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临证望色”的意义

作者/ 齐文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色诊属于望诊的一部分,而望诊又居四诊之首,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人们常以“望而知之”来形容大夫诊断技术的高超。然而现在很多医生多重视望舌、望皮肤黏膜、望分泌排泄物,而对望颜面气色则普遍重视不够。笔者十分重视对颜面气色的望诊。往往病家甫坐定,便唱出面部之颜色、光泽及有无座疮、斑疹等,并命予记录在病案之首。实践表明,此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辨证,且相对简便、直观、客观。今结合病例来谈谈望色在临证中的重要意义。

 
1、色诊的概念与源流
 
首先,应当厘清色诊的概念。《说文解字》说:“色,颜气也”;《中医大辞典》“色诊”条这样描述:“色诊是观察病人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由此可知,望舌色、皮肤及黏膜的颜色、分泌及排泄物的颜色、爪甲血络的颜色皆不属于色诊的范畴,不能相混淆。本文主要论述颜面气色对辨证论治的意义。
 
中医历来重视色诊。据统计,《黄帝内经》162篇中涉及“色诊”内容的篇章达52篇,136节,并赋予了“色诊”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崇高地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而《难经·六十一难》进一步指出:“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说明望诊在当时主要就是指色诊。《伤寒杂病论》中色诊的内容自成体系,虽不及《内经》丰富,但可操作性强,对判断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及预后的价值很高。此后的巢元方、王叔和、孙思邈、王焘、金元四大家对“色诊”的论述均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直至清代《望色启微》和《望诊遵经》两本专著,将《内经》色诊的理论和方法推向高峰。
 
2、色诊在临证中的作用
 
通过对古籍的梳理,笔者认为,色诊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色诊可以推断疾病。如《金匮要略》指出,酒疸的面色是“面青目黑”、阴毒的面色是“面目青”、狐惑病的面色是“乍赤、乍黑、乍白”。在西医诊断学中,面部色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某些疾病有其特征性的面色改变,如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可见面颊紫红、口唇发绀。但单纯依靠色诊来推断疾病,准确性低,亦不推荐使用;大多情况下,色诊可以提供一个定位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五脏配五色的学说,某色见于面部,即可将病位定在该色所对应的脏腑上。如面色黄者,中气多虚,这是临证中最常用的方法。《灵枢·五色》更详细地指出了脏腑、四肢、关节在面部的分布规律。面部某区域颜色的变化,即可将病位定在该区域所对应的脏腑上,如鼻翼、口周色红,常提示肺胃有热。《灵枢·五阅五使》还提出了“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的观点,五官的颜色变化也可定位在其所对应的脏腑,如目赤属肝火。
 
此外,色诊还能提示症状、病因、病机、病理产物与病性,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色诊尚能反应一个人的体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介绍了木形人、金形人等五形之人的肤色、体型、易患疾病的差异;通过色诊,亦能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历代色诊的理论十分丰富,笔者临证重视色诊,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辨证论治之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举例如下。
 
3、五色主病与案例分析
 
3.1 青色主病与案例分析
 
色青原来风气盛,当先实脾金匮旨。
 
患者,男,7岁,2016年2月2日初诊。面色黄,眼周色青。症见鼻翼抽动,挤眉弄眼,鼓肚,点头,紧张多动。纳一般,手心热,大便偏干,睡眠不实,无腹胀腹痛。脉细弦,舌黯红苔白略厚。外院诊断为抽动症。前医给予大剂镇肝熄风之品,疗效不满意,故来就诊。方用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用药2周,舌苔化薄,大便通畅,纳眠俱可,抽动症状略有缓解。转方去保和丸,加生白术10克、黄芩8克、防风8克,僵蚕8克。再服2周,抽动症较前好转,但未消失。目前患者仍间断治疗中,病情稳定,面色较前改善。
 
按 经云:青黑为痛。青者,肝胆之色,亦风木之色也。又目下色青者,肝风也。患儿目周色青,抽动症诊断明确,显是肝风为患。前医辨病位在肝,本不为谬,然一味镇肝,显未中病。患儿来诊时面黄,舌苔较厚,大便偏干,手心略热,是脾胃已伤,颇有积滞之虑,故先用保和丸消导,此亦“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待脾胃渐复,再治以疏肝、和肝为主,佐以镇肝熄风,仍加生白术一味以兼顾。本案肝风表现十分明显,脾胃表现并不突出,医者极易忽视。但若能结合其面色,则能见微知著,料其脾胃已伤,复参以脉证,用药得效,是色诊之功。
 
3.2 黄色主病与案例分析
 
色黄本是中气弱,疏补并行效可夸。
 
患者,女,48岁,2016年5月18日初诊。面黄而暗,无光泽。失眠,乏力,头晕耳鸣,时有口苦,纳可,便塘,无潮热出汗。舌暗红,尖稍红,苔薄白。脉弦缓。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辨为脾虚有湿,肝郁化火。方用逍遥丸加味。服药2周,诸症均减,后略做加减收功。
 
按 经云:黄赤为风。夫黄者,脾胃之色,亦湿上之色也。色萎黄者,脾虚也。女子五七即阳明脉衰,阳明脉又上行于面,本患者面色黄暗无泽、乏力、便塘,即是阳明(上)虚之表现,然口中略苦,头晕耳鸣,则又似肝火。参以舌脉,仍觉脾虚为主,肝郁化火为次。治肝须先实脾,脾病亦当疏肝,土虚木自来乘,肝疏脾即易补。故用生黄芪补气、白芷风药壮气,配合加味逍遥丸疏肝、健脾、清热。因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特殊联系,此类病人用补中益气法配合疏肝理气法效果很好。而面色黄暗,甚至褐斑,则是用补气法的重要参考指针。
 
3.3 赤色主病与案例分析
 
色赤未必是热盛,下焦虚寒当兼顾。
 
患者,男,35岁,2016年5月11日初诊。面红目赤,印堂泛紫,口唇紫。疲乏,口中异味,血压偏高(即刻血压:130/100 mmHg),头晕,夜间盗汗,下肢为主,食欲差,眠可,小便黄,大便易稀。无腰酸。脉沉弦细,舌胖色红苔黄腻。辨为上热下寒,方用葛根芩连汤、潜阳封髓丹、黄芪赤风汤加减。服药2周,乏力明显好转,面赤稍退,盗汗消失,血压仍偏高。又加减服药数次,病情基本稳定,后未来诊。
 
按 经云:赤为热。夫赤者,心与包络小肠之色,亦暑热之色也,然热有表里阴阳虚实之辨,故面赤可见于实热、虚热、上热下寒,里寒外热等多种情况。《伤寒论》中对面赤的讨论较多:有阳气怫郁在表的“缘缘正赤”;有太阳病不解如疟状的“反有热色”;有阳明病不可攻的“面合赤色”;有少阴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里寒外热的“面色赤”。但本案的患者皆不属于以上情况。从整体来看,虽面红目赤、口中异味,却无急躁易怒、口渴欲饮。反纳差便塘、头晕乏力、下肢盗汗。舌质虽红却胖,脉沉细亦属不足。综合判断,证属肾虚、湿热、虚阳不潜。凡肾虚兼湿热者可用封髓丹,再兼下寒即合用潜阳丹。色诊见面赤的患者,排除外感病、面部皮肤病,可从虚阳不潜考虑,治疗以导龙入海为主。
 
3.4 黑色主病与案例分析
 
色黑而暗疾非轻,久病治肾理应该。
 
患者,男,60岁,2016年3月23日初诊。面色黄暗而黑,虚浮。步履蹒跚,走路需拐杖。下肢水肿,头面汗出多,手足冷,身恶寒,夜尿3次,纳可,寐一般,大便偏干,小便少。无腹胀。糖尿病肾病史十余年,血糖控制可,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高。脉沉细滑,舌淡嫩苔薄黄水滑。证属:肺肾两虚,阳气不足,气化无力。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服药2周,下肢水肿减少,再服2周,下肢水肿明显减轻,汗出减少,步履较前轻快,自觉精神亦好转。目前仍在服药巩固,下肢水肿已不明显,面暗亦较前减轻。
 
按 经言:黑为痛。且黑者,肾与三焦膀胱之色,亦寒水之色也。如颧与颜色黑者,肾病也。本患者曾用过大黄附子细辛汤、瓜萎瞿麦丸、防己黄芪汤等,效果不明显。患者病程较长,面又现黑色,参以舌脉,当以补肾利水、益气、温阳、养阴为主,前方利水之力较强,但补肾之力不足,故疗效不够满意,改予《济生》肾气丸后,疗效即明显。
 
3.5 白色主病与案例分析
 
色白多是虚劳征,金水相生益气阴)
 
患者,男,30岁。2015年12月14日初诊。面色白。平时睡眠较晚,早泄,左膝略有不适,晨起恶心有痰。纳可,二便调。无头晕目赤、无下肢冷。脉沉细,舌暗苔薄白。证属气阴两虚,肺肾不足。方用三才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2周,自觉症状好转,复诊后,未再来诊。
 
按 经曰:白为寒。然白者,肺与大肠之色,亦燥金之色也。面白少泽者,气虚也。面白色枯者,血气俱虚也。《金匾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渴者气阴两伤、亡血则不华于面,故面色薄也,正与此案相符。早泄一症与“失精”相类,诸症合参,本病属虚劳无疑。三才汤、生脉饮皆是益气养阴之方,合用六味地黄则有金水相生之妙。面白亦可见于寒,然患者未见阳虚之症,故不予考虑。
 
结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五色主病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但必须参考“四时五行”、“六部十法”,即考虑五色出现的时间、部位、与其他证候的关联,综合判断阴阳表里虚实真假,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千万不能机械地将色与病简单的对应起来。如色青属肝,可主风亦可主惊,可主寒亦可主痛;亦可因肝木克土而见以脾胃病为主的病症。若青而黑者,多寒痛。若青而赤者,为肝火。是以热证、寒证均能见到;又如色赤属心,主热为多。《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阳明病、二阳并病、少阴病、阴阳毒病均可见到。故寒证、热证皆可出现。又如色黑属肾,主阳热极,亦主阴寒痛。面黑光润则多有蕴热,而面色暗淡,无论病之新久,皆属阳气不振。寒热如冰炭之反,不详问诊,何能中病?但若症状以风像为主,临证一望青色,即可初步诊断与肝相关。病机以肝阳化风可能性大而热极生风为小;若望见赤色,则情况正好相反。又临证一望赤色,虽有发热、烦躁,但渴不欲饮,小便清长,两足逆冷,脉沉细弱或浮数无力,则知火不归元,热为假热,或为上热下寒。如不辨色,见证虚实夹杂,寒热同见,而舌脉又多疑似,则较难判断病因。所以色诊可凭又不可凭,运用之妙,全存乎于心。
 
郑钦安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四诊合参是准确识证的前提。然而,即使上工亦不能十全。因此能做的是尽可能从四诊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供临证时参考,从而提高识证的准确性。近代江西名医姚国美先生曾说: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血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故望诊首重察色,而察色必重面部也。在所有的诊断方法中,色诊是价值较高、相对直观、但被忽视的一种诊断方法,临证中善于望色有助于更准确辨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望诊遵经》上卷 清·汪宏撰于1875年
色诊面色应病类
色诊面色总义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
面诊
外诊法 【望】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