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潮祖教授论心包与少阳三焦实质

经络有十二正经,而与之相合却为五脏六腑?少阳三焦是否具有形质?这两大问题一直是中医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陈潮祖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心包及少阳三焦问题,从理论沿革、功能、病变规律、治法规律等方面阐释心包及少阳三焦的实质,提岀“心包实质为大脑之膜,归属一脏”、“少阳三焦是由膜腠组成的有形有质之腑”等创新性论说,尤为可贵的是将少阳三焦的理论实质落实到具体的病理改变和治疗上,从流通的气血津液及固定的筋膜组织两方面论述少阳三焦的病变规律,并提岀相应的治法,为临床辨治少阳三焦疾病提供了有力依据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包实质为大脑之膜,归属一脏】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为表里,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为表里。心包又称心主,非指心外之包,实指大脑之膜。脑为元神之府,本是脏。少阳三焦之膜是由脑膜延展而来,所以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为表里,与其余五脏六腑之经络合称十二正经。

然后世所谓五脏六腑,仅有十一,其经却有十二,何也

盖脑与三焦之膜均由肝系之筋延展而成,元神又凭心脏所输营气温养.才能成为发号司令的中枢。古人为了便于阐明筋膜与心神之间关系,才将膜原归属肝系,而将脑膜归属心系。原来六脏六腑,变成五脏六腑,源于此也。

或问:心包是指心外包膜,今谓实指大脑之膜是否牵强?其实并非盲目从西说,前人早已言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证据。心肺同居胸中,肺为华盖,覆盖于心上以保护“君主之官”,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继传心包,若系传入心外之包,由上传下,应称顺传,不得称之为“逆”;

肺为“相傅之官”辅助心主总理其它脏腑,心包仅为“臣使之官”仅供驱使,温邪自肺传入心包,乃“相指挥臣”,也是上情下达,亦不得称之为“逆”,惟温邪犯肺,气郁化热,从少阳三焦上蒸心主.称为“逆传”,于理始愜。观脑膜病变常呈昏迷,心外之包为病则无神志证象,足以证明心包非指心外之包,实指大脑之膜也。

【少阳三焦实质:少阳三焦乃膜腠组成的有形有质之腑】

足少阳胆由胆管与肝相连有形可征,向无争议;惟手少阳三焦有无形质,《内经》、《难经》伊始.即开争论之端。持《内经》之说者,谓其有形;宗《难经》之说者,谓其无形。其实,手少阳三焦是由膜原和腠理组成,确有形质可征,毋庸争辩。

三焦之膜广阔无垠,故称膜原,它是连接全身上下内外组织、膜外空隙,称为腠理,膜之所至,腠即随之,膜腠合称少阳三焦成为卫气水津升降出入之路。因其随处异形、所在皆有,不似其它脏腑有其固定形态,故《难经·三十五难》才谓:“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因其无处不有,漫无边际景岳才谓三焦“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

或谓:三焦形质有无,无关大局何必喋喋不休?

须知形质有无,关系非常重大。无此则不能将五脏六腑与表里上下连成一体;无此,则不能说明津气是由何处通向脏腑形骸;无此,则对津气病变众多证象不能理解;无此,则对只根据某脏病机立法之方,却能治其它脏病证之理,无以很好解释。所以三焦形质有无,必须探讨清楚,并非无谓之争。

或谓:三焦古人只指膜原,未言及腠,膜腠合称少阳焦,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其实《素问·痹论》早将膜外间隙称为“分肉之间”;仲景《金匮要略》早就指出“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正韵》亦谓腠即“肤腠也,肉理分际也膜腠之说。”有据可査,绝非杜撰。

清代以来,唐容川、张锡纯、周学海诸子只言及膜不言及腠。三焦能通津气之理,仍然晦而不彰。惟膜外空隙才能流通津气,膜腠合称三焦,则义理明矣!不仅膜腠合称三焦才能说明津气运行之路.也能说明气血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心系脉络遍布全身,肝系膜腠亦遍布全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血相依关系亦就明矣!

【三焦乃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之通路】

三焦膜腠,遍布全身,既不属表,也不属里。位居一切组织及表里之间,故属半表半里。表里津气从此出入,上下津气从此升降,既是外邪入里必由之路,也是祛邪出外途径之一,所以又称为少阳为枢

三焦是卫气升降出入之路。

《素问痹论》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懔急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所谓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肓膜、胸腹等等,都是三焦组成部分卫气运行其间,才能温煦形骸卫气生发于肾,取资于脾,源出于肺,是下焦肾气、中焦谷气、上焦清气三者合称。后世所称阳气、真气,实卫气之别名也;上中下三焦生发之气皆称为元气者,盖卫气来源于肺脾肾三脏故也。

《难经·十八难》谓三焦“主持诸气”;《金匮要略》谓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中藏经》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左右、上下之气也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余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石,导下宣上.莫大于此者也”。这里所说三元之气,即指肺系吸入之清气,脾胃生化之谷气,肾系生化之精气也

卫气行于三焦,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外则护卫体表,防御邪侵;内则固摄营阴,不使外泄,上则行于巅顶,温煦元神;内则充于五脏,不使衰竭;津血得其气温,才不凝涩,古人强调气为根本,实有至理在焉。

三焦也是水津升降出入之所。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指出水液从口摄入以后,由脾运化(肠道吸收),上输于肺,再经肺气宣降,使水津敷布于表,下行归肾,复经肾阳蒸化为气,阳得阴济,气才不致化热,渗入脉内,血才运行无滞水液能够敷布全身,除需五脏协同合作以外、惟此通道是赖,故《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综合上述,脏腑形骸能获阳气温煦、阴津濡泽,均须凭借三焦为其通路。它与肺系吸清呼浊之气道,心系环流之血管,肝系输送胆胰之胆管,脾系传导水谷之胃肠,肾系流通精水之经隧,共同组成五大网络系统,成为气血津液升降出入及摄纳清气、水谷与输泄废物之路。少阳三焦虽是津气运行通道,津气摄纳、生化、运行、排泄,却赖五脏协同合作。所以津气盈、虚、通、滞都与五脏功能盛衰息息相关。

【少阳三焦病变规律】

少阳三焦既与表里上下相连,邪气亦就可从体表和上下窍隧侵入,出现少阳病变风寒之邪入自皮毛,由太阳传入少阳;疫毒随大气侵犯肺系,留恋少阳从前阴侵入尿路逆传三焦,均可引起少阳三焦病变。

三焦由膜腠组成,是津气运行之路,一旦发病,自然就要反映出津、气、膜三类病变证象津气有盈有虚有通有滞,有升有降,有出有入;膜原有张有弛。

所以三焦病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卫气病变,包括气郁化热之实热、气滞不通之脘痞腹胀、气逆不降之上气喘急、气陷不升之短气下坠、升降失调之胀满疼痛、卫气虚损之自汗失血;

二是水津病变,包括痰湿阻滞之酸软胀痛、水泛三焦之肿胀眩悸、阴津亏损之咽干肠燥、阴不制阳之虚火上炎;

三是膜原病变,包括风客膜腠之风丹隐疹、邪伏膜原之寒战热炽、痰浊蒙蔽之神昏窍闭、湿滞三焦之筋膜松弛、阴津亏损之筋膜挛急。究其因果关系,都是津气为病影响膜原,不是膜之原发病变。

四是津气同病,包括气郁湿滞之痞满胀痛,气阴两虚之咽干心悸。由于津随气行亦随气滞,未有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而津液不受其累,津气为病而筋膜不受其害,是故上述病机较少单独出现多是互为因果,成为津气膜原同时受病,如邪踞少阳即是。三焦病变可以概括为气郁津凝,气耗津伤,升降逆乱,筋膜失和四类病理改变。概而言之,流通的气血津液基本病变为不通、太通、亏损,固定的筋膜组织结构基本病变则不外痉挛、松弛、破损、硬化、增生是也。

胆经是由肝管、胆囊、胰管、胆管组成。这条管道专门输送胆胰二液到肠参与食物消化。胆液宜流通而恶阻滞,阻滞不通则呈胀痛;宜清澈而恶浑浊,结成砂石,阻塞管道,则呈胀痛。胆管夹层中空,若因气血津液郁滞,则呈发热胀痛;寒侵胆经则呈痉挛绞痛,蛔虫窜入胆管亦然。故胆经病变是以胀痛为主,究其胀痛机理,则因气郁、血滞、津凝、液结、脉挛使然。

【少阳三焦治则规律】

三焦病变涉及津气膜原三类病变,约可分为以下各证,治法也就因证而异。

邪踞少阳,宜和解少阳;

邪伏膜原,宜宣透膜原;

客膜腠,宜祛风开腠;

湿阻三焦,宜宣化湿浊;

水停三焦,宜泻下逐水;

升降失调,宜升降三焦;

气机闭阻,宜温通泄闭;

气虚不固,气虚下陷,宜益气升陷。

从而反映虚证宜补、实证宜通、太通宜塞三大治则。

胆经病变涉及气、血、津、液、胆管五类病变,约可分成以下几证:胆腑热结,宜清热利胆;胆经虚寒,宜利胆祛寒;肝胆结石,宜利胆排石;蛔入胆道,宜利胆驱蛔,反映胆以通利为正常,不通为病变,所以治疗胆腑病证宜于清、流、通、利,解痉缓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老谈六经辩证
三焦结构及其生理病理
三焦津气升降出入异常与五系经隧关系(二)
陈老验案|四逆散治梦交心悸案!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中医病位辨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