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内燥”理论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属于中医“燥痹”范畴,“内燥”可导致机体干燥少津,与pSS所致的口眼干燥症状十分相似。“内燥”理论在pSS的辨证论治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内燥”理论从“内燥”的产生与素体阴虚、大病伤阴、嗜食肥甘厚味等因素有关;pSS的发病是“内燥”所致的脏腑功能阴阳失调及陶庆文教授辨证论治pSS的经验三方面介绍陶庆文教授对pSS的深刻认识。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引起口干、眼干、皮肤干等干燥症状,严重者出现内脏受害。由于口眼干等症状易被忽视,许多pSS患者求诊时往往出现多种并发症。
 
中医认为pSS属于“燥痹”范畴。针对pSS的治疗,西医以对症治疗及免疫抑制为主,但疗效欠理想。中药可有效改善pSS干燥及多饮、多尿、失眠和疲乏等伴随症状,且不良反应少。陶庆文教授是阎小萍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临床工作20余载,有丰富的pSS诊疗经验,尤擅中西医协同诊治pSS。陶教授认为“燥痹”是“内燥”偏盛,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所致。文章基于“内燥”理论探讨陶教授对pSS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旨在为pSS的中医诊疗提供一些参考。
 
一、“内燥”的致病特点
 
pSS常见口、眼、皮肤、大便干燥,伴疲乏、肢体疼痛等症状。中医“内燥”属于内生五邪之.,可以煎灼津液,导致机体干燥少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识到“燥胜则干”。《儒门事亲》认为:“诸气愤郁,肠胃干涩,皮肤皴揭……疮疡痤疖,喘咳潮热,大便涩燥”,“内燥”不仅可致胃肠、皮肤干燥,还可引起皮肤疮疡。陶教授认为,“内燥”所致症状与pSS常见临床表现相似,可认为“内燥”是pSS的中医病因。
 
二、“内燥”产生的原因
 
西医认为pSS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和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内燥”与饮食、情志、久病伤阴、房劳等因素相关,《证治准绳·杂病》载:“或大病而克伐太过,或吐利而亡津液……或房劳致虚……皆能偏助狂火而损害真阴”。《医学入门》提出:“内因七情火燥……或饥饱劳逸损胃,或炙燥酒浆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灼血津”。
 
陶教授结合西医pSS病因、古代医家认识和自身临床体会,总结出“内燥”大体与素体阴虚、大病伤阴、嗜食肥甘厚味这3个因素关系密切。素体阴虚,或由先天胎养不足,或由后天损耗太过,致肾阴亏虚,内热煎灼津液,产生“内燥”;大病伤阴是由久病脏腑气虚,阴液生成、输布失常,致津液暗耗;过食肥甘厚味则致脾胃受损,脾运不健,脾不生津。
 
三、“内燥”导致pSS的病机
 
西医认为pSS的病机是体内免疫功能紊乱,而中医认为“燥痹”是由“内燥”致脏腑阴阳失调。陶教授认为pSS发病是“内燥”所致,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心失濡养则心火旺,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肺津不足则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脾津不足则无以濡养四肢,致肌肉瘦削;“津血同源”,津少则血枯,肝不藏血,血不养脉,血行涩滞,日久则酿脓;肾津不充则无以濡养齿、发,致齿松发落。病情进展,又可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变生他病。因此,pSS的病机为:燥邪内盛,脏腑失养。
 
四、基于“内燥”对pSS的治疗
 
针对“内燥”治疗,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提出当以补阴为主;吴塘主张从三焦辨治“内燥”,并提出治下焦之燥当以滋阴增液为法;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土燥治气,下燥治血”的治燥之法。
 
现代中医针对pSS治法各异,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治疗pSS时以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为主。阎小萍教授则认为pSS治疗当以五液辨五脏之燥。
 
陶教授认为治疗pSS当审病求因,“内燥”除则诸症愈。根据“内燥”产生原因,治疗分为两方面:①素体阴虚或大病伤阴,均为阴虚所致“内燥”,治疗当滋阴清热,润燥生津;②嗜食肥甘厚味所致“内燥”多因脾运不健,停津化痰,脏腑、肢体失润,治疗当健脾行气,润燥化痰。因此,陶教授总结出中药治疗pSS当重视补益脾肾,同时兼顾三焦。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是体内真阴真阳所寄之处,肾阴虚则内热,致津液暗耗,无以濡养肢体、脏腑,引起五脏九窍干燥少津,因此治疗当从生水之源的肾脏着手,补肾阴则虚热清,津液自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运不健,则脾不化津或津液内停,则“内燥”自生,因此治疗应重视补气健脾,脾旺则运化有力,津液生成、输布无碍;三焦为决读之官,是津液输布运行的重要通道,三焦不通则津液不畅,上、中、下焦脏腑功能失调,致机体干燥少津,若三焦通利则津液自畅,上、中、下焦脏腑功能正常,因此治疗pSS应兼顾三焦。最终,脾、肾、三焦同治,共同缓解干燥症状。
 
五、病案举隅
 
案1患者某,女,59岁,2018年9月13日因“口干1年,加重伴眼干3个月”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饮水后症状稍缓解,未行诊疗,症状逐渐加重,3个月前进食馒头、米饭等食物需用水送服,伴眼干涩、视物模糊等。
 
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 1:320(核颗粒型)、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确诊为pSS,为求治疗来诊。
 
刻下症:口唇干裂、口干(夜尤甚)、吞咽干性食物困难、眼干、皮肤干,纳少,食后腹胀,眠不佳,夜间小便频数,大便干燥。舌质干红有裂纹,无苔,脉弦细。
西医诊断:pSS;
 
中医诊断:燥痹,内燥伤阴证。治则:益肾健脾,润燥生津。方药:鲜地黄10g,山萸肉12g,山药15g,茯苓20g,牡丹皮lOg,泽兰15g,泽泻15g,甘草lOg,淡竹叶lOg,天冬12g,麦冬12g,天花粉15g,青风藤20g,炒积壳15g,苏梗15g,炒麦芽10g。7剂,水煎至400mL,早晚各温服200mL。
 
二诊(2018年9月20日):患者口眼干燥减轻,偶有气短乏力,夜间口干改善,纳食改善,夜间烦躁,夜尿频,大便正常。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弦细。治疗仍遵上法,原方去天冬、炒麦芽,加青篙15g、红景天20g。继服7剂,煎服同前。
 
患者规律复诊,继服上方6周,现口眼干症状明显缓解,夜间口干改善明显,进食干性食物偶需水送服,纳可,眠安,二便调。
 
按:该患者为燥痹内燥伤阴证,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方中地黄用鲜者,生津作用强;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乃“三补三泻”,平补下焦肾阴;天花粉生津山渴、红景天补肺气之不足、天冬、麦冬润肺燥、淡竹叶清心火,清三焦心肺燥热;苏梗、积壳宽中理气,炒麦芽健脾消食,调中焦脾气;泽兰引燥热从下焦而出;青风藤为藤类药,性善走行,除周身之痹;青篙辅助退虚热。上、中、下三焦同治,全方共奏益肾健脾、润燥生津之功。
 
六、小结
 
陶庆文教授结合西医pSS病因病机、中医对“燥痹”的认识及自身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了“内燥”致病理论,认识到“内燥”产生的原因,“内燥”导致pSS的病机,还提出pSS的基本治法。陶教授将“内燥”致病理论与pSS的诊疗紧密结合,体现了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思想,在临床中获得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津液症方法
[转载]名老中医陈潮祖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 | 期末总复习
《伤寒论》五苓散证的再辨析 *
鼻渊病机的认识 清阳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