在纠偏,纠过度使用滋阴法、寒凉法之偏。反之,温病派着重讲滋阴,也是在纠偏。于是只要你思维中正,就不会陷入任何一个误区,任何一个学派的精华都能补足你自己的体系。

 

中医的传承确实经历了失传,再发现,再失传,再发现······反复轮回的过程。后世医家的论述都着重于某一角度、某一部分,所以单从字面上理解,难免产生误解。误解之后的扶阳学说,就已经不是本源的扶阳学说了。咱们对扶阳学说的评价是——通过扶阳能生阴,就是真正的会扶阳。反过来说,滋阴学说也是这个道理。通过滋阴能够育阳,就是真正的会滋阴。而学说的确立,受限于文字的形式,难免说不全,难免出现偏颇的表达。

 

整体观也是如此,以整体之偏纠细节之偏。偏重讲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细节不够精到。通常讲解我都会故意忽略细节,引思路至宏观,才能帮大家把握住整体。所以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就需要大家自己补上。而当我讲到细节的时候,大家要警惕陷入其中,而错失理解整体。凡是表达都是有所偏颇的。中医的核心素质就是培养这个“中”,“中”的思维习惯、判断方式、价值观。

 

学生:回阳救逆之方,明明都是热药,为何能让津液回头?

 

淼师:用热药后,患者的阴回头(生成、运化、疏布),说明此人的阴不回头是因为阳不足。这种阴阳对立、互根互制的思维方式,平时要不断训练,临床才能灵活运用。

 

比如,《黄帝内经》原文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此话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看到阳得想到阴,看到阴得想到阳。有时明明是阳证,却得治阴;有时明明是阴证,却得治阳。有时明明是寒证,却不能治寒;有时明明是热证,却不能清热······与之相对立的就是直接的治法,看到寒就用热药,看到热就用寒药。

 

在内经上也有这样的条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古人表达,有时是大而化之,有时偏于某个方向。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必须整合起来理解。其中任何单独的条文,只适用其所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则无效或反效。面对这种问题,咱们给出的方法是,先学习一套能够兼容不同流派的、不同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但是这套体系不是一开始就能用的,仍然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逐渐深入理解。有了这套理论体系后,再看到某一个学说的专著论述,就不会把其当成中医的全部。而是正视其为中医的局部,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下一步就是不断补充这些不足,学习更多的局部。直到局部学的够多了,就可以把它们整合联系起来,这才算初探中医的全貌。所以学医的过程必须下大功夫,才能得到真知。而这些功夫主要是下在整合这些学问上,整合这些知识上,而不是大量的积累知识上。

 

比如,你能看到,用了扶阳法,津液回头的案例。也能看到用扶阳法伤阴的案例。这就需要把二者整合起来,品味其中的道理。如果只是学会了这些方法,背后没有统御这些方法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就肯定陷入迷茫。而背后有这么一套理论体系,就肯定能解释。咱们一贯的观点是,学习的前三五年,知识积累可以提升功力。五年以后,知识积累就不会再提升你的临床能力。与其如此,还不如学习之初就开始努力建立整合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再改就千难万难了。

 

遇到不解之处可以存疑,之后的学习,就会千方百计的解惑。这个解惑的过程,肯定是不断的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实现整合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这种能力不是直奔正确,就能轻而易举得到的。直接得到的那个最正确结论,一定是肤浅的。咱们一直在说同样的知识量,只要思维一转变,不会治的病就会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一讲 气的概念
李翰卿老中医舌诊心法大全
中医传世孤本秘籍·实验系统医学(一)
第09讲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从中医角度看为什么这次感染之后,畏寒怕冷这么明显。恢复期到底由谁来决定?扶阳固本到底该怎么用。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