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寻踪 | 浮梁古县衙 ——“江南第一衙”

浮梁古县衙俯瞰

浮梁县古县衙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的旧城村,距景德镇市区8 千米。唐天宝元年(742 年),新昌县改名为浮梁县,属饶州。唐元和十一年(816 年),浮梁县县治迁到今旧城村,自此旧城村成为历代浮梁县的县治。1916 年,浮梁县的县治迁至景德镇市区的莲花塘一带,旧城村由此结束了长达1100 年的县治历史。

旧城村现存的古县衙建筑多建于清朝康熙四年(1665 年),有350 年的历史。其中,“亲民堂”因火灾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重建。有清一代,浮梁县衙进行过多次修缮。古县衙大堂(也称亲民堂)的最后一次修葺是在宣统元年(1909 年),由时任知县张承祖主持修葺。1916 年,古县衙成为当时县政府的留守处,抗日战争时用作临时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古县衙先后被改作学校和工厂。所以,古县衙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古代传统县级衙署,享有“江南第一衙”的美称。1987 年,其被定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浮梁县有着发达的地域经济,县民“摘叶为茗,坯土为器,伐楮为纸”“富则为商,巧则为工”,茶瓷并举,《敦煌变文集·茶酒论》中就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在唐代,浮梁县为上县,宋代为望县,元代则升为浮梁州,由此可见浮梁县在历史上的地位。因此,浮梁古县衙的建筑等级为五品衙署规制,其主官也多享受五品待遇,这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

浮梁古城、明清县级职官与品级

县衙的建筑格局严格按照封建政权的规制设计和建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排列。浮梁古县衙现存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也称亲民堂)、二堂(也称琴治堂)、三堂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县衙的原有风貌。

照壁上绘着一幅由蝙蝠、莲花、如意云纹组成的纹饰图。“蝙蝠”取谐音,取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莲花则寓意为官清正廉洁之意。绕过照壁便是县衙的大门—— 头门,门正中高悬“浮梁县署”匾,因头门前的石子地面呈八字形,主体墙呈八字形,影壁也呈八字形,所以头门也被老百姓俗称为“八字衙门”。头门之后是仪门,是知县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仪门又分三个小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供一般人员通行,西门专供囚犯使用,等级分明。进入仪门之后是衙院,东西两侧排列着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仪门正对着的便是大堂。

仪门与大堂之间有一院落,中间是一条近百米长的由青石铺砌的甬道,院内的数株古柏和一口古井是这座衙署悠久历史的最好注解。大堂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堂内置有“明镜高悬”匾,知县太师椅官座后的墙面上画着“日出海浪图”。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

浮梁古县衙大堂,大堂的楹联和“日出海浪图”令人印象深刻

大堂后的二堂是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三堂则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一些重要案件也常常在此密议。二堂和三堂的构造布局与大堂的高大宽敞不同,是有着徽派风格的民居小院。三堂之后另有县太爷及其家眷会客休闲的花厅及后花园,原本还有一些供师爷和衙役办公歇息的厢房,现已不存在。

整座衙署的建筑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共辉。游历古县衙,在欣赏建筑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封建衙门的威严。衙署内陈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等。

 

浮梁古县衙平面图和楹联

古县衙中除了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遗存外,镌刻或书写在门楣、檐柱、厅堂上的大量联也值得品读,据粗略统计有50 多副,大多对仗工整,平仄有致,寓意深刻。有的告诫官员要勤政廉政,如县衙头门的楹联是“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意思是作为治理浮梁的父母官,上受朝廷的重托,下系人民的忧乐,头顶的压力如擎天之柱,因为知县任期三年一届,可连任三届,头尾近十年,所以说“十年踏地”,表明了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愿。有的告诫官员要亲民爱民,如县衙三堂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也有告诫官员要执法公正严明,如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惟重,罚疑惟轻”。

近年来,浮梁古县衙紧贴实际,创新载体,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基地。廉政文化基地按照“浮梁县署”的历史布局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中线和西线以文物建筑、匾额楹联和衙署功能介绍为主;东线则依托“九江道署”、“金公祠”和“香山别墅”展示“清、慎、勤”的廉政勤政思想,同时在甬道墙壁上展示浮梁历代名宦、乡贤人物代表的塑像及其生平。整个廉政文化基地通过古代监察制度、监察人物、清官廉吏、诗词歌赋、风土民情和衙署楹联匾额等内容,展示古代的廉政文化。

在浮梁古县衙的前面,有一座古塔。古塔名红塔,原名为西塔,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1000 多年,是江西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称“江西第一塔”。塔共7 层,高37.8 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明万历三年(1575 年)重修过一次。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庙—— 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是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1959 年,红塔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红塔

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是浮梁的象征和浮梁历史的见证。“西塔夕照”成为古代昌江著名的风景之一。

依托于浮梁古县衙、红塔、廉政文化基地等景点,浮梁县建成了浮梁古县衙景区。2005 年,浮梁古县衙景区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风景区。这里也成为人们到景德镇的必游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梁古县衙导游词
穿越时空漫游清代“江南第一衙”(上篇)……
一座县级衙署,半部清史写照,还是全国唯一的五品县衙
行走丨江南第一衙
长见识!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五品县衙”,写满了廉政与劝戒!
五品县衙,浮梁古县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